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部,西邻古都洛阳,东临古都郑州。嵩山是古京师洛阳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功夫之源,古称“外方”。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始称“中岳嵩山”。</p> <p>在古代,嵩山又名“崇山”,崇者,山之宗也。距今36亿年前,当地球还是个水球的时候,嵩山作为最古老的陆核之一,就破水而出了。嵩山因其老,毫无悬念地被称为“万山之祖”。</p> <p>如今,在嵩山上,完整出露着全球绝无仅有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序列精华,被地质学家誉为“五代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是世界地质史上的奇观。</p> <p>嵩山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太室、少室各有36峰,而且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峰峰峻拔,峰峰诱人。素有“太室如龙眠,少室似凤舞”之称。</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太室36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登上峻极峰,环顾36峰,拱围嵩高峻极,羡千姿百态之灿烂,怀峰峰有典之思绪。东望春震峰,为春震龙乘阳之意。南为金壶峰,谓浮提国人用肘后金壶墨佐老子李冉写道德经,余墨淋漓泼于石上成篆隶蝌蚪文。李冉居太室自号中岳古先生,后骑千年古松所变青牛出函谷,离嵩西去,金壶峰万古留名。白鹤观侧为松涛峰,古时嵩山松柏风振其间,松涛滚滚。向南为起云峰,每出云,民占西。野猪坡北为黑龙谷,谷势上下,阴伏黝深,右坡有巨石状如炉,亦称香炉峰(此峰不在36峰之数),其上为石幔峰,陡削高矗,上接云端如幔垂。往南为凤凰峰,唐高宗游嵩时有凤凰集其上,襟联凤凰峰的为玉镜峰,《嵩书》载:“峰下曾见一镜浮空,光色如玉;再南为虎头峰,峰上有虎口崖,为唐李筌得黄帝阴符本经处;逍遥谷东为万岁峰,系汉武帝游嵩路过此峰时,惊闻山呼万岁而得名;峰上建有登仙台和万岁亭,峰下建有万岁观,县城北门为万岁门。偏东为狮子峰,峰形如狮,巍巍雄踞;北侧为遇圣峰,东望三鹤峰,道士李八百炼丹于此,三鹤翔其上,又东为浮丘峰,为浮丘仙公所居,下迤望朝岭,栩栩有生气。中岳庙北为黄盖峰,传汉武帝游嵩时黄云盖其上;再往北为青童峰,汉武帝游嵩至此,遇二青衣童子捧书迎驾,欲问忽不见,亦称青岗坪。黄盖峰后为周到峰,周到峰东为鸡鸣峰,卢崖瀑布偎依的为悬练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右南有峰矗立削然为玉柱峰,远看如玉,近视擎天。玉柱峰旁有老翁峰,峰巅有石轮擎突,耸立数千仞,如戴切云之崔嵬,而青苍瘦劲,佝偻天成,嵌若掀唇,足句若竖背,数小石蹲者、卧者、仰者,竖而徙倚者,如儿孙随从。老翁峰下为天门峰,亦称桂轮峰,两崖对起,中豁如阙,故称天门,亦称嵩门。登其上南望汝鲁诸山,出没于百里之外,峰西有蝌蚪崖,为汉张芝获蝌蚪古书处。稍西为玉人峰,汉武帝于此得玉人为庙主,因以名峰。与玉人峰相次者为玉女峰,峰北有石似女,西走为独秀峰,亦称金匮峰,峰西为立隼峰,又南为积翠峰,名刹会善寺建其下。最西为太白峰,上多白玉,近永泰寺为子晋峰,为周灵王太子晋所居之地,上有饮鹤池,下有太子沟、太子庙、太子池。永泰寺上为观香峰,因子晋妹王观香修道于此而命名。最西北为望都峰,洛都遥遥,望之可及。峻极峰北依者为元龟峰,即中峰,取北方玄武之义。中峰次之为河带峰,补称观黄峰,踞其上北眺黄河,明灭一线。近峻极峰为会仙峰,汉武帝登嵩时见有八仙人围棋于此,并建八仙坛。西北为卧龙峰,峰状似卧龙,上有池为京兆王所凿,有京兆王墓,亦称墓坡,近北为华盖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少室山36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代诗人楼异曾写《少室山三十六峰赋》盛赞奇峰美景。少室山东13峰:最先得朝霞者为迎霞峰,东拱岳庙者为朝岳峰,依次,大的为太阳峰,小的为少阳峰。近太阳峰西边为明月峰,称南势压诸峰,望之几与天接的为少室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次连天峰者为紫宵峰。自东望之,两峰相依并矗,直刺云天,独双峰高挂天上,亦称并玉峰,有石天然成帝字,为天德峰,长檀香的为檀香峰,产丹砂的为丹砂峰。再南上产玉膏者为玉华峰,产药草的为药堂峰,峰上有白道人洞为白道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十一峰:最东南形如卧牛的为金牛峰,正南高耸如柱的为宝柱峰,卓立如剑的为卓剑峰。