镌刻永恒一一著名版画家袁庆禄版画的民族精神

萧健

<p>  版画家袁庆禄艺术简历 </p><p><br></p><p> </p><p> 袁庆禄先生,1953年出生于河北省曲周县,自学美术,曾为军旅画家。1983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8年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糸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河北画院版画院院长。1999年获版画贡献奖“鲁迅版画奖”,2000年获得中国国务院颁发的专家“政府特殊津贴”。</p><p> 作品荣获第六、七、八、十、十二届全国美展奖等数十次,数十件作品被中外美术馆、博物馆等收藏。代表作品《黄山喜遇》、《高原牧女》、《阿米苦呼湖山牧羊女》、《初升的太阳》、《雪域黄昏》、《备冬草的牧羊女》、《雪山前放牧的女孩》、《白云飘过沉寂的山野》、《祥云.圣女》等获全国美展奖,并被中国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收藏。2013-2016年应邀“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巨幅历史版画《史可法殉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2017-2018年为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大型历史版画《长城》,国家文化部藏;2018-2021年应邀为国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巨幅历史版画《广州起义》。</p><p> </p><p><br></p> <h3>史可法殉城(巨幅历史套色版画)2x4m</h3><h3>袁庆禄2013—2016年</h3> <p>镌刻永恒一一</p><p>著名版画家袁庆禄的版画民族精神</p><p> 肖健</p><p><br></p><p><br></p><p> 早在2005年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版画大师力群先生说过:中国的新兴版画从诞生到现在七十余年来,像袁庆禄这样具有高度的写实本领、刻划细致入微的版画家实不多见。我最初认为他一定是住过美术院校,后来才知道他竟然是自学成才并被国务院表彰的突出贡献专家。</p><p> </p><p><br></p><p><br></p><p><br></p><p> </p> <p>  袁庆禄作为一名成就卓著的木刻家,这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功力惊人,而且因为他对生活执着的感情,对人性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他在诸多作品中用充满深情的艺术语言塑造着一个个女性,尤其是藏族牧羊姑娘,都是那么纯洁、可爱、迷人,富有诗情。目前版画界有些人盲目追赶“时髦”,迷恋于“前卫画派”,不是作品令人看不懂,就是把人物刻划的怪诞、丑陋,令人不解。相比之下袁庆禄的木刻版画就显得更加可贵了。</p> <p> 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对生活情趣和追求,给人愉悦。我认为艺术家心中应有人民大众,因为艺术作品总是要给人民大众看的,使他们看得懂,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而不是仅仅为“内行”的少数人欣赏,当然能做到“雅俗共赏”为最佳。这里的所谓“雅”是指有艺术造诣的少数“内行”人,所谓“俗”是指人民大众这个“外行”的多数人。艺术家心中应有人民大众,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应当想到这个多数群体的审美水平,为他们所接受所喜爱。这是个艺术服务宗旨问题。</p> <h3> 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代大权老师说过:“袁庆禄的版画语言是朴素的,风格唯美的,形式是多元的,朴素的语言源自画家朴素的人生观,在他看见的世界里没有奢华虚夸,没有矫揉造作。而袁庆禄的美除了表现的价值,还更具有文化的意义,让万千观者如入桃花塬般一洗尘世的俗态! 袁庆禄的绘画以多元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不同的享受,不论是何种题材他都能找到表现的快意,不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仰或山川河流,他都从中寻获到视觉的美感。他之所以被大众所喜爱正是他将审美的共性经过多元的形式而细分成不同的个性,而纵观他所有作品你会发现只有大美所在才可能异彩纷呈!<br></h3> <p><br></p><p> 袁庆禄是中国版画维系当代社会与大众不可或缺的纽带,是传承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节点,是阻遏当代版画成为小众玩物不可低估的力量!在中国版画界他确实是一座很难超越的高峰"。</p> <h3>  他是军旅画家,又是人民教师。清贫、坎坷的经历,磨炼了袁庆禄的意志和吃苦耐劳、勤奋、倔强的性格。执著、坚持成就了他走向成功的精神财富道路。他为人宽厚朴实,常怀着感激之情、感恩之心。面对获过多少次金奖银奖和多少次全国和国际大展他的艺术精神世界里,始终追求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情结和信仰的传承。