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村寨支农纪实

孙遂义

<p>根据2017年海南省统计年鉴,海南少数民族主要为黎族、苗族、壮族和回族。黎族人口为1490013人;苗族人口为79004人;壮族人口为38866人;回族人口为12795人;其余少数民族共有21079人。</p><p><br></p><p>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五指山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p> <p>当年我们支农居住的类似民房。</p> <p class="ql-block">一,进驻支农点</p><p class="ql-block"> 1972年4月中旬,我被连队指定参加司令部直属队设立的一个支农小组,去黎族村寨参加支农活动。支农小组由五人组成,长波台陈教导员担任组长。陈教导员是49年兵,四川人,话不多,人很老实。防化连的刘x武班长,湖南69年兵,航保修理所油机修理兵小张和我都是河南邓州人 ,68年兵,还有长坡台的文书小符,71年海南兵,任翻译。</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支农地点,在长波台出来与石牛岭相交拐弯山坡下的一个生产队。生产队的村民都是黎族群众,家家户户散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里,一条山涧小河自村东北山脚下向西南绕村缓缓而过。村子里椰子树,槟榔树,芭蕉树等南方物种生长茂盛,郁郁葱葱。远远望去,高低参差不齐,一派勃勃生机。高大的木棉树上,成串的果实挂满枝头,即将成熟飘香。</p><p class="ql-block"> 按照上级首长要求,我们支农的原则是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来到村寨,组长与翻译小符被分配住在会计家,我们三个老兵住在队长符亚海新修建的一所新房里。那时间所谓的新房,就是用山上砍回来的树干打桩,埋在土里,四周用树条捆绑成排,再用藤条和编好的竹笆绑在桩上,然后由稻草掺和的黄泥巴里外厚厚的抹上一层,晾干后刷点白灰水即可。屋顶也是搭上横木,绑上树条排和竹笆,用山里割来的茅草制成草帘子,一层一层铺盖而成,听说还是为他儿子准备的婚房。房子不大,刚好容下三张小床,我们稍加整理,面貌一新。按照部队规矩,对个人生活用品的放置进行了统一规划,显得有条有理。离开了紧张的军营生活,现在容纳在这炊烟袅袅,花鸟争艳的村寨,猛然间感到十分的清新和温情。</p><p class="ql-block"> 入住后,按照我们在部队时的粮食标准和菜金,先如数把一个月的数量交给了生产队长,正式在他家搭伙吃饭。</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生产队在一间较大的会议室里召开了群众大会,对我们支农小组的到来鼓掌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陈教导员代表支农小组对群众的热情欢迎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希望全体村民多多支持支农小组的工作,支农小组愿意与生产队的全体村民同学习,同劳动,同生活。</p> <p>田间劳动</p> <p>踩秧拔草</p> <p class="ql-block">二,田间劳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安定下来后,首先做了一些社会调查,了解了一些生产队里的基本情况。由于他们地处山区,比较封闭,受外界文革因素的影响不是很大。少数民族民风淳朴,社会状态安定。当然了,邻里之间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在所难免。只有生产队会计的一个堂弟,在前几年与邻居一起狩猎时被误伤去世,没有得到适当的司法处理而心存芥蒂。因案发已久,支农小组无权干涉司法,经过适当调解解释都相安无事。</p><p class="ql-block"> 当年生产队干活是集体劳动,由生产队长派工安排具体活计。他们这里男的一般不下田干活,只负责犁田耙田,其余的都是妇女来完成。男的白天腰里挂个细长的小娄,里边插着一把砍刀,或者扛着一支猎枪,满山的转悠。或打猎,或砍木料,或收集其他有用的山货,白天基本上看不到人影。我们每天头顶烈日,赤脚卷裤,与一帮子妇女在田间踩秧拔草。因为在我们到来之前,早稻早已经插完了秧,剩下的就是田间管理。踩秧就是为了防止稻田里生长杂草,在稻苗生长到一定阶段时,用脚把一些小草踩到泥土里以防止它疯长。</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黎族妇女的服饰都是以黑色为底色,头巾,裙子,衣服用自己手工编织的锦缎镶边,暗红色的多。不像三亚那边形容当时的当地姑娘:远看一朵花,近看光脚丫,非常的鲜亮。我们每天就是与这么一群叽叽喳喳的女同胞为伍,在稻田地里踩啊,踩啊,踩啊……。只因语言不通,没有办法直接交流沟通,只是翻译小符来了才能够和她们搭话说笑。