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语言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性

山淼

<p>小说,相比较其他文学体裁,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功能,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可以说就是一副社会画卷,体现某一方面甚至全方位体现社会百态。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源氏物语》等等这些世界名著,甚至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读一部世界名著,要比读很多杂志给人知识摄入、思想开发等都重要的多。</p> <p>优秀的小说,是各方面都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某一方面有所欠缺,都会使小说魅力大打折扣。我记得在学习中国以及外国文学作品选的时候,分析一部作品或者某位作家成就,不外乎从这几方面出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影响性等。</p><p>小说的思想性和影响先不谈,单纯拿艺术性来说,包括很多,比如小说语言运用、结构特色、人物形象等等。其中每一方面又会引发出许多分支。</p><p>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好的小说,不管长篇中篇短篇,人物形象都是占据最重要地位,如果人物形象树不起来,那么不能算作好的小说。有时候,故事和小说的区别,人物形象所占地位也是划分标准之一。</p> <p>而人物形象塑造是多方面的,就我自己理解来说,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塑造小说人物。一,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不能面面俱到,要抓特征,还要随着人物性格发展不断递进变化。我国小说发展比较晚,像《三国演义》这样较早的长篇小说,就有人物形象概念化特点,就像京剧脸谱,人物一出场就设定了这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后来的《水浒》和《西游记》等开始有所变化,但是依然有这种痕迹。而后来到了《红楼梦》,人物塑造可以说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人物形象不再脸谱化,塑造人物手段也丰富多样。鲁迅先生在人物形象描写上是一座丰碑,后人很难企及。他的小说采用白描手法,聊聊几笔就能让这个人站在读者面前。</p><p>二,心理活动描写。这个在外国名著中十分常见,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交相辉映,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有迹可循,又十分立体。</p><p>三,衬托、对比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p> <p>四、人物语言。这是我今天要说的重点。人物语言主要是人物对话,首先,人物对话一定要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切忌不管什么人都是一个腔调,一种说话方式。你看好的小说,每个人说话都是和他性格相投的。比如张飞的鲁莽和粗中有细;王熙凤的泼辣和精明。王熙凤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她说话绝对不会像薛宝钗一样文绉绉的。同样管家,都是泼辣,王熙凤和贾探春说话方式又不一样。</p><p>其次,不管是短篇还是长篇,人物对话切忌啰嗦,当然,这要根据情节和人物性格来决定。我所说的啰嗦是指很多话没有用,而不是指这个人说话方式。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说话颠三倒四,啰里啰嗦,那么塑造这样的人就得还原如此说话,甚至还要更夸张一些。比如写一位老奶奶总是丢三落四,她又找不到东西了,就自言自语:“放哪儿了?明明昨晚放这儿了啊?放哪儿了?唉,老了,啥也记不住了。究竟放哪儿了?”这里,不断重复,但是是符合老年人颠三倒四的语言习惯的。但是有些对话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甚至前后意思重复,删掉了也不影响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那就是多余了。</p><p>再有,人物对话一定要符合人物性格和人物身份。当然,不是说身份地位高、文化高的人就必须说书面语,而没文化的大老粗就非得说粗话,不是这样理解的。举个例子,林黛玉绝对不可能说出王熙凤那样的话,但是她也有生活情趣,一样会说出“放屁”这样的词。这就是人物性格的多样化造成的语言多样化。符合人物性格,也要看到人物性格不是单一的,老农民不见得没有素质,大学教授也不见得就很有文化。千万避免模式话语言,更不能说出形象和语言反差太大的话。比如一个没文化的母亲教育子女,可能更多的是以身作则,让她们说出长篇大论就有点不可信了。从她们嘴里偶尔会有富含哲理的民间语言,但是很难有名词连篇的课文式语言。</p><p>最后,用对话凑文字。这个不好说,因为我发现现在好多小说都是对话,有的对情节发展毫无意义。这个怎么说呢?有的小说虽然对话占了很大篇幅,但是仔细看,每一句都不能舍去,而有的纯粹都是没用的东西。小说是很考验人的文字功底的,而且也考验作者的知识面和生活阅历,想写别的又写不出来,那不只好用对话凑数吗?</p> <p>小说人物语言是小说创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整体,如果想写好一篇小说,一定要在这方面做足功夫,而这也是写小说的人往往容易忽略的一点。希望想写小说的文学爱好者能写出优秀的小说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