</h3><h3> 崇尚英雄,敬仰领袖,充满正气,弘扬民族精神一直是他的作品中思考和审视的题材。年已花甲的袁庆禄老师说过:“我深深地爱上这片土地,给我10年的时间,将准备创作五幅巨幅版画,这是多么的豪言壮语和勇气啊!在这沧桑轮回的苍茫大地上,我们随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br></h3> <h3>  2013年由中国文联、中国财政部、中国文化部联合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工程精品展》,是从一千位艺术家申报1000余件创作草图中入选146件国、油、版、雕作品,展示了中国美术在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而袁庆禄老师版画《史可法殉城》以第一名的得票率成功入选。得到了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文史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画家冯远先生的高度评价。<br></h3> <p>  巨幅历史版画《史可法殉城》的创作,袁老师历经四年,几易其稿,以坚韧、坚强、坚持刻苦磨炼的精神,完成了2x4米的巨幅历史版画。画面精心动魄,在一片刀光剑影,生死搏杀的场面中,让主体形象屹立其中,不畏强暴,宁死不屈。这是一首英雄颂歌,很好阐述了传统的忠义之精神。受到专家委员会的高度赞赏和肯定:作者的造型能力非常强,突破了版画的平面性,空间层次十分丰富,光影斑驳,善于营造气氛,人物之间,不论情绪还是动作,都能相互呼应,高潮顿出,气势憾人。</p> <p>  袁庆禄老师此幅大作,生动再现古战场的悲壮大画面、大场景、大空间。讴歌了中华民族的英雄群体的民族气节,凝聚了民族文化精髓,再现了不巧的历史印记。</p><p> 在构图设计和刀法技巧上,他更是精益求精。在艺术风格上质朴写实上,韵律、节奏、设色、意境、形式感呈现出民族性和唯美特征。他的作品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沃土,创作出“接地气"们英雄形象,使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画面振奋和激励国人。 </p><p> 丰富而深刻的作品精神内涵不仅打动了观众,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律动与内在张力。他将传统的木刻套色发挥到极致,在惨淡经营中达到精谨完美的艺术境地。 </p> <p>  巨幅版画《史可法殉城》作品的创作成功,在国 内外美术界引起了轰动效应。袁庆禄老师并没陶醉在成功喜悦之际,2017年又受国家画院之邀创作1米×5米的巨幅版画《长城》,马不停蹄又开始了紧张而艰巨的创作之路。 </p> <h3>  长城一一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凝聚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长城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伟大工程,长城更是一座彪炳史册的艺术杰作。长城除了防御作战,传递烽烟,他的另一个作用是建立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峰。 <br></h3> <p>  面对建造长城这样一个庞大场景再现,袁庆禄老师深深地知道它在他心中的份量,他知道用一把小小的刻刀演绎两千多年的人类壮举,确实谈何容易!它甚至比拍一部电影还要艰难。他说:“万里长城在炎黄儿女的心中不仅仅是一段城墙,它更是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p><p> 长城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建筑价值和精神价值,可能都大于它的军事价值。它是中华民族之魂!袁庆禄老师正是以艺术家的高度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迎难而上,为人民而创作,为中华民族而传承。</p> <p>  他选择以万里巨龙为背景,以巍峨的群山、高天流云为衬托,画面的中心则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虽看不清劳动者的面容,但那健壮的臂膀,扎实的肌肉,汗流夾背的古铜色的肌肤却有震憾心灵的力量!这是力与智慧的碰撞,是精神和信念的真实写照,给人们留下鲜活的记忆。 </p><p> 《长城》巨幅版画创作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在袁庆禄老师精心打磨下,几易其稿,夜不能寐,他经常处在兴奋的创作之中,灵感一来,经常半夜披衣鏖战。为了精心创作好历史画,他已把生命度于生死之外,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一干就是两年多,夜以继日,使他过多的透支了生命健康。而他却面对巨幅历史版画《长城》作品成功问世,而心感欣慰,微笑在春风拂晓里。 </p> <h3>  《长城》巨幅版画作品:巧思妙想,构图精彩,人物考究,栩栩如生,设色典雅,刀法纯熟,气势磅礴,恢宏壮观,意境深远,历史经典,震憾心灵!