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和圣人

海 霞

<p><br></p><p><br></p><p>图片:淘气包</p><p>文字:海 霞</p><p><br></p> <p><br></p><p>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才德全之人,完美之人。</p><p><br></p><p>凡人,指平常的人,平庸的人,寻常之人、尘俗之人。</p><p><br></p><p>茅盾文学奖作品《白鹿原》中对于圣人和凡人有很多的论述。</p><p><br></p><p>朱先生,名朱辰熙,主人公白嘉轩的姐夫兼精神导师,书中的圣人。</p><p><br></p><p>朱先生能预测天象,预测农作物收成,也能推测出谁家走丢的小孩,谁家丢失的牛去了哪里等等,被当地人传诵成“可将灰飞烟灭之人复活,可瞬间破开生灵心魔”的“神”。</p><p><br></p><p>因朱先生给白嘉轩的第一印象太普通了,甚至有点让他失望,就从来没有朱先生把当“神”看。在他懂事以后,把朱先生当做“圣人”来敬重。</p><p><br></p><p>“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这是《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名言之一。</p><p><br></p><p>《白鹿原》中写到:</p><p><br></p><p>“乡间无论贫富的庄稼人都把这句俚语口歌当经念。</p><p><br></p><p>当某一个财东被土匪抢劫了,财宝又砍掉了脑袋的消息传开,所有听到这消息的男人和女人就会感叹着吟诵出圣人的这句话来。</p><p><br></p><p>人们用自家的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的许多银钱催命的事例反复论证圣人的圣言,却没有一个能真正身体力行。</p><p><br></p><p>凡人们兴味十足甚至幸灾乐祸一番之后,很快就将自己刚刚说过的血淋淋的事例于脑后,又拼命去劳作去挣钱去迎接催命鬼去了,在可能多买一亩地再添一座房屋的机运到来的时候绝不错失良机。</p><p><br></p><p>凡人们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而又不真心实意实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永远也成不了圣人的缘故。”</p><p><br></p><p>我母亲曾经就给我讲过类似这样的事例。</p><p><br></p><p>我们老家邻村有个男人挖金子发财了,买了一辆大卡车开回家,停在院子里。院子有点坡度,大卡车停好后在车轱辘下面还放了两块石头。</p><p><br></p><p>男人忙别的事情去了,两个孩子看到大卡车这一稀罕之物就在车下面钻来钻去,忽然大卡车自己溜开车了,把正在车下玩耍的两孩子当场都给撵死了。</p><p><br></p><p>孩子母亲看到这种情况后,极度伤心,爬上房顶跳下来摔死了。</p><p><br></p><p>母亲那个时候就告诉我们钱是好东西,多到一定程度不一定是好东西,再多的钱看能不能福住。</p><p><br></p><p>用今天的话说,“厚德载物”,还是“德不配位”。</p><p><br></p><p>母亲告诉我们钱财一辈子是个定数,要顺其自然,不是你的钱财不要强求,多了福不住,就会丢了性命。</p><p><br></p><p>母亲说,这些老古话人们也信,可是,一旦有钱财诱惑时就忘了。</p><p><br></p><p>母亲虽不是圣人,但这些道理也是老古人多年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传统的民间文化。</p><p><br></p><p>正如歌词中写的:</p><p><br></p><p>“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p><p><br></p><p>凡人永远也成不了圣人,只因他是凡人。</p><p><br></p><p>《白鹿原》中的描述更明晰的道出了凡人和圣人的区别:</p><p><br></p><p>“圣人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p><p><br></p><p>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p><p><br></p><p>圣人不屑理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p><p><br></p><p>圣人的好多广为流传的口歌化生活哲理,实际上只有圣人自己可以做的到,凡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p><p><br></p><p>凡人和圣人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像平行线,分属于两个不同精神世界。</p><p><br></p><p>凡人永远读不懂圣人,但自己在圣人面前却是透明人。</p><p><br></p><p>就如站到半山腰的人永远读不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些人的所思所想所悟一样。</p><p><br></p><p>燕雀安知鸿鹄之志!</p><p><br></p><p>《白鹿原》中是这样描述导致凡人和圣人差别的原因的:</p><p><br></p><p>“凡人与圣人的差别,就是眼前的那一张纸。</p><p><br></p><p>凡人投胎转世,都带着前世死去时蒙在脸上的蒙脸纸,只有圣人是被天神揭去了那张纸投胎的。</p><p><br></p><p>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一步的事实,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若观火;凡人只有在圣人揭开蒙脸纸时才恍然一悟,之后就又回到之前的浑然一全和瞎黑了。”</p><p><br></p><p>《白鹿原》中主人公白嘉轩给姐夫画他看到的那个怪物,姐夫脱口而出说他画的是鹿时,他更加感受到到姐夫是圣人,自己是凡人。</p><p><br></p><p>圣人点醒凡人的那句话,就被比作凡人眼前的一张蒙脸纸。</p><p><br></p><p>姐夫一句话就点破了这张蒙脸纸,自认为自己是凡人的白嘉轩一下霍然开朗了。</p><p><br></p><p>每次众人遇事疑难不能决,朱先生也是只用几句话就能点醒。</p><p><br></p><p>圣人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从外表看不显山漏水,把学问装在自己肚子里;凡人都爱表露在外,趾高气扬,有时甚至目中无人,爱人前显摆。</p><p><br></p><p>圣人能看一丈远的世事,凡人只能看一步远,看一步走一步。</p><p><br></p><p>凡人小聪明,圣人大智慧</p><p><br></p><p>凡人着眼于眼前,圣人着眼于长远。</p><p><br></p><p>凡人看短期效益,圣人看长远利益。</p><p><br></p><p>圣人有颗平常心,宽以待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凡人凡事计较,爱争个高低。</p><p><br></p><p>圣人遇事撑得住气,凡人遇事易乱分寸。</p><p><br></p><p>个人认为凡人与圣人的这些区别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凡人与圣人的差异在于后天在人格养成和内外兼修的修炼上。</p><p><br></p><p>《白鹿原》中朱先生并不是先天就是圣人,也是他经过自幼苦读,昼夜吟诵,孤守书案,饱学儒雅,淡泊名利,慧眼看世,修道而得圣人之名。</p><p><br></p><p>不知道是否真有如《白鹿原》中提到的蒙脸纸一说,即使真是这么个事儿,我认为人死之前盖在脸上的那张蒙脸纸大约每个人出生时都带有。</p><p><br></p><p>是不是真有天神揭纸一说不知道,即使真有,也是圣人前世修来的。</p><p><br></p><p>叫我说,哪有什么天神揭纸,只不过是圣人通过后天自我的修行觉悟,自己把那张蒙脸纸揭掉罢了。</p><p><br></p><p>王阳明先生说:跟随自己内心的光明指引,去行动,然后你就是圣人。</p><p><br></p><p>半生修行无人识,一朝得法天下惊。</p><p><br></p><p>王阳明的一生就是成为圣人不断修行修炼的一生,他用一生告诉我们:每个凡人都可以成为圣人!</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