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胡建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50后,我的人生之旅大致可以分成等长的三段。第一段是我在故乡度过的童年与少年时代。通常,童年和少年应是人生充满欢乐与幸福的最美好时期,然而我的童年里只有饥肠辘辘,期盼食物,渴望吃饱饭的灰色记忆。少年时代恰逢文革,动乱、批判、斗争、惶恐、不安成为我记忆的关键词。第二个阶段是恋爱,娶妻、生子,伴随着事业起步与奋进、攀登、爬坡时期。对于在彭城的这段时间,套用一个时尚语句就是“努力并快乐着”。我的第三个阶段是在秦皇岛度过的。那是我人生的上升与平稳期,可惜转眼就到了退休年龄,多年追求的事业戛然而止,人生陡然走到了拐点。不免感到茫然、惆怅、无所适从。通过简单梳理不难发现,彭城小镇才是我人生最美好的驿站,那里有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味和眷恋的往事。虽然客观上看它是我的第二故乡,但是从情感上它已经跃升为我的第一故乡。所以,一提起彭城我心里就会立刻泛起思绪的浪花。这思绪中有几分情,几分爱,几分惆怅,几分叹息,还有几分感伤。</p> <p> 先说说滏阳河吧。它就在我家楼后不足一箭之地,每天夜里哗啦啦的流水声伴着我入眠。白天,它又是我百看不厌的旖旎风光。每当我看书看得眼睛疲乏时,就眺望一下河岸边的绿荫和河面上波光粼粼、水鸟嘻戏、鱼跃龙门的生动景象。于是我的眼肌顿时就松弛了许多,眼睛瞬间明亮了许多,头脑也随即轻松了许多。再回到屋里看书备课效率就会顿时大增。</p> <p> 滏阳河是邯郸市的饮水河,峰峰矿区的景观河,彭城的风水河。滏阳河发源于峰峰矿区滏山南麓,滏山脚下的黑龙洞及其周边大大小小的泉眼就是河流的源头,故名滏阳河。过去,有的泉眼很大,高高的水柱昼夜不停地喷涌而出。有的则像大锅里煮沸的开水一样咕咚咕咚向上翻腾,较小的泉眼则随处可见。附近村子里有些人家的院子里、屋地上或者厨房里都有地缝向外冒水。众多泉水汇聚到一起便形成了滏阳河的滔滔洪流。它先是围绕在鼓山脚下蜿蜒盘桓逶迤前行,然后便伸展腰身唱着舒缓的轻歌径直向东北流去。流经数百公里之后在沧州境内与滹沱河汇合,改名子牙河便冲着天津方向奔涌而去。</p> <p> 历史上滏阳河曾经有过壮阔、辉煌、繁忙的盛况。她河面宽阔,水流汤汤,河里船只往来如梭,楫樯林立,是邯郸至天津的重要水上运输通道。沿岸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商贾云集,一派繁华。古代文人曾为她的盛况、盛景留下赞美的诗句。例如唐代诗人岑参的《邯郸客舍歌》里写道“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伤心丛台下,一带生蔓草。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 诗中的“漳水”就是滏阳河。还有清代文人裴大鹏的《滏水春帆》写道“一灣春水涨玻璃,片片悬帆映绿堤。细雨吹来风势顺,冲烟已到画桥西”。这更是对滏阳河美景的生动描写。</p> <p> 在滏阳河北面与黑龙洞隔河相望有一个村子叫纸坊村。村中有一处“如汤在釜”的大泉名叫晋祠泉。泉眼上面建有一座晋祠娘娘庙,当地人俗称金丝娘娘庙。庙内有一尊金丝娘娘塑像,她赤身裸体面壁而坐,世人无法睹其真容。塑像正好坐在泉眼上,泉水好像是从金丝娘娘的私密处流淌而出。虽然当地人把这一股清流称为“淫水”,但是它却格外凛冽甘甜。我们都知道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西方人喜欢裸体艺术,裸体雕像随处可见。可是中国文化对于人体,尤其是女性人体一向讳莫如深。那么为什么金丝娘娘庙会供奉一尊裸体女神呢?而且一般神像都是面冲大门正襟跪坐,接受香客的瞻仰与膜拜。为什么金丝娘娘却要赤身裸体面壁而坐呢?原来其中还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p> <p> 滏阳河水清纯甘甜凛冽,河流两岸灌溉了大片良田。峰峰以东三十里外的马头镇一带河网密布,地势低洼,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宜种植水稻和莲藕,是冀南大地上难得的“鱼米之乡”。由于水质优良,生长的水稻品质上成,口感极佳。古时候当地地方官为了讨好圣上,就拿这里出产的稻米作为贡品献给皇上。皇上发现这里出产的稻米口味极佳,于是就要求进贡的数量逐年增加。以至于当地农民苦不堪言。于是有一位叫田顺的农民突发奇想,并由他牵头在晋祠泉上建造庙宇,在泉眼上塑造了这尊金丝娘娘裸体坐像。还到处散步传言说:“金丝娘娘不害羞,屁股底下水常流。种出庄稼无人要,去冲皇上福和寿”。皇上得知自己吃的贡米竟然是用金丝娘娘屁股底下流出的水灌溉的,觉得很不吉利。就派钦差大臣前去查访。钦差回去如实禀报,皇上大怒,从此再不用马头进贡大米。</p> <p> 北方河流都经历了由盛到衰直至干涸的共同命运,滏阳河也不例外。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条河在彭城地区还是河面宽阔,水满河槽。水中鱼虾肥美,河面上龙腾鱼跃,鸳鸯戏水,野鸭成群。河岸边杨柳滴翠,莺歌燕舞。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年夏天一场大暴雨使得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河水冲倒了两岸的树木。从此以后河水便突然大减,从一条涛涛大河变成了潺潺小溪。再过几年,宽阔的河床上只剩下一条曲曲弯弯的涓涓细流。现如今连那条涓涓细流在彭城一带也基本断流,只剩下断断续续几片水洼。裸露的河床上一丛丛杂草和一蓬蓬芦苇倒是生长得十分茂盛。附近居民不忍心裸露的河床白白荒废着,于是就纷纷来到河里展开“圈地运动”。他们开垦出一小片一小片荒地,扎上篱笆,再撒上菜籽。俨然是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景象。可惜一条曾经碧波荡漾的大河如今在彭城一带竟然沦落为“河畔人家”的菜园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