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笔记之时光与经典

会飞的鱼

<p>  我初读《红楼梦》时只有十来岁,一见倾心,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我的爷爷怕我“入魔”,最终把书没收了事。那时年纪太小,《红楼》中所见,无非是诗词歌赋、文采风流,聚散离合、儿女情长。</p><p> 如今中年再读,已经不觉这是一部写爱情的小说。</p><p> 如果把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的盛况和第六十三回“死金丹独艳理亲丧”的惨景放在一起,把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的奢华和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的混乱放在一起,把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精干和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的强弩之末的无奈放在一起,你会惊觉: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家族沦落,末世悲歌。</p><p> 钟鸣鼎食,终成大厦将倾,回天无力;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也逃不过黄粱梦醒。再读《红楼》,正如《桃花扇》里所云: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p><p> 楼塌,非一日之功。曹公写《红楼》,层层铺垫方水到渠成;草蛇灰线,已绵延千里——弄权、乱伦、奢靡、无序……一步步将宁荣二府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而那几个才情出众、貌美如花的年轻女子,也不过是这混沌末世祭出的贡品。</p><p> 我中年重读《红楼梦》的感受和年少时已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p><p> 答案其实很简单。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词叫《虞美人·听雨》。他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p><p> 这就是时光的力量。时光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p><p>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这表达的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p><p> 我想,经典确实可以一读再读。因为,它还在那里,而读者你已经变得不一样。</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3月21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