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从大桑树上摘了两大把紫红的桑椹放到书包里,小心翼翼地顺着光滑粗大的树干溜了下来;树下地毯般碧绿的草地上,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开了,棒棒糖状的花序上簇拥着几只美丽的蝴蝶,我轻轻地走过去,刚要伸手去扑,它们却全部分开飞走了;食堂和教室拐角栎树上一只蝉的嘶鸣又吸引了我,我正准备去小树林找根木棒做个兜去捕蝉,却听到急促的铜铃声响了。我立即沿着树阴浓郁的刺槐林飞奔向西边大门。只见严厉的高年级值日老师正在门口查偷偷下塘洗澡的人,“xx你下塘洗澡的吧?”</p><p>“老师,我没有下塘洗澡。”</p><p>“撒谎!你凉鞋上有淤泥,我来刮一下你的腿有没有白印子。”</p><p>“老师,我没洗澡,我只是下塘偷了几节藕,你看我书包里面还有……”五年级的男同学低着头小声地说。</p><p>“还讲没下塘洗澡,站门口!”</p><p>“xx,你迟到了,也下塘洗澡的?”</p><p>“老师,我真没有,我摘桑椹的,你看。”我赶紧急切地辩解。</p><p>“中午不午睡,在外面跑,还狡辩?你也站好了!”</p><p> 我捂着母亲给我缝的我的平布书包,战战兢兢地站到大门墩子边,掀起汗衫前襟擦着满头大汗。忽然,两扇竹门关上了,老师和同学们都不见了。我趴在门缝里向校园里看,拍着门大喊:“老师,我要上课,我下次再也不迟到了。”</p><p> 没有人答应我,我大哭起来……猛然惊醒了,浑身大汗,原来是南柯一梦。</p><p> 离开我梦中的官山小学三十多年了,经常想起在那里度过的快乐童年,被这样荒唐的梦吓醒还是第一次,因为那里有着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p><p> 一直以为官山小学是个奇特有内涵的名字。1982年我从这里开始启蒙上学,直到1988年(五年制,留级一年),从会写“官山”两个字就觉得它有点神秘,因为周边学校不是以所在村子命名就以行政村命名,只有我们这个学校不是。几个亲戚、小朋友见面总是画个戴帽子的官,再画一座山,然后说出谜底,大家也都很好奇。很多年以后,我仍然在找原因,原来我们行政村叫指南,来自于一个典故。明朝末年,遣臣吴相(祖籍合肥人)隐居於白衣庵。后清廷请其出山,未得应允,并说∶“吾出家之志坚,指南即不向北矣!”由此则将白衣庵更名为“指南庵”(今相隐寺)。指南村是“十八户唐”八个唐姓村庄聚居地,解放后为了解决儿童上学问题,政府和地方共同努力,拆石山口油坊和唐姓上份祠堂(在八角碾村前),1957年在中份唐村后北面岗地建新学校。也许是喻意此处是学生当官靠山吧,于是当地文人引用坝头村大坝东一块地名“官山”作为校名。又也许是巧合,学校南边有个大塘叫“成”塘,北边有个大塘叫“化塘”,原来,成、化合在一起就是完成教化。仔细查了一下成化出自几处:</p><p>《文子·道原》:“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p><p>汉·班固《西都赋》:“佐命则垂统,辅翼则成化。流大汉之恺悌,汤亡秦之毒螫。”</p><p>《旧唐书·睿宗纪》:“尝谓自我作则,感而成化;痛乎迷俗忘返,不威罔惩。”</p><p>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照得星辉云烂,人文乃成化之基;圣域贤关,黉宇实程材之薮。”</p><p>我大吃一惊,原来官山小设置学意义如此深远!</p><p> 可惜再有意义也敌不过城镇化大潮,如今的官山小学已经人去校空。我们现在只能看到那堵茕茕孑立的门墙孤独地立在夕阳和北风中,暗自垂泣,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p><p> 每次路过官山学校的门口,我总感觉自己还是一名无知的小学生。我隐约又看到那里青砖、黛瓦,绿树成荫;仿佛听到那里书声琅琅,悠长的铜铃在催促我快进课堂;丛林里似乎是莺歌燕舞,到处充满着神秘和欢乐。</p><p> 八十年代的学校一般都比较开放,官山小学却已经分内外校园了。一条土公路从她的北面笔直的划过,踏进外校园就看到几棵枝叶散开的大桑树,树干被我们爬上去摘桑叶、桑椹溜得净光;高年级学生们植树节贡献的各种高大的乔木分散在路边的树林里,因为不能攀爬,这些大树都不是我们喜欢的;西边围墙外是一片刺槐林,呈三角形,春末夏初,碧绿的树叶间,雪白的槐花如一串串铃铛在风中摇曳,漫步林中,纯正的清香直沁入心脾;正对西边门口的的是一片蓖麻园,四周是土垒的围墙,在蓖麻结籽时我们会偷偷地摘几棵玩耍;蓖麻园墙外的大桑树下的空地是男生们课后打玻璃球和画片的好地方;再往西是篮球场,周末经常能看到高年级(有初中班)或者老师们精彩的篮球比赛。</p><p> 两扇竹片钉成西大门边紧挨着的是厨房,厨房里有一口井,里面总是飘着我喜欢的煤烟味,厨房好像专门给老师烧开水,偶尔有老师也在里面搭伙;伙夫是个脾气古怪却善良的老人,大家都喊“三爷”,我们在口渴时喊声“三爹”,他就会笑咪咪地打开门让我们进去用铅桶打凉水喝。印象最深的是,正对西边的两扇木板窗,我五年级的语文老师用红漆在上面写了两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无论春夏,我一看到两扇打开的窗户,就感觉正对的西黄山上顶有雪了。