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发展,弘扬宋府历史文化——大街镇双台文旅小镇观光掠影

大街之窗

<p>  北京大名府又称大名府故城、旧大名府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1-8公里处,现是北宋时期北京大名府遗址。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为了抵御辽国南侵而由宋仁宗钦定大名府为北京,升大名府为北宋陪都——北京大名府。大街镇双台村为大名府故城遗址所在地。</p> <p>双台村简介</p> <p>双台村村标</p> <p>  干净整洁的水泥化街道,村口房屋的白色墙壁上有一个红色的设计图案,图案下的文字写着“千年宋府,文化双台”。村街道井然有序,街道旁的黑瓦白墙建筑显得宁静安详。</p> <p>  双台,是大名旧城所在地,中国目前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就在这里出土。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为天下第一碑。原立于大名府故城皇宫门外双台之上(即现双台村)。碑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总重140.3吨。原为唐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的德政碑,由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亲自撰写碑文,后宋徽宗改刻为“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因而称“唐宋碑”,1989年修复后移立于石刻博物馆院内。自五礼记碑被移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以后,双台村村民心心念着这块古碑,于是,在原址上仿制了一个五礼记碑。</p> <p>  图为宋府探秘区,在下面约4米为大名府古城遗址,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场大洪水淹没了这座城市,结束了北京大名府长达千余年的雄壮历史。</p><p> </p> <p><br></p><p>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水浒》是这样描绘大名府的,“城高且地险,堑阔且濠深”;“人物极尽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有六个大名人。大量的章节写到大名府,一个个与大名有关的故事成就了大名县的水浒文化。比如《时迁大闹大名府》、《攻打大名府》、《智赚卢俊义》、《翠云楼》等故事妇孺皆知,广为流传。游客来大名,总要谈及《水浒传》,在玉麒麟卢俊义的家乡寻找水浒遗痕。可以说大名府藉《水浒传》扬名,《水浒传》因大名府精彩。</p> <p>  图为酒肆。大名酒文化自唐代以来长盛不衰。《镜花缘》记载滴溜酒为国酒。卫运河两岸的五谷杂粮长势旺盛,大名酒香一醉千年,被誉为美酒的故乡。大名酒也成就了大名人性情豪壮、酒风剽悍的遗风,给外地人留下热情好客的印象。</p> <p> 酒肆后面的忠义广场,发扬水浒文化,传承忠义精神。</p> <p>  图为翠云广场,来源于水浒传里的翠云楼典故。</p> <p>宫城广场,为游客服务中心。</p> <p>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疫情散去,迎来美丽的春天,来到大街镇双台文旅小镇游玩,置身于花海中,空气中蔓延着油菜花香,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候蜂拥蝶舞的奔跑时光,二月兰的紫色点缀,星星点点的印入眼帘的浪漫,又让忙碌的人们在小镇得到片刻的心灵宁静。</p> <p>  倾力打造百亩花海,占地面积约318亩,有油菜花,二月兰,黄秋梨,楸树等品种。在观景台上俯瞰花海,呼吸着新鲜空气,在辽阔的平原上远望自然。</p> <p>航拍花海形状</p> <p>  双台村的连心桥,寓意党和人民心连心。双台村自2014年被列入大名县重点贫困村。在2019年双台村实现脱贫出列。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更新,贫困村已旧貌换新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双台村的醒目标语激励了双台村民,现如今,双台村正在建设文旅小镇,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的,通过挖掘双台村历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等资源,努力打造自然原生态的大美宋府小镇。</p><p><br></p> <p>  图为楸树林,为国研中心驻村工作队援建,命名为“国研发展林”。</p> <p>  顺应地势修建的下沉广场,供村民健身娱乐活动。</p> <p>  图为多功能厅,总投资150万元,占地面积420平方米,由大厅、会议室、休息室组成。是村民休息用餐的场所。旁边是中心广场,村民们可以在这里休闲漫步或是健身锻炼,花草树木环绕,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深入人心。</p> <p>多功能厅室内景象。</p> <p>  医馆,即双台村卫生室。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医疗硬件设施,改善村民就医环境。</p> <p>  古城逝去,风韵犹存。壮哉,古老的都城北京;美哉,雄伟的大名府城。她是大名历史的象征,大名历史的骄傲。她以一千余年的阅历,见证了大名古老的辉煌,也为现代大名的复兴奠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传承与发扬历史文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帮扶下,在省市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大名县委、县政府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在夯实扶贫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双台村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文旅小镇,一座具有文化底蕴又有乡村特色的小镇将呈现在人们眼前。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大街镇党委政府携双台村百姓欢迎大家来双台文旅小镇观光游玩。</p> <p>图为双台村地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