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2020新冠肺炎的肆虐没有让任何一个创伤外科党支部的医生们退缩,但一封来自后方病友的感谢信却让他们湿了眼眶。在前方奋战、在后方坚守,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2020年,经历的艰难只有他们知道。</p> <p> 时间追溯到2019年12月,抗疫之始,防控压力大,物资紧缺,病人病情进展迅速。武汉同济医院迅速开始应对之策,逐步开设汉口本部发热病房,发热门诊,征用中法新城及光谷两个分院作为专用应对COVID-2019的重症定点医院。同济人迎难而上,同舟共济抗击疫情。创伤外科党支部的医生们,纷纷主动请战,加入疫情的防控。</p><p> 李辉医生,乐观向上,一枚河北大汉。疫情初起,本部开设发热病房,他安排好一家老小,主动请缨,第一个冲向前线。他经历了防疫战最初物资供应极其紧张的日子,他开玩笑说一个星期把一年的泡面吃光了,但眼里带笑、眼神坚定,这给所有准备上前线的医生无形的鼓励。李医生不仅在在前线工作中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在思想上也积极像党组织靠拢,提交了火线入党申请书。他希望组织可以在这场疫情中考验他,争取早一点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p><p> 刘涛医生,双职工家庭,三岁孩子的父亲。在本部发热病房工作一周多后,因有经验,他又义无反顾奔赴了中法院区。协助国家队、吉林队等四个支援医疗队有序开展工作。期间,曾扁桃体发炎,出现发热症状,但经咽拭子核酸检查及胸部CT检查排除新冠肺炎后,他又申请重返一线。他说他是共产党员,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全国各地的医护都在为武汉无私奉献,何况他这个武汉伢。刘涛的夫人蔡诗琪也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商量好,轮流值班,轮流休息,谁都不想错过一线的短兵相接。</p><p> 王伟阳,重症小王子,曾在北京协和重症病房和同济医院重症病房历练过。进入新冠肺炎重症病房奋战时,正值病人病情最为危重的时间段。大多病人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CRRT、ECMO,这些高级生命支持已是常态,抢救病人更是随时准备中。在这种需要精神高度紧张的环境中,王医生毫无怨言,尽心完成每个病人的救治工作。</p><p> 杨帆副主任,刚领完结婚证,放弃婚休,一直坚守在病房。在光谷院区成为重症新冠肺炎病人定点医院后,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p><p> 王翔,解杰,董黎明医生,也相继奔赴中法院区最前线。这样一来,留守科室的医生已所剩无几,但同济创伤外科主要收治多发伤病人,多为急诊入院。急诊科的值班一刻都不能停。最困难的时候,急诊值班的只剩下李天宇、王于昌、赵焱、龚嵩、何立,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每个医生都无怨无悔、一直在坚守。</p> <p> 坚守病房的教授们同样默默奉献着,他们是定海神针,保障着病房一个又一个危重病患的安全,履行着一个又一个疑似病患的会诊。他们是明灯,为年轻的医护人员指引方向,稳定着一线医护的内心。大年三十,凌晨三点,在李占飞主任的带领下,全力抢救一名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病人。这份责任与担当让每一个创外人无畏向前。</p><p> 新冠期间,任何一场手术都存在极大被感染的危险。陈驾君医生在主任及教授的带领下,不畏风险,三层防护下为病人进行紧急开颅手术。汗水浸湿了手术衣,护目镜里的雾化全部化成水。脱下防护服,接着就继续到病房里忙碌。哪怕病人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尽百倍的努力,不惜一切完成手术,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创外人的信念与坚持。</p> <p> 值得一提的还有创伤外科的研究生们。他们是一群特殊的逆行者,明明可以选择在封城前离开,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跟随他们的授业恩师,值守病房。为高度疑似者取核酸咽拭,采病史,换药,照看危重病人,他们在重压下快速成长,像极了竹笋拔节,破茧成蝶,为他们的勇敢与付出点赞。他们是登上中国研究生报的谢振兴,还有李悦,刘承力,汤辉明,郭路,崔祯杰。尤其是汤辉明和谢振兴,刚刚结束了中法的值班,立即马不停蹄回到本部。都说疫情是一块试金石的话,他们都是闪光的金子,是科室的希望与未来。</p> <p> 创伤外科党支部的医生们,在疫情下展现着他们的情怀与担当,不计生死、无论报酬。疫情终将过去,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美好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