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字/可石</p><p>图片/网络</p><p>插图/可石</p><p>(原创)</p> <p><b> 岁月筛选着过往的沙尘,也滤清了混浊的记忆。</b></p><p><b> ——题记</b></p><p><b> </b></p><p> </p> <h3> ~~~~~~~~~~~~~~</h3> <p><b> 儿时的时光,会永远在清澈微笑的光阴中,散发着朴素的馨香;她会引导在薄凉的世俗交往中,在夜的灯火栏栅处,寻到人性最纯洁的本真。 </b></p><p> 回望童年,一切都是在天真、无虑的快活中度过的。</p><p> 感恩刚刚记事时,那段贪玩而无知的时光。犹如在老屋的后院里,儿时难以推动的大磨盘一样,单调无味,时刻不停地在大脑中,吱吱嘎嘎、慢慢地转着,转着、转着……。</p><p> 那转动的梦好象在云天中游走,云天也在梦中飘荡……。</p><p> </p> <h3> ~~~~~~~~~~~~~~</h3> <p> 无论在人生的任何时段,都会因各种原由,会断断续续的回忆 、讲述和怀念那段儿时的童贞时光。</p><p> 在纯蓝纯蓝的蓝天中,飞着在尾部用细线拴着的蜻蜓,刚刚从杂草地上抓到的,还在玻璃瓶里蹦哒蚂蚱……;月光下,一群玩累了“藏猫猫”,躺在麥垜上的淘气包们,嚼着从麥杆上刚搙下的麥粒,遥看夜空中萤火虫闪烁萤光时的遐想……,在那段无拘无束最快活的日子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最美好的快乐人生。</p> <h3> ~~~~~~~~~~~~~~~</h3> <h3> ~~~~~~~~~~~~~~</h3> <p> 如故乡穆棱河水一样流走的时光,冲走了当年儿时家乡的模样,全新而又陌生的街巷,打乱了儿时记忆中的所有景象……。</p><p> 但唯一不变的是,对故乡的那份火热的眷恋心肠,还一直都在心中珍藏;那份萦绕在心里的纯朴馨香,还有那“无关风月”,“客从何来”询问间的那份温馨暖阳。</p><p> </p><p> </p> <p> ~~~~~~~~~~~~~~</p> <h1><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小学一、二年级的故事</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不情愿上学的早晨</b></h1><h1><b> </b></h1><p> 在寒风如刀,能把稚嫩小脸和一双小手刮成满是皴纹和裂口的冬天里,裸露着被冻得满是冻疮皴裂的一双小手,只得相互伸到袖筒中,迎着寒风向学校跑去……。做为一个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一大早就要走出家门去上学是一件非常“不情愿”的事。</p><p> 在冬天里,趴在被窝里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怕天亮,因为天亮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去上学。一是不愿离开热炕上暖和和的被窝,二是惧怕在上学路上,被寒风穿透只穿着油汁麻花的破旧小棉袄,小风会嗖嗖的从袖口、领口、腰间所有有空隙的地方向全身袭来,冻得混身发抖的那个滋味十分难熬。</p><p>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很多,雪也比现在大,有时大得连房门都推不开,只得打开窗户跳出去,用铁锨把雪推开才能打开门。生活在黑龙江(当时是松江省)农村的孩子,就是光着上身穿个小破棉襖、下身就是一个裤衩外面套个肋脦棉裤,根本没有什么内衣穿。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在旧棉袄外套上一个洗干净的旧外套,套在旧棉襖,棉裤上就算穿新衣服过年啦。