我们除了一些例如吃饭,喝水,干啥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外,其他的一概不会说,也听不懂,只能埋头干活,相安无语。记得在一次踩秧中,我正在拔田边的一些杂草,突然感觉右手食指好像被螃蟹夹子夹住了。本能间抬起一甩,发现是一条小水蛇被抛在了空中。吓得我唏嘘一声,一看手指也流出了鲜血,一群老娘们叽叽喳喳,有的唏嘘,有的大笑,还有的指手画脚,不知说的都是啥,弄得我十分尴尬。我们几个当兵的赶紧跳到田埂边上,都来帮我查看、处理伤口。在后来的劳动中,每当遇到田边地角杂草旺盛的地方,总是心有余悸,生怕再有毒蛇躲藏,先用一根小棍搅上一搅,再去拔草,呵呵!</p> <p class="ql-block">三,同吃一锅饭</p><p class="ql-block"> 海南当地黎族群众当年的生产方式还比较原始,一没有机械,二没有钱买化肥,粮食产量非常低。山区交通闭塞,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有个别群众每天在山上转悠时,看到理想的木材砍下山来,再背出山外卖点钱换酒喝。不知何时时来运转猎到山味如野猪,山羊,梅花鹿等回来,全村人人有份,分而食之,然后大吃二喝一顿拉倒。由于没有原始积累,家家都是穷得叮当响。囤里没粮,兜里没钱,每天只能靠两顿看见人头影的稀饭艰难度日。人,一个个都是瘦得皮包骨头,整天懒洋洋的,无精打采。</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上做一大锅稀饭,然后兑上一桶冷水,一碗一碗的喝一天。我们问为什么要兑冷水呢?他们说凉快。我们问那不拉肚子吗?他们说,习惯了就好了。我亲眼看到队长媳妇独自一人就是一边喝这样的稀饭,一边用筷子沾点盐末往嘴里舔舔,什么菜也没有,使我感到非常的同情,非常的寒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队长家就餐,队长曾经当过兵,知道我们不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是先做好一锅比较稠的稀饭,盛一盆出来,由队长陪同我们三人一起用餐,剩下的兑上凉水他们自用。早饭是早上生产队收工后,一般都是九点多点,晚饭是天黑之后,中午没有饭吃。我们每天都是饿得裤带紧了又紧,实在不行了,就喝点水壶里的开水糊弄糊弄肚子。好在离我们四五里地有一个当年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连队,他们有一个小卖部,我们三个老兵结伴每礼拜请假去一次,每人买回一军用挎包散装饼干,每天中午躲在房间里,数着只能偷偷的吃12块左右的小饼干,以解难耐之饥饿,吃多了就会出现断顿危机。</p> <p>四,唱歌、学习、开会</p><p> 当年还是文革时期,政治空气非常的浓。生产队三天两头都要集中唱歌、开会、学习。会议室里一排排长条桌子的木板和凳子上的横木,都被牢牢的钉在一个个地桩上,牢固无比。虽然卫生差点,但排列整齐。晚饭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陆陆续续的来到了会议室,各自选好位置坐下,洗耳恭听。首先学习毛主席最高指示 ,学习老三篇等,然后生产队干部轮流讲话说事。我们也规规矩矩的坐在一边静静的装着聆听,只是听不懂黎族话和海南话,他们都说的什么,我们一无所知。</p><p> 几天后,组长接受了我的建议,每天开会前由我给大家教歌,并指挥他们高唱革命歌曲,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我入伍前在学校多少掌握了点简谱知识,一般的教歌没有问题,记得我教的歌曲是《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事先由字写得好的防化连的刘班长把歌谱歌词用粉笔写在一张大红纸上,然后挂在会议室正上方,由我手持教鞭教大家先学谱后唱词。每天晚上学会一段,时间大概40分钟左右。少数民族的最大优点,是人人都喜欢歌唱。每次唱歌不管男女老少,都是声音洪亮,气氛热烈,还有的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我们也找到了感觉,增加了存在感。</p><p> 有一天,我们支农小组奉命参加生产大队召开的干部大会,还有一名公社下来的包队干部临场压阵。包队干部是东北人,很能说。年岁较大,身体不太好,拄了个拐棍。听他说是当时的24级地方干部,每月工资36元。我问他你怎么流落到此呢?他说是四野南下部队留下的。因人多没来得及细问,只感觉到他整天与少数民族结合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即将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海南地方少数民族事业,是我们非常敬仰的老前辈。</p><p> 大队开会也是七嘴八舌,我们一样听不懂。坐的着急了就借方便出来转转,透透气。会议沉长,一直到中午一点多才散会,大队干部又邀我们留下来讨论了一个多小时。中午没有饭吃,饿得我们是前心贴后背。他们一帮子人还围在地上轮流抽着竹筒水烟,嚼着槟榔,地上吐的红红的口水是一滩又一滩,满嘴血红血红的令我们十分的不适应。下午三点多,我们拖着灌铅的双腿,忍着难耐的饥饿,三四里的山路,一步一步的挪了回来。