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情绪阻挡爱成了碍

简单

<p> 近日,听闻某生,因上网课,家长督促引起孩子反感而起冲突,孩子喝农药而送急诊。所幸,无大碍。</p><p><br></p><p> 谈论此事,无意欲指责任何人。</p><p><br></p><p> 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期望考个好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有错吗?父母没错。</p><p><br></p><p> 孩子学习累了,想休息一会,偶尔想睡个懒觉,有错吗?孩子似乎也没错。</p><p><br></p><p> 但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p><p><br></p><p> 是彼此的关系出了问题,是彼此的沟通需要调整。</p><p><br></p><p> 因为疫情,孩子在家学习上网课,每天督促孩子上课学习,亲子关系面临严峻挑战。</p><p><br></p><p> 如果,青春期再撞上更年期,那更是时时都有战争暴发的可能。</p><p><br></p><p> 如果,孩子敏感,父母控制,高焦虑,追求完美,看不得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待不符,易挑剔、批评、指责。</p><p><br></p><p> 结果,小问题、小冲突在相互攻击中演变成了大矛盾,基至会暴粗口,动拳脚。</p><p><br></p><p> 可是,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能有效解决问题吗?</p><p><br></p><p> 显然,这并不我们期望的结果。</p><p><br></p><p> 那么,怎么与孩子相处呢?怎样才能非暴力有效沟通呢?</p><p><br></p><p> 首先,及时冷静,不忘初心。</p><p><br></p><p> 我们知道,冲动是魔鬼。就像铠甲勇士中的怪兽。我们都知道这部影片中怪兽有三类:贪,嗔、痴。贪是指贪婪,嗔是指愤怒,痴是指痴迷。其实就是人心里的恶念。当人们被贪、嗔、痴三种念头完全占据内心时,就变成了魔,人也完全不是自己了。邪恶力量正是利用了人心中的这些恶念,并激化之,使之成为邪恶力量的帮凶。就像武侠小说中痴迷武功者,练功走火入魔一样。</p><p><br></p><p>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正是因为贪婪而丧失本心,对权、钱、利的贪婪,对名、欲的贪婪也让他们走上了成魔之路,甚至引来牢狱之灾。</p><p><br></p><p> 另外,愤怒也会冲昏人的头脑。愤怒会让人思维受阻,行动失控。动手打,伤人毁物也是有可能的。严重时会达到冲动控制障碍的诊断标准。如果,您感兴趣,想知道自己生气,愤怒时的样子,可以请人把自己愤怒时的情形录下来,尤其是对自己孩子发火时的情形。</p><p><br></p><p> 相信,我们会被自己吓到的。</p><p><br></p><p> 可是,作为父母,他们错了吗?</p><p><br></p><p> 也许,他们小的时侯也是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也是这样被养大的。他们认为也许天下父母就是这样“爱”孩子的。他们也是不知不觉的受害者。</p><p><br></p><p> 所以,做为子女,请原谅父母不能带给你他们也从不曾拥有的爱。</p><p><br></p><p><br></p><p> 做为父母,也请原谅自己,没有好好爱孩子。也请试着理解孩子,毕竟我们也有年少轻狂时。</p><p> </p><p> 但是,目前的状况确实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而且这又让我们都很痛苦。所以,我们要改变,不能被情绪控制而失去了理智,阻挡了爱。</p><p> </p><p> 明智的做法是随时觉察,当发现有情绪暴发的信号出现时,及时刹车,做三次深呼吸,不要情绪进入自动驾驶模式,冲撞伤害眼前最爱的人。让言语伤害,肢体冲突止于理智。</p><p><br></p><p> 冷静下来后,接下来是沟通。</p><p><br></p><p> 其次,运用语言的力量,有效非暴力沟通。</p><p><br></p><p> 做好沟通可以遵循以下四步。</p><p><br></p><p> 第一步, 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将观察和评论分开。现实生活中,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引发反驳与对抗。在亲子交流中尤其明显。比如,用“我看到你今天数学试卷没有写完。”代替“你总不按时提交作业,你真懒。”前者是具体客观的描述性语言,后者则评判加以偏概全。明显后者即刻就会引发孩子的不满。如果你的眼中,孩子全是错,出言必挑剔,背后都是指责,孩子不讨厌你都对不起自己。</p><p> </p><p> 第二步,谈出自己的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而普通大众或许听什么音乐,都是一个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使沟通更顺畅,在表达感受时,适当示弱也有助于解决冲突。父母不能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家长权威,虚张声势掩盖自己与孩子沟通交流上的无知,而且还要敏锐地自己的情绪变化,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让孩子成了那只被踢的猫。</p><p> </p><p><br></p><p> 第三步,发现自己的需要。</p><p><br></p><p> 我们的感受根源在于我们的需要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p><p><br></p><p>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通常会有以下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对方;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p><p><br></p><p> 所以,当我们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将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比如,听到孩子发表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想法时,会感受到被挑战,需要被尊重与认可。</p><p><br></p><p> 当孩子与我们起冲突时,想一想,是孩子的什么需要未被满足,而我们的什么需要未满足。减少对孩子的指责,对自己的责备,从了解彼此的需要,体会彼此的感受开始改变吧!</p><p><br></p><p> 第四步,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提出具体的请求。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含糊地表达,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其次,请求反馈。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然后,了解对方的反应。</p><p> </p><p>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有责任心,可以提出具体的请求,如打扫自己的房间,收拾书桌。</p><p><br></p><p> 最后请大家记住:当看到孩子的某个行为,让你特别生气时,细细地体会感受自己的情绪,真的是这行为让你生气愤怒,还是自己的某些需要未被满足。因为,任何形式的生气或愤怒都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p><p><br></p><p>最后提醒:</p><p><br></p><p>千万不要让暴怒冲昏了头脑。让情绪阻挡了爱变成碍。</p><p><br></p><p> </p><p><br></p><p>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p><p>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p><p>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p><p>在离开前,我想问,</p><p>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p><p><br></p><p>在自我辩护前,</p><p>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p><p>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p><p>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p><p><br></p><p>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p><p>他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p><p>在我说与听的时候,</p><p>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p><p><br></p><p>我心里有话要说,</p><p>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p><p>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p><p>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p><p><br></p><p>如果你以为我想羞辱你,</p><p>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p><p>请透过我的声音,</p><p>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p><p><br></p><p> ————鲁思•贝尔梅尔</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