有的人家过了初五就要脱下来,免得把外罩划破或弄脏了,准备明年过年时再穿。正如当时孩子们顺口溜说的那样:“过年好,过年好,在家玩,不上学,套新衣,放鞭炮…”。所以平时只能穿着破棉裤棉襖上学,几乎每家的孩子都是如此,谁家也不在乎,也不攀比,谁也不笑话谁,当时的老师更是同情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p><p> 尽管严冬时节天寒地冻,那些农村的“野孩子”们,每天晚上都会在外边要“野”到很晚很晚,才会恋恋不舍的回家睡觉,家长根本也不去管他们,所以睡懒觉是上学孩子们必然之事。</p><p> 因为总愿睡懒觉,刚从热炕上爬起来就己经就快到上学的钟点了。在那个年代,家里很少有钟錶的,谁家能有个马蹄表都会让人家羡慕的,各家只能凭经验来判断时间,一看太阳照在窗户纸上的影子,就知道快要迟到了,都是急匆忙活洗一把脸,爬拉一口饭,把包袱皮书包往腰上一系,慌忙跑出门,如果再来不急,只得赶紧一手拿着壱两个窝窝头,一手拿根咸黄瓜,就着小北风,边走边啃着窝窝头就上路了。</p><p> 迟到被罚站的滋味是很难受的,一般都要直溜溜的站在门口等候老师的发落,老师有时连理也不理,好象跟本没看见你一样,仍然在继续讲课,门后的冷风不时吹着后脊梁骨,又不敢抬头看老师,多暂等老师讲完了这段课,才能嗒理你,有时老师也不问理由,第一节的一整堂课都不管你,在坐位上的同学还不时的给你做鬼脸……。有时迟到的同学多了,门口站一排,老师也不得一挥手,我们会意的飞快跑到坐位上,迟到的学生总是男孩子多,女生很少。</p><p> </p> <p> ~~~~~~~~~~~~~~</p> <p><b> (二)、在石板上胡乱塗鸦</b></p><p> 因母亲早逝,家里无人看管,在我不到六岁时,父亲通过认识校长的关系就把我送到了下城子小学去上学读书啦。当时家长的意思是,能跟上就跟上,跟不上就当玩吧,留级一年也行,没想到我还真的跟上了。入学时没有大名,父亲就跟校长说,大名你就给起一个吧,校长问了小名后,笑着说,小名叫“福贵”,那大名就叫永祥吧,“富贵永享”吗,可惜的是这辈子只是一介草民,一介布衣,既没富贵,也没享过福,平淡的一生但很充实。就是这样,校长给我起的这个庸俗而我又不太认可的“代号”伴着了我的一生。</p><p> 那时的小学,分初小、高小两个阶段,一年级到四年级是初小,五年级至六年级是高小阶段,入学时间是春季,也不是现在的秋季开学,我就像玩一样到了学校上学啦。</p><p> 那时的教室条件简陋,供学生使用破旧的桌椅,上面刻满了以前使用过的同学用小刀刻下的划痕,坑坑洼洼的,在男女同桌的交界处,刻着一条很深的分界线,谁也不让谁的胳膊越过这条国境线。上小学一年级时,课程表是用“月火水木金土日”来表示星期一至星期日。当时学生所带的用品也非常简单,书包就是一个包袱皮,包着几根滑石笔、一块石板和学校发给的两本书。一本是“国文”,一本是“算术”,书本很薄,第一课的内容好象还能记得:“一个人,一个口,一个人两只手,左手拿尺,右手拿布……”。到了二年级时,又加了一个大算盘,最不爱记的还是打算盘的口诀。我的画画兴趣就是从滑石笔和石板开始的。由于可以用滑石笔随便在石板上写写画画,画完了就可以马上擦掉,这就使我对画画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不论老师在讲台上讲什么,我总是会偷偷的在石板上乱画一通,因此不少被老师批评,最严重时被老师没收过滑石笔和石板,但因此也使我走上了学习画画的道路。我记得最早在石板上画的画面是我的一只左手,我把张开五指的左手按在石板上,用滑石笔顺着手的形状边缘描下来,老师看到后说我画的真好,同学们也围过来看,这使我觉得画画太有意思啦。后来有了铅笔和钢笔,从小学到中学,我总是在课堂上偷偷乱画,几乎把所有书本的空白处全都画得满满的,因此也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老师曾不止一次的拿着我的课本当着全班同学说,“你们看看,他把课本都画成了什么样子啦,成了牲口圈了,什么动物都有…。”