在清凉寺上的为清凉峰,在宝胜寺上的为宝胜峰,多紫薇花的为紫薇峰,云烟中像义士挺立者为紫盖峰、翠华峰,上有石色如玉为琼壁峰,颜色碧绿的为凝碧峰,曾见有神人在其上者为瑞应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西十二峰:逶迤在西,可望洛京的为望洛峰,上有石方如城的石城峰,石立如笋的为石笋峰,状若香炉的为香炉峰,炉耳像栓马柱的为系马峰,顶圆而平,状如钵盂的为钵盂峰,该峰有悬龛比如联帷,佛坐禅定处叫万佛龛,近钵盂峰形如七佛的为七佛峰,形若罗汉者为罗汉峰,近香炉峰上多仙灵者为灵隐峰、来仙峰。曾在峰上获白鹿者为白鹿峰,时而出现白云与其它峰不同者为白云峰,嵩山居民祈雨,若见岩谷生雾,蓬蓬直腾,三日内必雨,屡屡应验,若见片云朵朵,油然入谷,转瞬忽失为归云,知天必晴。</span></p> <p>“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漫山飘”。电影《少林寺》中一曲牧羊曲把嵩山的峻美描绘的如诗如画,嵩山少林是多少人儿时向往的地方。很多人到登封直奔大名鼎鼎的少林,看完就走。</p> <p>殊不知嵩山精华,在三皇寨。徐霞客有诗云:嵩山天下奥,少室险奇特,不到三皇寨,不算少林客。三皇寨位于少室山西麓,海拔在1200米以上,筑有一条从登封市区到三皇寨景区长达15公里的旅游专用公路和三皇寨景区登山步道,使三皇寨景区和少林寺景区相接连。</p> <p>三皇寨景区大门位于半山腰一个群山环抱的幽谷,三面临山,一面临崖。周围山势巍峨,壁立的山峰直刺苍穹 。</p> <p>进入三皇寨景区,迎面而来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好汉坡,密林中一眼看不到头,笔直</p><p>约50多度的通天台阶,先来个下马威。</p> <p>好汉坡顶,是金阙云宫。不同于《西游记》中金阙云宫的金碧辉煌,这个只是一座青石门楣的简易道观。</p> <p>绕过金阙云宫,便出了密林,上山道路变得婉转曲折,植被也逐渐稀疏,大片的岩石裸露在外,更见峻峭苍劲。</p> <p>过了八步平,眼前便是南天门。貌似每座名山都有个南天门😁</p> <p>立于南天门抬头望去,只见群山逶迤层峦叠嶂,危峰兀立刀劈斧削,苍凉中带着险峻。</p> <p>正面的山峰高耸入云互相挤靠,峰顶重叠宛若盛开的莲花。一条回旋蜿蜒的悬空栈道穿行在峭壁之间。</p> <p>天门左侧是极深的峡谷,山风从脚下吹来呼呼作响,瞬间神清气爽。</p> <p>过了南天门上行数百步便是三皇寨。</p> <p>这处天然山寨悬挂于少室山腰,峰奇、路险、石怪、景秀。不同于平常所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庙宇,这座深山里的禅院用灰白色的石块砌成,非常简洁粗犷。</p> <p>禅院外面有座三皇殿,里面供奉着天皇,地皇,人皇三尊神像。传说天皇伏羲氏、地皇轩辕氏即黄帝(也有记载是女娲)、人皇神农氏三位先圣在此修行。嵩山众多寺庙道观,唯有这里敬奉的神灵游离于三教之外,以人祖为宗,虔诚奉祀。曾有对联称:“跳出红尘三界外,人注白云一洞中”。</p> <p>建于三皇寨之巅的嵩山禅院,为魏、唐建筑风格,是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法门修行的道场。三皇寨的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6米,是整个嵩山的最高峰,至今尚未开发。除了驴友,几乎没人涉足。</p> <p>绕过三皇寨禅院,栈道便处于群山环抱中。 </p> <p>栈道沿着峭壁回旋往复,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欣赏嵩山的美丽。</p> <p>嵩山堪称地质公园,褶皱,断层,肌里各类地貌独具一格。</p> <p>奇峰怪石层出不穷。</p> <p>如猴子观海,猛虎蹲坐,大象垂鼻,宝剑倚天。</p> <p>沿途的悬天洞,仙人洞,石门,一线天等景观鬼斧神工让人啧啧称奇。</p> <p>少室山的36峰,岩嶂与苍翠交织,峰壁蜿蜒向上,美的令人心静。回望三皇寨。</p> <p>三皇栈道的最高点——连天吊桥是一座蓝色的钢索吊桥。吊桥很窄,两端连接相隔几十米的两座山峰。 </p> <p>在吊桥上举目四望,群峰竞秀,苍山如海,嵩山美景尽入眼底。</p> <p>过了连天吊桥,不远处就是连天峡谷,谷长1300多米、深400余米,峡谷两侧特殊的石英砂岩中,保存了断层、节理等珍贵的地质遗迹。峡谷内特有的小气候经常云雾缭绕,恍若仙境。</p> <p>前行栈道愈发曲折。有时凹进山崖,有时穿越罅隙,有时临空悬挂,旁依千仞绝壁,下临万丈深渊。或许真应了那句“无限风光在险峰”,嵩山美在攀越中。</p> <p>眼前出现一片由直上直下斜向排列的片状石英砂岩组成的山体,每片岩石长数百米,壮美绝伦。这是18亿年前嵩山地区激烈的造山运动形成的巨大褶皱,它有一个书卷气很浓的名字——书册崖。</p> <p>书页崖是嵩山标志性景观。面积达到数千平方米的页岩层,因其高耸挺立在悬崖绝壁上,被游客惊叹为“万卷书”。</p> <p>绕过书页崖,三公里的三皇栈道便走完了,栈道尽头是下山的索道,索道终点—少林寺。</p> <p>少林寺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以少林武术闻名于天下。</p> <p>嵩山是禅学的发源地,少林寺毫无疑问地成为“禅宗祖庭”。</p> <p>据传,印度名僧菩提达摩禅师曾驻锡于此。