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献给</fon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正在接受疫情洗礼的人们</font></b></p> <h5><i style="font-size: 15px;">音乐 :肖邦《</i><i>幻想即兴曲<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i></h5> <p class="ql-block">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以挪威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i>(Gustav Vigeland,1869~1943)</i>命名并陈列其雕塑作品的维格兰公园<i>(Vigelang Park)</i>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公园占地80公顷,内有192座雕塑,共650个裸体人物形象,由维格兰耗费20多年精心制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是隆冬的中午,松软的积雪覆盖了公园的草坪、台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冬日害羞般躲在树后,描画出雪地上一道道修长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顺着公园中轴线走去,跨越被称为“生命之桥”的石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桥两侧矗立着58座青铜雕像,有奔跑的少女,有彪悍的壮汉,有依偎的恋人,有游戏的父子,有淘气的小孩,有静思的老者。</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i>团友夏逸陶摄影</i></h5> <p class="ql-block"> 桥对岸有喷水池,池中央是6个体魄健壮的男人托起硕大铜盘,以其肩头的沉重负担表现男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冰雪消融的季节,清澈的水顺盘沿流下,象征“生命之源”。</p> <p><br></p><p> 喷水池四周有20多棵树丛雕,树丛雕下或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或是情思奔放的青年,或是劳累艰苦的壮汉,或是暮年临终的老者。</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i>团友李庆杰摄影</i></h5> 喷水池四壁的浮雕,描绘了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从婴儿出世,到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最终死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i>团友严明摄影</i></h5> <p> 最令人震撼的是喷水池后高台上的“生命之柱”,它处于公园中轴线上最高处。</p> <p><br></p><p> 拾级而上,抬头仰望,只见17米高的花岗岩柱身布满体态各异的人体浮雕:夭折的婴儿,昏睡的壮年,散发的妇女,垂死的老人。他们似乎都经历过痛苦、啼哭、挣扎,在绝望中死去,惨不忍睹。这些人体浮雕层层叠叠交叉堆积,组成了陡峭上升的旋律,又像寥寂天幕下巨大的感叹号。</p><p> 我缓步绕行,一一辨认石柱上121个人体浮雕,不禁为之动容,接受灵魂洗涤。</p> <p><br></p><p> 拱卫着“生命之柱”的,是分布在台阶各层的36座花岗岩雕像,表现人生喜怒哀乐、男欢女爱、童真无邪。男子体格健壮,女性丰满肉感,欢乐嬉戏中充满浪漫和温馨,奔放激情里带着孩童的纯真。</p> <p><br></p><p> 走下台阶,迎面小山丘上是6个男女成人与小孩手脚相连形成的环形雕像。这是“生命之环”,象征人生圆满和人类生生不息、循环永恒。</p> <p><br></p><p> “生命之环”是公园近千米中轴线的压轴之作。</p> <p><br></p><p> 公园里所有的人体雕像都以裸体呈现。维格兰认为,惟有以最自然的方式呈现生命体,才能让世人看到人性的本意。</p> <p><br></p><p> 我忽然醒悟:公园里的雕像群不正好是一曲生命交响乐么?</p><p> “生命之桥”是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通过生活的欢乐与痛苦、人体的力量和健美表现生命的活力。</p> <p><br></p><p> 第二乐章“生命之源”以抒情的行板抒发人生不同阶段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呈示生命的永恒主题:生与死。