</p><p> </p> <p> ~~~~~~~~~~~~~~</p> <h3> ~~~~~~~~~~~~~~</h3> <p><b> (三)、最害怕穿着草鞋上厕所</b></p><p> 上小学一年级时,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上学校院内的室外大厕所,下城子小学院子很大,教室由前后两排平房组成。在大院靠后墙左角处就是一排大厕所。厕所的毛坑非常深,约有两米多深,有的木板一踏上去吱嘎乱响,又直晃荡。尤其是到了冬天,厕所内冻上一层尿冰,又光又滑,两块木板中间的缝又很宽,做为一个初小一、二年级,只有六、七岁的孩子都真的是害怕的很。当时小孩子冬天穿的大部分都是“蒲草鞋”和“毡疙瘩”,因为它价格便宜,穿着方便,御寒保暖性又好,所以家庭妇女和小孩都穿着它过冬。但这种蒲草鞋或毡疙瘩被包上底以后,又硬又不跟脚,每年都有小孩子在上厕所时,把草鞋或毡鞋掉进茅坑里的事情发生,有的光着一只脚跑回教室向老师哭诉。印象最深的是,在刚上学时,就有一个一年级女同学从厕所的踏板空中掉到厕所的深坑中。所以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在上厕所时都是提心吊胆的,现在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是根本体会不到的。</p><p> ~~~~~~~~~~~~~~</p><p><b> (四)、 放学路上拧人的大鹅</b></p><p> 第二件最怕的事情就是在放学路上拦路的几只拧人大公鹅。在离学校门口不远的路上,不知是谁家养的几只大鹅,也不知道是因为以前哪拨小学生给惹的祸,使这几只大鹅产生了记仇的报复心里。凡是到了学生下课放学回家的时候,一听见学生们的吵闹声,就会闻声而来,定向追赶走在放学路上的小学一、二年级的男学生。只要来不及躲开,就会飞快的追上去狠狠地拧上一口,吓的所有孩子都要天天防备被大鹅追逐拧上。。这几只大鹅,也是软的欺、硬的怕,很少追高年级的大个学生,也不追女学生,专门撵我们这些矮个小男生。因此每当放学时,都不敢一个人单独走,都是三五个人凑在一起,提心吊胆地拿着小棍子,边跑边躲的逃过这段路。</p><p><br></p> <p> ~~~~~~~~~~~~~~</p> <p><b> 二 、炉盖上最香的午餐</b></p><p> 小学的好伙伴们,大多数是一群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贪玩淘气,又爱逃学的野孩子。</p><p> 不仅放学后玩不够,在学校里一心想的也就是课间休息时的玩耍和打闹。</p><p> 中午课间休息时,就是教室里最热闹的时刻。</p><p> 镇上小学的学生,有不少家都是住在离镇上不远的村屯里,每天都要成群结伙,徒步走几里地到学校上学。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家长会去送、接子女上学的,不管孩子有多大、屯子离学校有多远。</p><p> 因此上学时也都要自带中午吃的,带的这些吃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真的是谈不上说是“午饭”啦。最简单的就是带几个生土豆,稍好点带的也就是窝窝头、大饼子、大煎饼加点咸菜,更好一点的就是在老式饭盒中里装的大米饭或馒头加上菜,但“干粮加咸菜”则是当时最标准的“午餐”制式啦。学校是没有专门热饭的地方,只有到了冬天就可以方便的热饭啦。教室为了取暖,每个教室的正中间都有一个大火炉子,炉子后面连着一个散热的大火墙子。</p><p> 早晨一到教室,带土豆的最简单,直接把土豆埋在炉膛下的炉灰里,到了午间就烤熟了扒出来就可以就咸菜吃了。其他同学就抢位置把自已带的饭盒或干粮放到大火墙子顶上预热,靠近炉子的地方会更热些。