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br></h3> <h3> 《美术》杂志主编 、美术批评家尚辉先生说: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和局限。每个时代,都会根据自己时代的思想特征,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印记。相对而言,在艺术本体至尚的年代,袁庆禄没有走上通过媒材语言的独立去张显个性的道路,而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某种具有公共性的人文内涵,通过画面和谐性的审美表达去追求人性的觉醒与人和自然的统一。应该说,这种人文精神和整个时代通过本体语言凸显个体存在的价值,并无本质的区别和不同。<br></h3> <h3>如果说,在同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达中,因本体语言独立形成各自不同的话语而产生这种人文精神诉求的模糊或不可读解,那么袁庆禄的作品也因形象的观赏性和意境的深邃性而更容易被大众所喜爱、所欣赏。相对于艺术本体论,袁庆禄的创作支点不止于语言的新创,更在于意境营造得深远和内涵锤炼得丰厚。他寻求探索的,已不只是语言的个性,而是他对艺术终极价值的追问,是他对于自己心中那块净土以及属于他自己的那个精神家园的守护。 <br></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袁庆禄老师正是以这种长城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迎接更大的挑战。表现伟人毛泽东的巨幅版画《唤起工农千百万》已经列入了他的创作计划。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宣部已通过了他的巨幅版画草图《广州起义》,他正在以饱满的创作激情,投入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创作洪流中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从不计较名利,以低调谦和的形象、朴实无华的作风,黙然耕耘着,创作着。他的理念就是要让中国版画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民族精神!他的巨幅之作,不愧为大家之作!经典之作!传世之作!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不仅仅是中国民族版画的擎旗手,更是中国美术界的脊梁!</p><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肖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湖南省常宁市美协主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3.22</p> <h3>袁庆禄老师在创作巨幅版画《史可法殉城》的情景。</h3> <p>巨幅历史版画《长城》1x5m 袁庆禄 2017一2018年</p><p><br></p> <p>感谢生活—我的绘画艺术生涯(选载一)</p><p> 袁庆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nbsp;</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nbsp; &nbsp; &nbsp; 又是新的一周的开始,今天给大家引荐一位我们“今日版画”的老朋友——袁庆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在很多人的眼中,袁庆禄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版画大家。多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版画市场。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亮丽的光环下,有着哪些艰苦的人生境遇呢?&nbsp;</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我们通过当事人八年前的一段自述和部分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读者呈现一个平凡而又不凡的袁庆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 此次是已通过耳顺之年的袁庆禄首次通过我们向大众吐露自己的艰辛历程。也是对其四十年的艺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许多早期作品和文件资料都是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可谓珍贵异常。</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我这一生似乎注定要与绘画结缘,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深深迷上了它。直到今天我站在大学的讲台上,以同样一种痴迷的心情与我的学生们探讨人类美术的智慧时,所不同的是我生命的历程已经过了五十余个春秋。细细想来,前尘如过眼云烟,匆匆忙忙,不敢有半点偷闲,在并不迷茫的艺术生涯中,却也有过付出和所得。