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小的村落,背靠小山,旁边有水坝,也算是依山傍水了。这是前年春天的雪,让安静的村庄平添了几分寂寥。</p> <p>这是村子边上的水库。小时候还有个水管所专门来管理它。在没有机井的年月里,队里的地里灌水全靠它。夏天排洪时坝底的水草就成了抢手货,拉回家做什么呢?烧?喂家畜?记不清楚了。那个水草的腥味儿啊!秋天储水的时候,每当下大雨,从山上冲下来的柴草漂浮在水面上,我们管它叫浪渣。用浪罩捞起来,晒干,可以烧一个冬天的热炕。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抵就是这个意思。</p> <p>我们兄妹几个一锹土一锹土,一杵子一杵子用黄土筑起来的大门和巷道。用黄土筑墙,也是个既耗体力,又要有技术,要不墙会塌的。我从这扇门走出来,上学,上班,嫁人。年迈的父母在大门里等望眼欲穿的我回家,我从这里送他们远去……大门也没抗过岁月的痕迹,年老体衰了。</p> <p>这是保存在手机里最有人气的几张。母亲一周年祭日,下大雨。老院子里还住着人。没了母亲,院子就显得那么萧条了。</p> <p>这已经是人去院空了,夏天的院子也没有一点点生气。每每走近,都让人心头一股酸楚。</p> <p>再后来就草高过半人了,但杏树上的杏子还可以。味道还没变。</p> <p>靠在墙根的护基。石磨子,小时候家里有个专门放石磨子的小土房子,叫磨道。母亲说把驴拉进去拉磨子时要把驴的眼睛蒙上,要不驴偷吃粮食呢。后来有了磨面机,石磨子就用来磨点杂粮,油渣之类的。我经常在里面推磨。</p> <p>洋芋窖。这个已经进步了很大一截子。记得曾经的洋芋窖是在地上挖了个深洞。秋天要把洋芋萝卜白菜放进去,冬天吃的时候再爬进去取出来,对小孩子直接是噩梦。</p> <p>这是曾经的灶房。大锅,大案板,大灯箱,大面箱子,大面缸都说明这是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家。可惜,再也没有了。</p> <p>我站在井窑上面。这口井是我爷爷挖的吧?记不清了,反正在我家原先的大门口。有段时间全村十几户人都在这井里吃水。母亲经常天不亮就去打水,因为打水的人一多水就稠了。后来各家在各家院子里打了井,这口井就费了。现在连窑都塌了。这个位置把院子尽收眼底。左手边这堵土墙是原先的高房。台阶跟前好大一棵杏树。后来经常梦见把高房和高房跟前的那个旧大门修的整整齐齐的,干干净净的。现在这时节,加上院子里的枯草,你都想象不出这院子原来有多热闹。</p> <p>小姐妹俩个就是个挖土。我跟丫头说这是我的老家,丫头说那咋没人呢?你妈妈呢?你妈妈去世了吗?</p> <p>回家的路越来越宽了,越来越方便了。却没了人等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