</p> <p>五,游泳、洗澡、乐趣</p><p> 村北边的小河里,有几个挺大的潭窝,终日水流涓涓,清澈见底。每当太阳西下,我们三个老兵提着小桶、端着脸盆来到河边,准备洗去一天劳动后身上的污泥浊水,看到潺潺溪流,倍感亲切。穿过一块又一块大石头,一个圆圆的中型游泳池呈现在眼前,不但潭水干净清澈,上游的来水使一汪溪流源远流长。我们脱去外衣,只留短裤,挺身入水,在潭窝里游上几圈,然后躺在流水口处任由溪水冲刷,一摇一摆的,舒服极了。随后,我们用香皂清除一身的污秽,洗去所有的脏衣服,换上新装,回房吃饭,这是我们一天最惬意的时候。</p><p> 有一次,我们在河边洗澡,发现了一棵结满果子的野生芒果树,果子虽然不大,但挂满了枝头,即将成熟。我们在问了队长不属于谁家果树而是野生的后,第二天我们洗完澡后摘了一小桶加一脸盆果子回来,放在床下。几天后已经发黄成熟,闲暇之余拿出来品尝解馋。因为是原生派水果,又香又甜,口味俱佳。现在回想起来,还口水涟涟。</p><p> 有时候天阴下雨,我们无所事事,就在屋里看书聊天。我还时不时的拿出口琴,来到门前房后,溪边山崖,自娱自乐,吹奏一曲,其乐融融。远处望去,村子里各家各户都用两根木棍架起一节一节的半爿(pan)毛竹,连接起来引水,把清洁的山泉引入自家水缸。一旦水满,移开竹爿,水又流往他处,在村里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记得在支农小组准备减员之前,翻译小符回长波台单位,买回来了十斤面粉,准备做一顿面条以解分别之情。在我们这些人中,只有我与修理所的小张是北方人,是吃面粉长大的。但是我们之前都没有做过饭,也不会做,还非常想吃,怎么办呢?最后,经过协商,分工如下:我负责和面,擀面,小张负责洗干净桌子,小符去砍来一根象擀面杖粗细的毛竹,修理成擀面杖。在我擀好面剂折叠成形后,我说没有切过面,不会。小符说他在单位帮厨会切面条,就由他来切。一共擀了两个面剂子,估计够吃。队长在院子里用石头泥土垒砌一个锅灶,把家里的大锅搬了出来放上,架柴烧了一大锅开水。我学着在家时看到老母亲下面的样子,丢面看火。左思右想,没有一点青菜咋办呢?我跑到房后他们以前的菜地里,摘了几片干黄色的芹菜叶,洗了洗丢进锅里,又分几次放好了食盐,一锅热腾腾的面条做好了。大家争相盛面,津津有味的吃了一碗又一碗,连基本不吃面的队长都说好吃。在我印象中,虽然面条里没有菜,没有油,也没有肉,只是纯粹的清水煮面,可是感觉那个芹菜味是我吃的最香的一次面条,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回味无穷,真正体会到了肚饥好下饭的滋味。</p> <p>村姑椿米</p> <p>六,村规民俗</p><p> 一天,雨后天晴,我们几个结伴在村里闲逛。几个村民正在理发,闲聊,我们也凑了过去。看到旁边一盘自制磨盘在一个女村民手里,用长长的木杆一推一拉的转动,把上面的稻谷慢慢的研磨下来,筛去稻壳,再倒入一个较大的石头容器里,用粗棒捣去剩余谷壳,筛干净后就成了糙米。我们好奇,分别上去都试了试,体验体验。虽然累人,但挺好玩的。现在我们才知道,山区农村的原始稻谷脱壳原来就是这样个程序。</p><p> 在我们与村民们交流意犹未尽之时,谁知刘班长跑到一边,伸头探望一间小小的茅草房,还不停的探问此屋怎么空荡荡的没有使用。村民们都视而不见,无人搭理。我赶快借故把他引到别处,悄悄的告诉他,听支农小组翻译小符讲过,此地有悄悄走婚的习惯,不能公开。走婚就是在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娘家为其在村边或房头建一间小屋,供其招婿之用。未来女婿晚来早走,在小屋约会,达到适当程度时再举行正式婚礼。你问的小屋就是此类设施,你说人家能给你公开介绍吗?小刘恍然大悟,连声说:嗷,不知道啊!该死,该死,真该死!差点惹出祸端。我还告诉他,听说若谁家有此类活动,要提前给村寨干部报告备案,否则,外来人员是会受到严厉惩处的。</p> <p>木棉花开</p> <p>槟榔树林</p> <p>槟榔树</p> <p>七,结束语</p><p> 我们支农小组刚开始组建时,计划是三个月时间。可是进展到将近一个月时间时,领导认为五个人集中住在一个生产队有点嫌多,给村民增加的生活负担也大,决定减少两人,只留下三人继续保持不变。经过研究,我与小张被提前离开回原单位。当时防化连的刘x武班长因事回连队不在位,否则,我这个有会教歌特长的肯定要被继续留用。</p><p> 我前后参加支农共计22天,回到连队去炊事班磅秤上秤了秤,由刚走时的128斤降为119斤,减掉了9斤。虽然时间短暂,减去体重不少,但感觉收获很大。主要是1.了解体验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2.增加了与少数民族的感情基础。3.体察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4.学习到了一些做群众工作的思想方法等等,受益匪浅。</p><p> 由于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支农,形式大于实用。听说时间不久支农小组都全部撤了回来,因为,农村不缺少劳动力,支农小组也给农民解决不了什么实实在在的实际问题。时间长了,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p><p> 这篇纪实文章,描述的都是我当年的亲身经历,没有一点虚假和夸张。