金奖、银奖、荣誉奖等在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名单上不断出现我的名字,这些对于一个所谓“自学成才”的我来说,我很感动。在此我谨以诚挚的心情对那些关心我、爱护我的领导师长们以及朋友们深鞠一躬,感谢这么多年来,在我的艺术生长的道路上所给予的厚爱,同时企望更多的朋友们理解我,认识我,用我的作品带给大家更美好的记忆。</span></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 &nbsp; &nbsp; &nbsp;</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 &nbsp; &nbsp; &nbsp;</span></p><p><br></p><p><br></p><p><br></p><p><br></p><p><br></p> <h3>永远忠于毛主席 保卫祖国立新功(宣传画80×112cm)袁庆禄1971<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一、我的童年<br></h3><h3> 关于我的出生,我几乎没有任何记忆了,所有的故事都是我努力寻找得来的。我的祖父是个木匠,父亲从祖父那里得到真传,凭着这种技艺,父亲在这个河北省曲周县的小镇上娶了母亲,并生下三个姐姐和两个弟弟。生我的时候险些要了母亲的命。由于体弱多病,当时料定我是长不成人的。<br></h3>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但我活下来了,像一株蒿草,在无边无际的田野里,自然给予了我丰厚的爱,注入体内的是充分的营养和不断的绘画之源。</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nbsp;童年的我是个安静,说得上懂事的孩子,羞怯,颇有自卑感,且多愁,说不清从哪天起,画画成了我表达爱寄托爱的一种方式。</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记忆中的河流是永恒的,四十年前的秋天晴朗而明媚。曲周县城郊给予了我五岁童年一条美丽的小河和河面上美丽的荷花,不远处有田野,和风吹过,落叶纷纷。象往常一样我发现河边伫立着一位老人,挥笔赋画,从早晨到黄昏,那小河,那荷花,那落叶,着魔一样飞上了老人的画纸,从笔下流淌出来的一切都那么真切。画家回头看了看天色,对我又点点头,收拾一下画具飘然而去。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回味着老人手拿画笔的样子,直到暮色模糊了视线……。确切地说,这便是我绘画生涯中最原始的契机。</span></p><p><br></p> <p>《书记在第一线》(套色木刻73x92cm) 袁庆禄 1975作(1976年《河北工农兵画刊》第9期封底发表。入选全国农业学大寨美术展览 )。</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深秋的风好凉,随风飘落的是大片大片的杨树叶子。为得到一张画纸而想尽办法的我,为着这一惊喜的发现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那一整片一整片的叶子,不正是上好的画纸吗?我弯腰精心将它们拾起,拿回家去晾干,如收藏宝贝一样再将它们压到我的褥子底下,用姐姐剩下的铅笔头儿,在上面使劲儿画点想说的事,画上我五岁童年的梦与渴望。</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第二年我6岁,上学使我拥有了一支完好的铅笔,上课下课,回到家中,不停地画。墙上凳上桌上地上,那么多要表达的情感,在童年不长的时光里流淌。</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nbsp;然而没有钱买纸一直困扰着我。到了夏季,我便背起筐子在高梁地、玉米地间穿梭,割上一筐芦草,可以卖上几分钱,这种收获自然不能放弃。早上天不亮出去,回来时筐已满满,任凭露珠儿打湿了鞋子。</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这样随心所欲画画的日子并没维持多久,打击便接二连三。由于在一次数学课上画老师肖像,惹怒了老师,我被开除了。好在第二年,我到另外一所小学重新报名入学。那里老师的平易和蔼还支持我学画。</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 <p>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木版套色109×84cm)袁庆禄1976 (2015应邀参加中国版画大展)</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1963年家乡发大水,家中仅有的三间瓦房眼睁睁浸塌在水里。水退了,父亲清理了废墟,用油沾竹篱笆起了新房,母亲面黄肌瘦,坐在向阳的地方,那种祥和宁静的姿势和表情使我终生难忘,与世无争的母亲,平平淡淡的母亲,那种坐在墙根晒太阳的形象,成了我永恒的回忆。那年一点也没有征兆,然而那一年,母亲闭上眼睛离我远去了。这种与亲人的别离,是在那样一个凄凉的黄昏,母亲为我生下第一个妹妹因失血过多离开了我们。小屋里那混浊的光线以及被血水浸透了的土坑,重重叠叠地印在我的童年的记忆中。