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十七年前,李京陆第一次走进茫茫的毛乌素沙地。他注目着像大海似的波涛起伏的固体浪花,默默地在脑海中寻找有关形容干旱的词儿。</p><p>“你瞧,那是沙柳”。</p><p>一位做向导的沙里人指着远远的那株随风点头哈腰的植物给京陆介绍。</p><p>“沙柳,固沙的先锋植物。它的根系发达且庞大,枝条耐寒耐旱,仅靠天然雨水即能成活,但是每隔三四年要齐根割掉,平茬复壮。”</p><p><br></p> <p>平茬复壮?</p><p>被割下来的沙柳枝条能做什么用?</p><p>做纸?做板?</p><p>那用不了多少。而且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还再次污染沙漠。</p><p>烧掉?哎,它就是生物质燃料啊!</p> <p>李京陆发现了新大陆。</p><p>他立即派人去测试沙柳的燃值,</p><p>4200大卡,与褐煤差不多。</p><p>他立即请教林业专家和牧民种植方法,</p><p>每亩沙地种植沙柳大约400元。</p><p>他立即咨询生物质燃料发电的技术问题,</p><p>2X1.5千W的机组投资额约两亿元。</p><p>“干”!</p><p>李京陆经过详实地考察调研和科学理智地论证,下定了决心。</p><p><br></p> <p>白天,沙漠、沙柳、生物质、发电…,</p><p>充满了京陆的全部时间。</p><p>夜晚,京陆的眼前抹不去的那青绿色衣裙的窈窕身姿,随风摇曵着纤纤细腰的沙柳,众里寻他千百度,阿弥陀佛!这是菩萨赐给我的礼物啊!</p> <p class="ql-block">黄河南岸种杨树的那个场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在黃河几字弯上端西头的巴拉贡,顺河东去的独贵塔拉大约200公里沿河南岸,李京陆买下500万亩沙荒地,又投资了四百多万种杨树,梦想阻止库布其沙漠不再向黄河里泄沙。多么唐吉哥德似的荒唐!</p><p class="ql-block">被他自己反思到“走了王明路线”的那段惨痛的教训和为之付出不菲的代价,使京陆踌躇。</p><p class="ql-block">蓦然回首,躲在灯火阑珊之中的美丽天使救了他。</p><p class="ql-block">从此,沙柳姑娘成为李京陆生命当中无时不在眷恋着的“小三”,与她结下不解之缘。</p> <p>2007年4月12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p><p>这天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它和高悬的娇阳是以做证。李京陆的生物质电厂在毛乌素沙漠腹地中的乌审召奠基开工。</p><p>至2008年11月16日建成并网发电,京陆投资3.2亿元、每年发电2.1亿度,建成60万亩生态杯基地,每年可向电厂提供20万吨生物质燃料,为当地农牧民增收8000万元。</p> <p>转眼十二年过去了,昔日黄沙漫漫的毛乌素沙漠早己换了模样,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p><p><br></p> <p>那个被叫做“小三”的产业链发展成“三碳经济”可循环可持续的治沙创新模式,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联合国授予他防治荒漠化“保尔森”奖章。特别是由此衍生出来的“螺旋藻”将在未来发挥更加奇特的作用。</p><p><br></p> <p>且听下回分解:</p><p>《揭秘“藻儿”的前世今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