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刘忠波

<p class="ql-block">  1993年11月5日,(农历九月二十二号),是我们全家最悲痛的日子。饱经沧桑、奉献终生的父亲,带着对儿女的无限眷恋,阖然长逝。</p><p class="ql-block"> 虽然时光已过26个年头了,可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萦绕心头。退休后,思念父亲的心情更加强烈。每当午夜梦回,总有一张慈祥的面庞在脑海浮现,让人难以入眠。</p><p class="ql-block"> 多少次萌生想写一写父亲的念头,但每次都欲写又止。我担心自己才疏学浅,文字笨拙,多么华丽的辞藻都难以表达父亲如山的大爱。此事一再搁浅,但又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  父亲姓刘,名讳学勤。1918年3月7日,(农历马年正月二十五日,)父亲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崔桥镇前薄庄村一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兄妹四人,排行老二,上有一哥哥,下有一妹妹和弟弟。</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我爷爷十几岁就患了眼病,无药可治而双目失明。后来,爷爷又被土匪劫持,索要钱财。爷爷不从,劫匪竟把他前胸、脖颈和脸颊烧得血肉焦糊,奄奄一息才罢休。爷爷虽捡回一条命,却从此肌肉萎缩,身体佝偻,腰弯背驼,连头都抬不起来,过着暗无天日、生不如死的凄惨生活。</p><p class="ql-block">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从小就好学勤奋,几岁时就随奶奶下地劳动,十几岁就学会了犁耧锄耙等农田耕作技能,尝遍了人生的苦辣辛酸。</p> <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竟已抗战为名,炸开黄河大堤,导致黄水泛滥,百万平民葬身汪洋大海。我家是黄河泛滥最厉害的地方。时间长达8年之久。失去家园的人们,只有远走他乡,讨荒要饭一条活路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父亲,还是个刚结婚,不满二十岁的半大孩子。而掌管全部家业的伯父,却怕残疾爷爷和未成年的弟弟拖累,不愿带他们一起讨饭。在这家破人亡的生死关头,父亲决心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这副千斤重担。</p><p class="ql-block"> 临分别时,大伯幸灾乐祸地叫着父亲的小名说:“小东立,以后把戏就看你怎么玩啦!”在大伯眼里,我们的命运就是,父亲被抓壮丁,母亲被人抢走,爷爷活活饿死,叔叔被迫送人的悲惨结局。</p><p class="ql-block"> 在伯父的嘲笑中,身无分文的父母,毅然搀起残废的爷爷,不谙世事的叔叔,汇入生死未卜的讨难大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连自己肚子都填不饱,哪有多余的饭菜打发要饭的呢?为了爷爷叔叔填饱肚子,父母常常是忍饥挨饿。</p><p class="ql-block"> 后来,父亲发现那些说书唱戏的民间艺人,可以勉强养家糊口。他小时候曾经学过几天河南坠子,所以有了学唱河南坠子的欲望。他讨饭之余就到说书的地方,边听边记。回到住处,刻苦练习。</p><p class="ql-block">父亲虽不识字,却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一部长篇评书,他听两遍就能牢记在心,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以改编,使其更具有生动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 父亲演唱河南坠子时,一手按弦,一手拉弓、打简板,还用脚打着脚梆,手脚并用,自拉自唱,声情并茂,韵味十足,深受人们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几个著名民间艺人看到父亲很有天赋和培养前途,很想收他为徒。但拜师学艺需交三年学费,学成后还要义务为师傅唱戏,否则唱的再好,也不许公开摆书场收费。父亲说:“我说书唱戏是为了一家人活命,不是为了金钱和名誉。”他委婉谢绝了邀请,依然带一家人过着挨门乞讨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四处流浪的日子长达八年之久,直到1946年黄水退去,父母亲才带着爷爷、叔叔和在讨饭路上出生的两个哥哥,一家六口返回故乡。 </p><p class="ql-block"> 这场灾难的结局完全出乎伯父的预料。父亲一家,不但没少一个人,还添了两个大胖儿子。而伯父一家,三个儿子,死了一个,送人一个,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抛下他和孩子,悄悄而去。想不到他竟落了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凄惨下场。</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上学,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解放后,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农民夜校扫盲班。他对孩子们的唯一希望就是上学。</p><p class="ql-block"> 可是,逃荒回来,家家一贫如洗,都忙着开荒种地,谁也不愿让孩子上学。父亲却目光远大,把我们一个接一个地送到学校,心甘情愿为儿女再吃二遍苦和罪。</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九口人,上有残疾爷爷,下有六个学生,全靠父母挣工分糊口,艰难困苦,无法想象。三间茅草屋,没钱翻修,墙壁开裂,四面透风。