……</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nbsp;</span></p><p><br></p> <p>《雁岭儿女》(木版套色86×116 cm)袁庆禄1977 (应邀参加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2016年《雁翎儿女》应邀参加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展览》数十位藏家收藏。</p><p><br></p><p><br></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 母亲的死,使这个本来就不完美的家更加倾斜。望着父亲那并不宽大的背影,那愁苦的面容,仿佛一时间长成了大人。为了生存三个姐姐相继退学,离开了家。父亲在一家笼箩社做工并兼当会计养活着我和两个弟弟,生活十分艰难。这时的我们填饱肚子已属不易,更别说买纸画画了,为此我费尽脑汁。在我十二岁的思维里,父亲那一个厚厚的记帐本,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画本,哪怕拥有上面的一页纸也好。徘徊了多日终于还是经不住诱惑,在一天晚上父亲熟睡之时,我勇敢而惊惶地轻手轻脚拉开父亲办公的抽屉,撕下了其中一张没有写过字的纸。为着这张纸,我高兴了好几天。这是一张布满淡蓝色花纹的纸,密密麻麻的小格子使我几乎眩晕。我把它拿到田野,对着小河、天空、柳树、鸭子,好一阵抒情。当大字报在半个月后贴到门口时,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的父亲因帐本缺一页纸而涉嫌贪污被审查了好几天。纯朴憨厚的父亲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是什么人搞的破坏。这件事直到现在我捧着美展所获的奖牌给父亲看时,也没有敢于在他的面前承认那件事,为的是害怕父亲的记忆回到伤感的往事中。</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这便是我的童年时光。</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 <p>《黄山喜遇》(木版套色66×90 cm)袁庆禄 1979作,1980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三等奖,中国美术馆藏。</p><p><br></p><p><br></p><p>二、初识版画</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加入了红卫兵,在校园里出版报、写标语、画宣传画,绘画基本功得到锻炼。1968年初春,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我从朋友那里意外获得了一本《毛主席版画肖像画集》,当时我如获至宝,心情激动无比,立刻被画集那一幅幅单纯质朴、简洁明快、栩栩如生的伟人形象所吸引,后来得知那叫“木刻画”,我似懂非懂,好奇地琢磨了很久。这时我猛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学习木刻,要把画册中的毛主席肖像画全部复制刻印下来,发给同学们,那该是多有意义事啊!于是我满怀信心的找来了“木刻版”等材料,还自制了“木刻刀”。凭着自己对木刻的最初认识和喜爱,我第一次拿起了“木刻刀”,小心翼翼地在木板上刻了起来,从那时起便开始了我漫长的自学版画的艰难历程。当时,我凭着自己的执着和兴趣,连续临摹刻制了毛主席、马列恩斯、鲁迅、雷锋、刘胡兰等人物肖像四十余幅,还参与并独立绘制毛主席巨幅画像、革命样板戏和工农兵英雄人物宣传画近百幅。1969年在全国上下欢庆“九大”召开之际,我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创作了第一幅木刻版画(处女作)《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向中共“九大”献礼。此画参加了在县工人俱乐部举办的“红太阳颂”革命画展,受到观众的好评,这也是自己的“版画创作”第一次得到了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坚定了我今后刻苦学习木刻版画的决心。后来我对木刻版画的喜爱逐渐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了。</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1969年,因为生活所迫,我不得不中断学业,开始在建筑工地打临工。因为年龄小,没有多少报酬,但每天的劳动量与大人一样。在搬砖、和泥时,大脑一直没有停歇对画的思维。那时已近乎痴迷的状态。后来我想,人在追求一种理想时也许都会经历那样一个过程,所谓最初的忘我,便是这种情形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在野外工地的帐篷里,周围鼾声四起,我告诉自己,不能停笔,再苦再累也要坚持画下去。每晚,我都画到煤油灯耗干了最后一滴油。在那段日子里,我掌握了速写、默写画法的规律,中午别人休息时,我骑车到远处田野里转,观察自然界的颜色,周围树木的造型,一些比较美的画面记忆在脑海中,一旦有机会,便默写下来。因为没有可交流的朋友,我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我似乎没有能力从童年的羞怯感中摆脱出来,深深确信自己无半点天才可言,甚至智商可能偏低。