禅宗祖师达摩在传教过程中留下了“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确立了“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的修道禅法。</p> <p>少林寺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中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很是精美。</p> <p>棍,在少林功夫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少林棍被奉为“百兵之祖”、“诸艺之宗”。有古谚云“慢刀急棍杀手锏”来形容棍法捣劈之神速。棍的使用,正是佛教文化的体现。它与冷兵器相较,震慑力有余,杀伤力不足。以棍为武器,正是佛家慈悲为怀的体现。在佛教文化中,禅宗讲“顿悟”,有“棒喝”的禅法;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也以棍为原型。</p> <p>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过秦王李世民,功绩标柄史册。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少林寺,唐代以后僧徒在此讲经习武,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千年来少林僧人潜心研究佛法与武学,少林武术更是中华武术的瑰宝。</p><p><br></p><p><br></p> <p>少林寺的西方圣人殿中,48个深浅不一的脚印清晰可见。根据资料,这些看似凌乱的脚印,实则暗含章法,连续起来正是一套少林拳法。究竟是怎样的长久苦练,才能将脚印深深“烙印”在地面之上?</p> <p>《三教圣像碑》是少林寺“镇寺三宝”之一,普京到访少林也去观摩此碑。碑中有一圆形图案,从正面看,中间的头像是佛教的鼻祖释迦牟尼;掩其左图,右侧头像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掩其右图,左侧的头像又成了道教所尊崇的始祖老子。一个圆圈使“三教”融为一体,以最为形象的方法阐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唐肃宗李亨写下“三教圣像”赞:“百家一理,万法一门。”</p> <p>塔林在少林寺西300米的山脚下,是自唐朝以来历代少林寺主持的墓地,已经建成250多座,是中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大多有雕刻和题记,反应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p> <p>1987年,释永信主持少林寺,他笃信:“唯有发展,才有地位;唯有发展,才有影响”,这种发展让少林寺陷入舆论的漩涡。过度“入世”使少林寺贴上了“炒作”、“过度商业化”、“博人眼球”等标签。(少林十八铜人登上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节目《世界最佳》(The World‘s Best)的舞台。)</p> <p>“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诞生伊始,少林寺承载的就是弘扬佛法。一千五百年的少林寺,历经繁盛与战乱,传承至今,多少高僧在这里潜心问佛,修身练武。到底是穷尽己身、光大品格,还是消失湮灭、凭吊遐思?何谓禅?每个人心中,有着不同的的答案。</p> <p>嵩山以辕山分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以《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峻极于天”得名,是历代皇帝封禅的目的地,又称嵩顶。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p> <p>登上峻极峰,层峦簇拥,仰视苍穹天际,俯瞰神州峥嵘。北瞻黄河西天飞来,明灭一线;南观伏牛、箕山、夏都在际;西望九朝古都洛阳;东眺七代帝京开封。四宋代诗人范仲淹在此留下“不来峻极游,何以小天下”的诗句。</p> <p>坐落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峻极宫,远远望去很像是神仙的修真之所。峻极宫并不在峻极峰顶,背依嵩山,气势非凡。</p> <p>太室山脚下有两座著名的寺院,分别是大法王寺和嵩岳寺,均为嵩山的名刹。两座寺庙内各有古建遗留,特别是嵩岳塔始建于北魏,值得一游。</p> <p>形若半圆形的大门位于嵩山顶端,为“嵩门”。每当仲秋佳节,天气晴朗时,皓月从嵩门升起,在法王寺大殿月台上观赏皓月初生的良景,可以看到皎洁丰满的明月,置于嵩门之中,如银镜镶嵌山峡,谓之“嵩门待月”,是登封佳景之一。