</p> <p><br></p><p> “生命之柱”是第三乐章,高亢嘹亮的小号在低沉大提琴伴奏下奏出强音,用死亡警醒人们。</p> <p><br></p><p> 第四乐章的“生命之环”以回旋曲式预示生命不会终结。个体生命的不同阶段环环相扣,人类生命循环不已!</p> <p><br></p><p> 每当我漫步欧洲的城市,常常驻足欣赏矗立街头、镶嵌在建筑物上、陈列在博物馆里的人体雕像:罗马的武士、佛罗伦萨的大卫、卢浮宫的维纳斯、罗丹博物馆的思想者、布鲁塞尔的撒尿小孩、丹麦的美人鱼、瑞士洛桑奥林匹克总部的体育健儿……这些雕像都散发着原始生命的张力与文艺复兴唤醒的人性光芒。</p><p> 但是,深感震撼的还是眼前的维格兰公园。</p><p> 蔚蓝天空下,林木环抱中,宁静公园里,皑皑白雪上,650个花岗岩、青铜或铸铁雕像展现的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生命。我似乎听到新生的啼哭、生命的呐喊,我真切地感受到游戏的欢愉、青春的骚动、爱情的呼唤、情欲的颤抖、伤病的痛苦、死亡的恐惧。其视觉之冲击、心灵之震撼,实在难以言表。</p><p> 公园中轴线的尽头是两扇镂空雕花的铁门。</p> <p><br></p><p> 铁艺雕刻把男人的魁梧壮硕与女人的柔美性感表现得淋漓至尽,似乎空气中也散发着荷尔蒙的气息。</p> <p><br></p><p> 走出铁门,沿着公园旁边的马路行走。</p><p> 阳光依旧在树后闪烁,一片坡地在树林里若隐若现。蓦然间我看见坡地上排列着一个个墓碑,在斑驳阳光里默默肃立。</p> <p><br></p><p> 我向墓地缓缓走去。积雪在脚下嘎吱作响,林风轻声叹息。我不敢开启相机,唯恐惊动沉睡的灵魂。</p><p> 这是生命的安息地,这是灵魂的休眠区。这些生命,有过新生,有过欢愉,有过激情,有过爱恋,有过痛苦,有过挣扎。曾经是血肉身躯,曾经是绚丽人生,如今成了冰冷的石碑,成了凝固的字母和数字,定格在积雪覆盖的树林里。</p> <p><br></p><p> 我的思绪飘忽了……</p><p> 曾经,我走进亡友家中。熟悉的笑脸成了黑框照片挂在墙上,几柱香烟朦胧了以往的记忆。面对因长年照顾亡友而面容清癯、鬓发如霜的家属,我一时无语,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唯有安慰道:这未尝不是一种解脱,节哀保重!</p><p> 曾经,我参加挚友亡妻的守灵弥撒。大厅的屏幕播放着逝者生前经历,挚友的女儿弹琴伴奏,送行者低声吟唱祈祷颂歌,诵读悼念词,追忆逝者往事。追思之情、缅怀之意、祝愿之声弥漫大厅。挚友及子女祝愿:逝者永生,全家日后重逢天国。临别我们互道珍重。</p> <p><br></p><p> 我缓缓转身,抬眼寻望“生命之柱”,密密枝桠遮挡了视线。</p><p> 离开墓地继续前行,离维格兰公园渐行渐远。</p><p> 我期待寒冬之后再来。到那时躲在树后的太阳一定会升上中天,融化积雪,催绿草坪,萌生枝桠的新芽,撑开一把把绿伞,涌动清澈的泉水,嘹亮小鸟的歌喉。</p><p> 我相信,维格兰公园的650个雕像一定会在阳光地里翩翩起舞!墓地的灵魂一定会和着林风喝彩!</p> <p><br></p><p> 我走向阳光普照的奥斯陆街道,走向阳光下漫步的人们,心中许了一个愿: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阳光!</p> <h5><p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2004年、2009年摄影</i></p><p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2009年撰文</i></p><p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2020年3月定稿并制作</i></p><p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2022年11月修订</i></p><p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图如侵权,告知即撤</i></p></h5> <p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音乐选自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的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1834年)。乐曲构成三段式:第一段升c小调,急速的节奏使人产生幻觉;中段为降D大调,优美如歌的旋律把人带入幻想中的美丽世界;然后回到第一段。尾声为中段的旋律在低音部反复,仿佛幻想中的世界还在时隐时现。</i></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