</p><p> 内校园不很平整,北高南低,两栋青砖平房,庑殿单檐,五脊四坡顶,门南北对开,走廊上是一排浅蓝色木柱,廊檐下墙上写着红色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整个校园遍植冬青、圆柏、龙柏等,所以感觉校园四季常青、郁郁葱葱;校园正中间栽着一圈冬青树剪成的篱笆,里面是大毛竹做的旗杆,每次看到老校长进去升降国旗都是那么庄严肃穆,所以我们一般是不敢进去的。</p><p> 东大门是正门,大门外面是一大片开阔地,也是上体育课、做早操的地方。看着校长在土台子上喊操,下课我们也想上去过瘾,可是多数时候都以斗鸡和老鹰抓小鸡结束。</p><p> </p> <p>虽然满校园教室里都是泥地,可老师总是让我们把班级和校园打扫的干干净净。春天,自然老师会带着我们在外校园采集不同的叶子做标本;夏天,我们可以把从家里带的桌子、板凳搬到教室外的树阴下上课,听知了欢唱、看蜻蜓翻飞;秋天,我们还会在体育课上,帮老师把校产地里收上来的豆子踩踩;冬天,我们从家里带来薄膜把木棱的窗户蒙上,还有从家里带来火盆烤火。</p><p> 在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校园课间十分钟真是精彩纷呈。东边围墙边的几张水泥乒乓球台永远是男生们争夺的目标,几块碎砖放在中间就是分界线,两块硬板就是球拍;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㧚石子、滚铁环从不落伍,男女生都参加;天气太冷,实在不能打弹珠、画片,就靠着墙挤油也能挤得浑身大汗,不过经常会把破棉袄挤得棉絮乱飞。</p> <p>半工半农的老师们总是形色匆匆,忙完学校,赶紧往家里赶,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农活耽误了教学,反而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即便脸上的泥点还没有干,他们会用高亢的读书声和讲解来缓解自己的疲劳;即使高挽的裤腿刚刚放下,他们也要遮挡那份辛劳的尴尬。他们深知生活的艰辛,他们要让孩子摆脱他们所处的窘境。简单的教具、朴素的话语,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乡村教育的乐章。严肃认真的振华校长让我们不敢更多的调皮和打闹;鹤发童颜的刘老师是我们几代人的老师,他总是精神饱满,好像永远都在笑,他的一把二胡和自己画的五线谱就是我们音乐的全部;课堂一丝不苟的老师们课下总是用故事和游戏把我们逗的前仰后合……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但是老师带领我们畅想未来,在这里的每一天我们都是快乐的。</p> <p>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像前,这所存在了五十多年的学校承载了几代人的努力和梦想。她不是一所名校,也不能记在很多人的心中,可是她让数以千计孩子从懵懂走向成熟,从愚昧和混沌走向文明!她因为教育而生,也因教育而撤,她服务的不仅仅是指南村,她惠泽了一方水土,传承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片神奇的热土能赋予她新的生命,展现出她新的活力!</p><p> 用一位前辈未能实现校庆愿望的文告表达我对官山小学思念的之情,也感谢她对我的启蒙和让我受到的熏陶。</p><p> 校庆文告(唐绍雄 1986.1草)</p><p>南滨成塘</p><p>北临化塘</p><p>西靠黄山</p><p>东望烔炀</p><p>成化之人</p><p>走集烔炀</p><p>黄山凌空</p><p>目送儿郎</p><p>火车轮船</p><p>送至四方</p><p>天山黑水</p><p>上海珠江</p><p>日月更替</p><p>事业成长</p><p>师长团长</p><p>县长市长</p><p>学士硕士</p><p>经理厂长</p><p>司机舵手</p><p>大贾巨商</p><p>国之栋梁</p><p>校之荣光</p><p>嗟尔小子</p><p>故土勿忘</p><p>床前明月</p><p>李白思乡</p><p>谁言寸草</p><p>报得春阳</p><p>忆惜建校</p><p>父老辛忙</p><p>东拆油坊</p><p>抬柱抬梁</p><p>西运杉木</p><p>翻山越岗</p><p>南渡巢湖</p><p>买瓦买浆</p><p>十月破土</p><p>正月成房</p><p>南北两幢</p><p>五百平方</p><p>八村子弟</p><p>喜得课堂</p><p>卅年飞逝</p><p>人口倍长</p><p>入学儿童</p><p>涨破校墙</p><p>启汝多士</p><p>个个帮忙</p><p>钱力才智</p><p>投鞭断江</p><p>百年树人</p><p>千年树乡</p><p>济济人才</p><p>永葆校光</p><p>黄山苍苍</p><p>成化泱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