</p> <p>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原名为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484年),初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p> <p>嵩山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嵩阳书院也因此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p> <p>中国文明史,许多支脉离了嵩山,不是无本之木,也是残章断篇。著名儒学大家程颐、程颢创建的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p> <p>嵩山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p> <p>石碑是嵩山分布较广的文物。嵩山碑刻,作品多达2000余件,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等历代的大书法家,都在山上留有墨宝。</p> <p>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之中”,宇宙的中心,在中国嵩山。《周礼》中说:“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城”。以后王朝建国,都要把都城建到“天地之中”来。</p> <p>距今4000年到3000年,嵩山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立国的中心,禹都阳城,启都阳翟、斟寻、汤都西亳、商都郑州、东都洛邑环嵩山而立,一举奠定了嵩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可取代的中心地位。</p> <p>从古至今,从周武王之后,到清代乾隆皇帝,先后共有70多位帝王亲自或遣使到“天地之中”的嵩山祭祀封禅。武则天对嵩山更是情有独钟,一生不仅十多次来嵩山巡幸、避暑、处理政务,而且还于公元696年,一改前边诸多帝王封禅泰山的传统,亲自封禅嵩山,并为纪念这次盛典,把嵩山脚下的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一直沿用至今。</p> <p>嵩山是北天师道的发源地,道教因北天道祖师寇谦之的改革,使其真正成为了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中岳庙因此成为了“北天师道祖庭”。</p><p><br></p> <p>中岳庙位于太室山东麓的黄盖峰下,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汉武帝时增修“太室祠”,北魏时改名为中岳庙。</p> <p>中岳庙现存庙制基本上保留着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中轴线建筑主要有名山第一坊、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殿、寝殿、御书楼,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庙宇建筑群。</p> <p>中岳庙是道教圣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曾有“飞薨映日,杰阁联云”之美誉,历代名道士曾在中岳庙著书讲经。</p> <p>化三门后的甬道两侧有两组相对称的四座砖石结构的台子,俗称“四岳殿台”。按顺时针方向,四个台子分别象征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故称“四岳殿台”。四岳加上中岳,恰为五岳,渗透着“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p> <p>中岳大殿,又叫峻极殿,是中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峻极殿前就是“天地之中”,闭目立于宇宙中心感受八面来风。</p> <p>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8项11处古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历经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数千年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古老的中原地区上下3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古代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p> <p>李白游嵩山,写下《元丹丘歌》:“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嵩山,是一座山水艺术宫、雄隽秀美的自然风光资源,它蕴藏着美妙的诗韵。文化风格豪放如山,秀美如水。嵩山,是禅宗祖庭,道教洞天,儒学圣地,武林盟主,天地之中,历史地位唯有仰望。</p> <p>2013年8月嵩山行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