越是寒冷的冬天,教室里的炉火就会生得越旺,有时生铁铸造炉盖都会烧得彤红彤红的,凡是靠炉子和火墙子近的同学脸都映红了,有时只得把桌子向外移了又移。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虽然满鼻孔里是干干的,用手指一捅全是黑灰,呼吸着用炉勾子捅炉子时满是烟灰的空气里,但能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课间又能在班门口的墙根疯闹着“挤香油”,在院里玩游戏,“打雪仗”还是觉得很满足的…。一直玩到用铁轨敲的上课钟声响了,一个个才会恋恋不舍地喘着粗气匆忙挤进教室里。不管是离炉子远的还是近的,都要先到炉子和火墙边上烤一下玩得冻僵了的双手,然后再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上下一堂课。</p><p> 中午下课的钟声一响,还没等老师走出教室门口,同学们就各自忙活起来,有找自已的饭盒的,上火墙上取干粮的,忙做一团。挑皮的男同学,则抢占了炉盖子的两边最有利的位置,你争我抢的在炉盖上烤吃的,有烤窝头的,烤大饼子的;最香的还是烤生土豆片的,因为烤土豆片可以大家抢着吃,是不成规的规矩。听着土豆片被烤的吱吱啦啦声,闻着土豆片被烤时所散发出来糊焦的香味,会勾引起每个人肚里的馋虫,还没等土豆片烤熟,大家就急忙抢起来啃着土豆片的焦黄糊皮,再把里面的生土豆再次放到炉盖上重烤,你来我去的,教室空间里充满了烧烤时所散发出的最美滋味。</p><p> 有时候,也会把家里蒸馒头、发糕时发好的面,偷一大块带到学校,下课时将揉成大枣大小和面球,放进炉膛下的热灰堆里,等午休时取出来,个个都是肿起来的小面包,外面烤的焦黄,因为是发面,里面又松又软,吃起来真的觉得比家长做的馒头和发糕还好吃。如果来不及放进热炉膛的灰堆里,午休时就会把小面团放在炉盖子上熏烤,同样可以烤香,但往往炉盖的温度太高,外面烤糊了里面可能还是生的,不如在炉膛里烤的的好吃。</p><p> 在充满温暖的教室里,啃着香喷喷又热又烫嘴的窝头、大饼子,就着黄瓜咸菜、咸芥菜圪塔,那个好吃劲啊,就别提夠多香啦,好象这辈子永远都找不到那个味道。</p><p> 每个班级的炉盖,都是一个最好的烤箱,同学们带什么烤什么,烤什么都比在家做的香。尤其是烤苞米粒,黄豆粒,大米粒…为了产生“苞米花”的效果,有时会把它们装在旧铁皮空罐头盒里,一面封好。苞米粒或大豆粒在罐子里面受热就会膨膨哒哒的跳响,虽然不能像街头卖的苞米花那样胀的全开花,但也能膨出裂口,咬起来咯咯直响,直咯牙,不管怎样,也有一点爆米花味道,还是满香的。</p><p> 炉盖上的创意烤艺,总是在突发奇想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因此,炽热的炉盖成了全能烤箱,只要是吃的,什么都要烤一下试试是什么味道?什么粉条、咸鱼干、地瓜干、瓜子,榛子、虾皮,甚至冻梨,冻柿子都敢在炉盖上烤。尤其是烧粉条吃,更是别有趣味,把粉条一头插进炉火里,粉条一边膨胀一边起火,只要在空中一晃,火就灭了,然后就可以象撸串一样吃起来。所有能吃的全不在话下,五花八门,每天都能烤出新的花样。如果炉火烧的过旺,炉盖子被烧得彤红彤红时,就没法直接把食料放在炉盖上烤,这也难不住孩子们。他们可以把准备好了的砖块或者是把成堆的河卵石 、洋铁片铺在上面,在这上面再继续烤下去……,在那艰辛贫穷的生活中,过的竟是如此开心快活!但是,学校的新炉盖子,新炉圈就遭了秧,没过多长时间就会炸裂,每学期都要去更换新的,学校也没有办法……</p><p> 一个小小的火炉,成了最欢聚的地方,每当用炉勾子勾开炉圈,看到炉膛里赤红烤人的黄金火焰,好象有灵性的火苗在和我们在一起嬉戏玩耍,火苗“呲呲”的在炉膛中燃烧着,殷红的火苗不断地向炉口“噌噌”往上蹿,忽大忽小,一团团炉火,在炉膛中艳艳地燃烧着…;暖融融的炉火,照红了每个人的小脸,好象红透了的大苹果一样。