我告诫自己我不是天才,只有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去做一件事,才能有所结果,那么我只能画下去,不停地画下去……这种朴素而坚实的信念象一展飘摇的旗帜,在那些艰难而潮湿的日子里幻化成我体内的营养和力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那一年我十七岁,捧着十七岁的信仰,我走向了成熟。</span></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憧憬(木刻88.5×88.4cm)袁庆禄 1979,1985年获前进中的中国青年全国美术展览三等奖,中国美术馆藏</p><p><br></p><p><br></p><p><br></p><p>三、坚定的信念</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1970年,我参军了,这是我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更是我绘画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机。部队生活,使我有了一种环境上的充实感,这是一个充满朝气、蓬勃向上的大家庭,我意识到发挥自己绘画特长的愿望将要实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我所在的部队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钢铁之旅,驻扎在塞外偏远的地方。由于绘画特长,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团放映组当放映员,兼任美术宣传工作。业余时间,我采访好人好事,再把战士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忘我的牺牲精神绘制成一幅幅小画,在放映前和训练间隙进行宣传,得到部队官兵的称赞。我凝视着手中的画笔,陷入了沉思,绘画的力量不仅仅如此,我一定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用绘画来鼓舞战士,让绘画发挥它更大的作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我把每月的津贴费,全部用来买绘画书籍,既然生活需要艺术,我就要坚持下去,年轻气盛的我不相信“生在困难时期、长在动乱时期的青年是垮掉的一代!”</span></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陌生人》(木刻)1981,1982年参加纪念建军五十五周年全军美展</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nbsp;&nbsp;&nbsp; 有了这样一种信心,于是吃饭、走路、出差、集会,在一切可能的场合,我的脑子里总是想着构思,手中总是不停地画。如果说,立志绘画是此岸,作品被刊用乃至成为画家为人类奉献美是彼岸,那么在此岸与彼岸之间,必然有着湍急的河流,而心血和汗水则是架在这河流上的桥梁。</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紧张的工作、训练归来,我常常顾不上揩一把额头上的汗珠便拿起画笔;节假日只要没有公差勤务,我便请假到营房外写生积累素材;晚上熄灯后,绘画也只好在被窝里进行。有时望着窗外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一个个人物的动态便出现在脑海,就悄悄拿起预先放在枕头下的纸笔,摸黑默写下来,第二天早晨一看,许多线条都重叠在一起,根本不是想象中的位置。即使是这样,我从每天必挤的一课中得到了不少的乐趣和启迪。</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很多时候,我从报刊上收集许多绘画资料,把它们剪贴在装订的大本子里。没有书,只有通过自己喜欢的作品去认真研究,对别人的画从构思、构图、画面情节和艺术处理上找规律,从名画中吸取营养,向宽阔无垠的艺术领域迈进。我经常在名家画前久久伫立,静思揣摩,有时一看六、七个小时。一次夜里醒来,站在席里柯的油画《梅杜萨之筏》前,直到破晓。多年来,我先后无数次阅读许多版画名家作品,如凯绥、柯勒惠支的铜版组画《德国农民战争》和木刻组画《战争》及《自画像》;古元的《刘志丹和赤卫军》、《人桥》;晁楣的《第一道脚印》、《北方的九月》、《解冻》;徐匡的《学习》、《乡村小学》以及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藏族女孩》等等,我对这些作品都爱不释手,收藏在身边。做为艺术的一面镜子,经常对照,激励自己,从而开始了我漫长的自学创作的历程。</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 <p>晨(木版套色62×62 cm)袁庆禄1984作,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优秀作品奖。</p> <p>干渴的土地(木刻原版116×85cm)袁庆禄1988</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最初,我曾尝试过国画、版画、宣传画、素描等绘画形式,创作了数十幅小画稿,乘着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将这些作品寄往报刊杂志。令我难过的是,这些“作品”的命运不是石沉大海就是稿归原主,我默默承受着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打击,但我不愿因此而放弃追求。