只是由于时间太短,当时村寨的一些习俗还没有办法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叙述的语言和所涉及那个年代的内容,若有有悖国家民族政策或伤害到某些利益时,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并愿意接受任何的批评和指导! </p><p> 谢谢大家!</p> <p>山区黎族村寨</p> <p>在网络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黎族村寨的自来水装置,它是用一条条打通竹节的半爿(pan)毛竹连接起来,把山溪水引入家中。只见涓涓细流从毛竹爿口流入下方的水缸,不需要水龙头,满了自溢,随时取用,当地村民称之为接水爿。据说,用这种方式取水在当地不知有多少年了,他们祖宗的祖宗就在用。至于这种自来水装置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现已无从考证。</p> <p>老头爬树比猴快</p> <p>黎族村民织做锦缎</p> <p class="ql-block">当年大家说的海南岛十八怪是哪十八怪呢?最佳答案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老头爬树比猴快------海南人都是象猴子一样,一纵一纵的爬上高大的椰子树,速度很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火车不如汽车快------原来的小火车就是没有汽车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三个老鼠一麻袋------形容海南老鼠特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四脚蛇是上等菜------ 四脚蛇是他们的野味,这不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水果越臭越好卖------如菠萝蜜,榴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甘蔗火上烤着卖——甘蔗被摆放在炭火上,考成了黑黑的墨阳,去掉皮的甘蔗,散发着思思热气和香甜气息。咀嚼的声音不像冰镇甘蔗那样清脆,而是变得温柔悦耳了。烤甘蔗可以暖胃生津,治疗感冒咳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竹筒当作大烟袋。竹筒灌水,中间插一根烟管,点燃后用嘴吞吸吐雾,还可以几人轮流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牛尾下雨牛头晒------形容海南经常有小范围下雨,来去匆匆,就像北方说的夏天的隔垧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男女老少骑牛赛------放牛爱骑牛赶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姨婆比汉子都勤快——海南的女子生性勤劳,能帮助家里做很多的农活,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所以说娶到传统的海南女人,真是有中头彩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姑娘打扮象老太,</p><p class="ql-block"> 老太打扮象妖怪------少数民族衣服都是黑色,老太太嚼槟榔吐口水,闹得嘴巴血红血红的,不雅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养育孩子吊起来------为了安全,经常把孩子用吊篮吊在屋里横梁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老头再穷有人爱------海南的男人很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 三条沙虫一碗菜——海边沙虫可做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人不穿鞋牛穿鞋——水牛犁旱田蹄掌用破布或小鞋包起来,防石头硌破蹄掌,而大多数人都是赤脚干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树根包在树皮外 ——大榕树,橡皮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头上斗笠当锅盖 ——海南天气炎热,常带斗笠,回来可以顺便当锅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抱着孩子谈恋爱 ——不用解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9-07-10</p><p class="ql-block"> (来自网络信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