</p><p> 火红的炉火不仅温暖了教室,也温暖了全身,更温饱了儿时的饥饱和无比的快乐。炉旁,这个在午休时你争我抢的宝地,孩子们就是这样欢欢快快度过的,儿时的乐趣,就象炉中的燃燃的火燃在活泼可爱的跳动着。</p> <h3> ~~~~~~~~~~~~~~</h3> <p><b> 三 、炉盖上烤洋辣罐</b></p><p> 小时候在野外玩的时候,最害怕的昆虫就是长着长刺绿黄色的毛毛虫,叫“洋辣子”。要是不小心被它蛰了一下,皮肤上立马会红肿起来,又痒又疼,还不敢用手去挠,那种被蛰后难以忍受钻心灼痛感简直让人受不了,越是颜色鲜艳的毛毛虫往往是最有毒的。</p> <p> 每到秋未初冬时节,洋辣子就会爬在树枝上蛹化,为冬眠做准备,到了冬天就形成“洋辣罐”,洋辣罐如小花生米那么大,外壳有非常美丽的花纹。小时候每到严寒的冬天都要去树林里去寻找洋辣罐,拣回来烤着吃。</p> <p> 在火炉盖上烤熟后的洋辣子肉呈金黄色,泛着油光,香脆可口,那种味道美的真的是难以形容。只要有空,就会到树林里去寻找洋辣罐,有时很难找到。一般能找到二十多个就算不错的了,找到后就如获似宝的揣到外衣兜子里,准备到学校的炉盖上烤着吃。因为那时一般家里很少有带炉盖的取暖火炉子,只有一个烧木柈子的大铁锅灶台,没法烤杨辣子,只得带到学校烤着吃。</p><p> 午间休息时,大家围绕着炉盖子挤成一圈,这时也是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刻,大家除了吃完由家里带来的午饭之外。最企盼的就是等吃谁带来什么稀罕之物了,当然烤“杨辣罐”是大家抢着吃的最佳美餐。烤的的方法很简单,先把“杨辣罐”用石头打破硬壳,取出油黄油黄色的虫卵,放在滚热的炉盖子上准备好的一块洋铁皮上,不一会就能听到洋辣子被烤出的,悦耳的吱啦吱啦声,绊着朴鼻而来的特殊香味,那时的高兴劲,简直是没法提啦,满嘴都在淌哈喇子,再用树枝条不断的翻动,不一会就可以享受到一顿美餐了,不用任何佐料,那种原滋原味的味道到现在想起来也会流哈喇子的。</p><p> 在写此美篇查证“洋辣罐”几个字的正确写法时,才知道“洋辣子茧”现在已经可以人工养殖啦,并成为一种高级美食,它的营养价值一个可以顶4个蚕蛹,“洋辣罐”不仅有药用功能,可以治疗小孩子流口水。据说还可以治疗面瘫。市场上竟然有卖的,还有批发的,有的饭店也有卖的,油炸的一盘70块钱;一般“洋辣罐肉”可达70元致200元一斤,网上说最高可达800元一斤。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在网上买上一斤,用油炸着吃,看看能不能吃出孩时的味道来。</p> <h3> ~~~~~~~~~~~~~~</h3> <h3> ~~~~~~~~~~~~~~</h3> <h1><b> 四、高粱地里溜乌苠</b></h1><p><br></p> <p><b> </b>每到夏未秋初,大地里的高粱长到两米多高时,是高梁抽穗时节,也正是高梁和苞米地里生乌苠的时候。这也是我们到高粱地里辦乌苠吃的最好时刻。高梁地的每条垄沟都是又长又深,一般情况下,一个人都不敢单独进高粱地里去,只有与小伙伴们成帮结伙的去溜鸟苠。</p><p> 我们从高粱地的一头开始,每人包一条垄沟,同时顺着垄沟向深处寻去,每个人都要仰着头,认真地去寻找高粱穗处不容易发现的鸟苠结。地里又阴又暗,蚊子小咬不断向脸上和赤裸的胳膊上朴来,有时咬的很痒又很疼,还有那象刀一样的高粱叶边,刮的脸和胳膊一道道红印。不得不一边找着乌苠,一边用手里拿的高粱叶子朴打蚊虫,还得不时用手指甲扣被蚊子叮咬的肿包…。一条垄很长很长,根本看不到头,很长时间时才能溜到地头。在地头大家聚在一起,看看谁的收获多,一边玩一边吃起乌苠来。白嫩的没长成的鸟苠是最好的,但是成熟了的黑乌苠也不会放过的,每个小伙伴都吃得满手,满嘴,满脸黑糊糊的一片。大家也都傻呼呼的看着对方,又都为这顿美餐之香,会傻呼呼的笑着,不一会的功夫,大家就全都把辛辛苦苦辫的鸟苠全吃光了。