一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锅碗瓢盆齐上阵,几乎连个站的地方都没有。滴水成冰的冬天,狂风裹着大雪,卷入屋内,屋里屋外一样冷,几个人盖一床破被子,常常半夜被冻醒,被子上积着厚厚的雪花和尘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两个哥哥在县城上中学时,正是大食堂的三年困难时期。学校离家60多里,两个礼拜才过一个星期天,中间必须给学生送吃的。为了不耽误劳动,父亲都是下午收工后,连夜往返一百多里给孩子送吃的。</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食堂给了两篮子红薯萝卜。父亲下班后,挑起担子就往学校赶。还没走上几里地,两个肩膀就压得受不了了。他就两手提着篮子,走几步歇一歇,肩膀和手脚都打满了血泡,走到学校熄灯铃都响过了。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上工,父亲又连夜一瘸一拐的赶回家来。</p><p class="ql-block"> 哥哥上学的三年里,父亲不知多少次连夜往返给孩子们送吃的。那时坐车到县城只要三毛钱,可父亲舍不得啊。为了省下三毛钱,他甘愿用双脚一步步去丈量那条用大爱铺砌的长征路。</p><p class="ql-block"> 我们成家以后,父母仍不辞劳苦的为我们奔忙操劳。最紧张的时候,母亲在家照看姐姐,弟弟的几个孩子,父亲到学校照看我的孩子。我家离学校30多里远,70多岁的父亲常常凌晨两三点起床,在上课前徒步赶到学校。我们不忍心父亲这样辛苦劳累,让他坐车,他却乐呵呵地说:“这算啥,又省钱又锻炼,比当年给你哥送吃的轻松多了!”</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不但送四个儿子去读书,还把两个女儿也送到学校学习。在那重男轻女的时代,父亲的举动让很多人不可思议,为此,父亲不知受了爷爷奶奶多少埋怨,而父亲初心不变,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父亲无数次说过,只有学文化,才是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决不能让下一代还像自己一样,再吃没文化的苦。这是他认准的一条金光大道,谁也动摇不了他坚定的信念。在父母心里,儿子女儿都一样,哪个都是心头肉,都得去上学,一个都不能丢!</p> <p class="ql-block"> 在靠工分吃饭的年代,我家劳动力少,分的粮食也少,常常还没到分粮的时候,口粮就借完了。为了让我们吃得好一点,父母常年以红薯、萝卜和各种野菜为主食,甚至把棉花籽捣碎参点杂面干菜做饼充饥。长期营养不良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父母亲饿的浑身浮肿,腿上一按一个坑。</p><p class="ql-block"> 为了少花钱,我们的练习本,铅笔写了钢笔写,钢笔写了毛笔写,正面写了反面写。一套教科书,大哥看了二哥看,哥哥学了妹妹学,只要内容不变,一直用下去。</p><p class="ql-block"> 苍天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父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在我们空荡荡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贴满墙壁的大红奖状。大哥1962年师范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二哥18岁就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我也在1979年,高中毕业七八年后,参加了全国高考,并取得优异成绩。现在我们家有小学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中专高级讲师,还有大学教授,其中还有两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p><p class="ql-block"> 父母一辈子的奋斗终于得到了慰藉和回报,每提的这些,父母亲都高兴得合不拢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父亲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要永远感谢党,跟着共产党走。</p><p class="ql-block"> 逃荒要饭回来后,父亲就投入到支援解放战争的大军之中。他冒着枪林弹雨,去淮海战场送军粮,抬担架,救伤员,成为一名不拿枪的战士。接着又参加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国家号召成立互助组,父亲第一个报名。他被推举为组长,后来又当初级社长、高级社长和生产队长。他天天早起晚归,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之中。他带领民工到郑州、禹县、白龟山、杜家洼挖水库,修大坝。大家休息他不休息,拉起坠胡,自编自演河南坠子,活跃工地气氛,给民工加油鼓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当了几十年生产队长,事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搞特殊,不沾集体一点便宜。</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跃进时,父亲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参观团下乡检查,所到之处都会受到特殊招待。父亲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十分看不惯,多次提意见,得罪了不少人。每到吃饭时,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不肯吃这昧心食。他气愤地说:“国家这样困难,吃一顿好饭,身上能多长一块肉?这样大吃大喝,要背老百姓多少骂名啊!”