在部队领导和战友们关怀鼓励和支持下,我又以加倍的努力,坚持创作,坚持投稿,终于有了收获。</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从1971年开始至1978年间,我创作发表了大量的宣传画和版画作品,如:《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永远忠于毛主席 保卫祖国立新功》、《誓死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一路行军一路歌》、《军民一家亲》、《雁翎儿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版画《飞驰前进》、《战歌》入选1975年全军美展,《一日千里》、《书记在第一线》、《莺歌燕舞》入选1976年《全国农业学大寨美展》和《华北地区版画剪纸展览》(二展因故未开幕)。1977年被《河北工农兵画刊》编辑部聘为特邀美编,创作了木刻组画《工业学大庆》,连环画《阳光照的心里红》、《小英》,宣传画《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9幅)等,分别发表于《河北工农兵画刊》1977和1978年。1978年9月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特邀,历时15天,创作了宣传画《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而奋斗》(整开),全国发行,被两部电影故事片采用,此画曾被全国多城市临模放大数十米立放于街头、广场、车站等。被誉为“新时期全国第一幅宣传画”。</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袁庆禄写作于1992年</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h3>高原牧女(木版套色90×60cm)袁庆禄1989 (获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银奖,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中国美术馆、日本福冈美术馆等藏)<br></h3> <h3>哭泣的母亲(木刻100×75cm)袁庆禄 1991年获庆祝建党7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铜奖<br></h3> <h3>阿米苦呼山牧羊女(木版套色100×81cm)袁庆禄1994(获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优秀作品大奖,中国美术馆藏)<br></h3> <h3>初升的太阳(木版套色105×82.5cm)袁庆禄1995 (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作品展金牌奖,中国美术馆藏、大英博物馆藏)<br></h3> <h3>被惊醒的女孩(木版套色101×74cm)袁庆禄1995(1997年参加迎香港回归中国美术大展) <br></h3> <h3>阿尼玛乡山的牧童(木版套色100.5×81cm)袁庆禄1995<br></h3> <h3>备冬草的牧羊女(木版套色114×84cm)袁庆禄2000 (获文化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作品展金奖,中国美术馆藏)<br></h3> <h3>雪域黄昏(木版套色74×104cm)袁庆禄2001 (获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展览银牌奖,中国美术馆藏)<br></h3> <h3>白云飘过沉寂的山野(木版套色112×82)2004 袁庆禄(参加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藏)<br></h3> <h3>走进黄昏的牧羊群(木版套色110×80cm)袁庆禄2005<br></h3> <h3>在那遥远的地方(木版套色110×83cm)袁庆禄2005 (2012年获得伦敦奥林匹克世界美术大会荣誉金牌,国际奥委会藏)<br></h3> <h3>在那遥远的地方(木版套色110×83cm)袁庆禄2005 (2012年获得伦敦奥林匹克世界美术大会荣誉金牌,国际奥委会藏)<br></h3> <h3>《移动的云》(版画原稿112x79cm)袁庆禄 2013参加全国写生邀请展<br></h3> <h3>《阵地 》 (木版套色75×103)袁媛 袁庆禄 2012年获庆祝建军85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br></h3> <h3>《烽火岁月--小兵张嘎和玉英在白洋淀上》(木版套色108x84)袁庆禄 2013作 ,参加 2015中国版画大展中国版画博物馆藏<br></h3> <h3>《祥云.圣女》(木版套色113x80cm.) 袁庆禄 2014(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提名奖,参加2015年7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国际巡展.美国展,届时特邀参加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美,中国版画博物馆藏)<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