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五牛图》唐·韩滉</p> <p>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p><p><br></p> <p>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牛马二韩”</span>。</p> <p> 首先,能被称为传世名画就要有其珍稀性,《五牛图》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绘画,所以在这点上,是其它作品所不能比拟的。</p><p> 画面之中以“牛”作为题材,这在古代是少有的,所以在取材上,这幅画也有着独特的视角。</p> <p> 众所周知,古代很多文人雅士在绘画的时候,多以梅、兰、竹、菊、山川河流、侍女等等景物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而韩滉《五牛图》却以常见的“牛”作为画面的主题,开创了一代新画风。</p> <p> 其次,《五牛图》在线条运用上也有着独到之处,在传统绘画中,线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虽然《五牛图》是设色画,但是所有造型均靠线条表现出来。这不仅是对造型基本功的考验,也是设色画的基础。韩滉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造型、透视等等绘画元素,却可以把五头牛的神韵和造型充分表达出来,足以显示他高超的艺术技巧。</p> <p> 第三个特点就是画面表现力,整幅画五头牛是横向依次排列,韩滉重点表现五头牛的造型和神韵,并没有用过多的景物衬托这五头牛。除了右边的一丛小树外,没有任何背景。这样的构图,在整个画坛上是少有的。因为这样的布局很难把控整幅画的节奏感,容易产生呆板之气。</p> <p> 但是韩滉却做到了同中有变,通过对“牛”细节的刻画,赋予了五头牛的生命力。从左向右第一头牛可以看出,眼神之中似乎有着不快之情,仔细观察发现这头牛佩戴了络首,也许正是这头牛不高兴的原因。</p> <p> 到了第二头牛顾盼回首,表现出了这头牛的俏皮之感,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p> <p>到了第三头牛的时候,韩滉采用了正面表现的方法,不仅运用了透视原理刻画了牛的形象,这样的表现在整幅画中起到了平衡之感,使整幅画沉稳大气,这也是韩滉匠心独运的特点之一。同时这头牛张口嘶鸣,似乎在呼应其它同伴,增添了画面的前后呼应,充满了立体的画面感。</p> <p> 第四头憨态可掬,表现出了“牛”的踏实,勤奋的模样。</p> <p> 第五头牛歪着头似乎在蹭痒,表达出牛的另一面。</p><p> 五头牛形态各异,处处不同,刚劲有力的线条刻画出了不同的形态,充分表达出五头牛不同的个性,也说明韩滉对牛有着深入的观察,不但刻画出牛的外在特征,也表现出牛的心理特征。</p> <p> 这幅画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很多文人雅士在这幅画题跋了很多赞美之词,《五牛图》被称为传世名画之一,也正是因为以上三个特点,这幅传世名画历经了千年的岁月仍然散发出艺术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