</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时,造反派开父亲的批斗会,让他交代问题。父亲说:“我没做过一件损人利己的事,对得起国家和群众,谁能揭发我贪过集体一分钱,我就任罚100元!”搞得造反派很是狼狈,干瞪眼。</p><p class="ql-block"> 父亲给我们说:“看看那些多吃多占的人,被斗的死去活来,吓得要死,都是自找的!我坐得正,站得直,没做亏心事,就是天天过运动,我也不怕。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良心,问心无愧啊!</p><p class="ql-block"> 造反派没办法,又让父亲在一块寸草不生的河滩荒地上种药材,他就搭个窝棚守在那里,天天起早贪黑地锄地除草,浇水施肥。他不懂种植技术,就向技术人员求教。经过他的精心管理,药材获得了大丰收,引来一批又一批人来这里参观学习,向他求教药材种植技术。</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加工作后,父亲时常关注着我们。他经常告诫我们,要干好自己的事,不能三心二意,不能怕苦怕累,更不能占国家的便宜。</p><p class="ql-block"> 二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派他到美国去搞科研。后来,美国政府高薪聘请他留在美国。在那个出国热的年代,很多留学生宁愿在国外刷盘子都不肯回国。父亲给二哥说:“是共产党供养你上大学的,我们中国人绝不能给美国人做事!”听了父亲的话,哥哥毫不犹豫地回国工作,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有着大地一样宽广的胸怀,泥土一样纯朴善良的心肠。他一生乐善好施,对乡亲邻里有求必应,即使素不相识的人,有需要帮助时,他也不袖手旁观。</p><p class="ql-block"> 逃荒要饭时,一个婴儿刚生下几天,母亲就得急病去世,一家人为无母乳喂养的婴儿急得团团转。父亲听说后,到婴儿家,分一半乳汁给那个嗷嗷待哺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一年冬天,父亲见一位过路老人被暴风雪所困,就把他请到家里居住,像伺候爷爷一样,一日三餐,端茶送饭,直到天晴路干后才把他送走。</p><p class="ql-block"> 村里一婆媳间发生了矛盾,婆婆一气之下跳井自尽。当时没有救生设备,人们都吓得束手无策。父亲听到救命声,跑过去推开众人,不顾危险,双手抠着井壁下到井底,把老婆婆救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讨饭的很多。父亲看到门口有乞讨的,只要锅里有,任自己不吃也要送给他们。父亲常说:“咱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在无数好心人搭救下活过来的,不能忘了报恩啊!”</p><p class="ql-block"> 父亲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最高做人标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对我们,不仅有巍峨如山的大爱,还有柔情似水的仁慈。</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因为吃不好,常常受凉肚子疼。每到这个时候,父亲就会让我们躺在他的怀里,把他粗糙的大手搓热,迅速捂在我们的肚子上,一圈一圈慢慢按揉,同时口中还默念有词:“肚子疼,不算病,一泡稀屎没拉净。”就这样轻轻地揉啊,揉啊……直到疼痛渐渐退去,我们在父亲怀里甜甜睡去……</p><p class="ql-block"> 有时玩耍不小心摔跤磕碰,疼得呲牙咧嘴哭鼻子时,父亲还会抱我们坐在腿上,一边用嘴吹,一边在疼痛处轻轻地抚摸着,口中仍然振振有词:“不拉不拉(河南方言:抚摸)消消,不叫姥姥知道,如果姥姥知道,拿刀给你割了。”在父亲的抚慰中,我们就破涕为笑了。在幼小的心灵里,父亲的手真是无所不能,太神奇了!有父母的关爱,是人间最温馨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父亲虽然没有文化,可他却最懂得中华文化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她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我们如何与人为善,怎样包容他人,去助人为乐。他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 父亲又多么像我那慈眉善目,体贴入微的母亲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晚年的父亲,在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打拼中,已经榨干了身上最后一滴血汗,显得日益苍老衰弱,再也不像当年那个叱咤风云、顶天立地的钢强铁汉了。</p><p class="ql-block"> 1993年春节后,父亲日渐感觉浑身乏力,一动就虚汗淋淋,饭量也越来越少,身体日益消瘦。</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很差,人们的对疾病的认知也很肤浅,只是觉得父亲太累了,年纪大了,需要休息了。哪知道,一辈子为儿女吃糠咽菜的父亲,早已吃坏了身体,吃坏了肠胃。</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回去听母亲说,父亲吃饭难以下咽,饭后还常出现呕吐现象。我已有不祥之兆,赶快带他去县医院检查,接着又到郑州大医院复查,已经是胃癌晚期,无医可治了……</p><p class="ql-block"> 全家人都被这猝不及防的噩耗惊得犹如五雷轰顶,仿佛世界到了末日似的。</p><p class="ql-block"> 在与病魔殊死搏斗的日日夜夜里,父亲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顽强毅力。 为减少对母亲和儿女的连累,不管有多大的痛苦,父亲都强忍着,没听到他一次大声喊叫,更没有因为照顾不周而责怪发火。