</p><p> 吃饱了,每个人再重新选一条垄沟,向扫荡一样,向来时地头搜寻乌苠去了……</p> <h3> ~~~~~~~~~~~~~~</h3> <p><b> 五、在自家柞木杖子上摘木耳</b></p><p> 在七十多年前的小县城,几乎与乡村差不多,除了街面上有些平砖房之外,各家住的几乎全是毛草房。每家的后院都有一块用柞木杆、桦木杆等杂木杆子的“板杖子”围架起的小菜园。经过几年之后“板杖子”的木杆就会逐渐腐朽。每当夏秋之际,几天的连阴雨下完雨之后,腐朽的柞木杆上就会自然的长出一堆一堆鲜嫩的木耳来。每当雨夜过后,一大清早就会拿起小盆到柞木“板杖子”上去摘木耳。不一会就会摘一大盆。为了保证天生的木耳箘不被破坏,如手指盖太小的木耳一般都不摘,只挑又大又肥的大木耳拣。这些新生长的木耳水份很大,如果不乘早去採摘,到了太阳一出来往往就会被晒化了。摘下肥肥满盆的鲜木耳,家长会把当天鸡窝里下的新鸡蛋炒一盘菜,晚上下学回来,就会享受这美餐了。</p> <h3>木耳摘下来,木耳黑中透着光亮,虽然木杆上的木耳大小不一,大的象松鼠耳朶一样,有的比耳朵还大,象盛开的花朵一样,小的很小, 有的还刚长出一点,这样的就不採了。木杆上木耳们形状也不一样,色彩也不一样,有纯黑色的、油黑锃亮,有的是透明又略显微黄;有的像耳朵形,有的像圆盘形。这些长在板杖上的活木耳质地柔软,拿在手里,颤巍巍的。因为是长在自家的板杖子上的,觉得新奇有趣又自豪的满足感。拿着自已亲手採摘下来的鲜活木耳,那份得意感是难以形容的。</h3><h3><br></h3><h3>如今,木耳不仅经常吃,可是再也没吃到过,我在栅栏上摘的那种纯天然野生的木耳。那时,吃的所有东西都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h3> <h3> ~~~~~~~~~~~~~~</h3> <p><b> 六、大蒜地里免费摘蒜苔</b></p><p> 姥姥家住在宁安镇的城边,每当放暑假时都要到姥姥家住上些日子,这时正是著名的宁安大蒜的蒜苔成抽梗期,在姥姥家的大墙外就是一望无际的大片大蒜地。为了使蒜头长的更加饱满,必须把梗上的蒜苔拔掉才行,这个关键时节就需要大量人迅速把蒜苔拔下。不用打招呼,到这个时候住在附近的大人小孩就会全部出动,到蒜地里去拔蒜苔,其实这也是种蒜主人最佳的选择,不用花钱顾人就可以把大面积蒜苔免费拔掉。有时姥姥也会跟我一起去大蒜地地旁,看守着我拔回来的鲜嫩蒜苔,一上午就可以拣两面袋子蒜苔。</p><p> 扛到家后,就要和姥姥一起加工这些蒜苔,有的送给左邻右舍,但大部分是把蒜苔洗净切成段,放到缸里撒上大粒盐,做成咸菜以备冬天食用。</p><p> 除了拣蒜苔之外,到了快开学时候,正是大蒜成熟季节,下一个任务就是到蒜地里栋大蒜头啦。当时公社种的蒜地都是用犁杖起大蒜,所以当犁头一偏离,就有很多蒜头仍然埋在地里,由于种的面积太大,种蒜主人也不在乎这些小小损失。当全部起完大蒜后,就是附近的老百姓拣大蒜的时候啦。</p><p> 附近的男女老少成群结队的涌入大蒜地开始“溜蒜”啦,揹面袋子的,挑筐的,用镐头,铁锹,小铲等各种工具,争抢着去挖埋在地里大蒜头。每个人都不能空手而归,多的一次可以拣几面袋子大蒜头,姥姥家这一冬基本上就不用买大蒜啦。</p> <h3> ~~~~~~~~~~~~~~</h3> <p><b> 儿时的记忆</b></p><p><b> 是缠绵在老屋上的</b></p><p><b> 袅袅炊烟</b></p><p><b> 撒娇的亲吻着</b></p><p><b> 低矮的毛草房</b></p><p><br></p><p><br></p> <h3> ~~~~~~~~~~~~~~</h3> <h3> ~~~~~~~~~~~~~~~</h3> <p>可石:高级记者 </p><p>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首届会员</p><p> 数届学术委员等</p><p> 自由的退休人</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