</p><p class="ql-block"> 每到吃饭时,父亲就把自己关在屋里,怕我们看见他吃饭艰难的情景心疼难过。</p><p class="ql-block"> 当一件事情已经知道了它的恶果,却又无力回天时,心里是多么的倍受煎熬啊!</p><p class="ql-block"> 爹爹的每一声呻吟,都像一把把钢刀扎在家人心里。病在爹爹身,痛在儿女心,一家人真是焦急万分,度日如年啊!</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病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父亲还怕影响我的工作。抽时间回去陪他两天,他就说:“你在学校忙得很,哪能天天守着我,还是回去吧,我这病也不是一两天能好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93年11月4日上午,大哥突然来学校告诉我,爹这几天情况不太好,在郑州工作的二哥已经回来。爹很想见你,让你回去。</p><p class="ql-block"> 我急忙向学校请假赶回家去。</p><p class="ql-block"> 一进院门,就看到父亲坐在门外一张藤椅上,面对着我回来的方向,两眼无神地张望着。我跑过去拉着他冰冷的双手,哽咽着说:“爹,我回来晚了……”看着望眼欲穿盼儿归的父亲,还未张口,我已羞愧得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爹爹看见我,皮包骨头的脸颊抽搐着,下陷的嘴巴一张一合,混浊的眼泪,滚落下来,青筋暴露的双手在瑟瑟发抖。只听见父亲声音沙哑,含糊不清地叫了声:“儿啊……”就泣不成声了……</p><p class="ql-block"> 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和父亲见的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 当天夜里,凌晨时分,一直守在爹爹身边的二姐发现父亲呼吸异常,一家人迅速赶到病床前。只有短短几分钟,弥留之际的父亲,呼吸已细若游丝。尽管儿女们千呼万唤,喊破了喉咙,哭干了眼泪,父亲再也没能醒来……</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完了历尽艰辛磨难,负重前行的一生,是那样平静安详,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有无尽的哀痛和思念。</p><p class="ql-block"> 送别父亲的那几日,先是阴雨绵绵,又转漫天飞雪,真是大地挂孝,苍天垂泪!</p> <p class="ql-block">  高尔基说过“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生命。”</p><p class="ql-block"> 父爱是一种默默的、不轻易表达出来的爱,是庄重而深沉,刚毅而宽广,朴实而真挚,慈祥而温柔,博大而厚重的爱,是恩重如山的爱!</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 经历了无数坎坷磨难,锻造了他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勤奋上进的优秀品德。无论遇到多大困难,经历多少挫折,父亲都不会向厄运屈服。哪怕到了山穷水尽,揭不开锅的境地,也没有见过他愁眉苦脸的时候。父亲总是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希望。他永远都不会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到,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为了儿女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安康,父亲肩负千钧重担,抵挡千层风浪,是压不垮的擎天柱,是率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一往无前的领路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留下一点物质财富,但他为国家、为集体、为父母、为儿女、为他人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无一不显示出他平凡中的伟大,是留给子孙后代享受无穷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箴言在我家得到了验证。</p><p class="ql-block"> 就在一家人刚刚送走父亲,还在悲痛之中的短短五个月之后,我那勤劳善良的老母亲,也突发重病,迅速恶化。仅仅50天,就撒手人寰,追随一生不离不弃,相濡以沫60年的父亲去了……</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去世后,与儿女阴阳两隔。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有在祭奠之日去坟上燃一柱香,烧一份纸,添几锨土,寄托无限的哀思。 </p><p class="ql-block"> 我退休后,随儿女远走他乡,有家难归,连这唯一行孝的机会都没有了,怎不叫儿更加自责,愧对父母的在天之灵和养育之恩呢!</p> <p class="ql-block">  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敬献已逝的父母,愿天国的爹娘相依为命,相伴相扶,永无病痛……</p><p class="ql-block"> 世间爹娘情最真,</p><p class="ql-block"> 一生融入儿女身;</p><p class="ql-block"> 呕心沥血终为子,</p><p class="ql-block"> 可怜天下父母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4日 清明节凌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