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中学,我们几辈人的眷念

驽马

<p>  一场疫情生生把人逼在家里五十多天,心都快生霉了。忽然接到母校邓济舟老师的短信,说是校报的招生特刊约稿,虽然给我的时间很仓促,还是让我有些兴奋,又可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了。</p><p> 在荆门,谈及学校恐怕没有哪一所象龙泉中学一样,有那么厚重的历史,那么幽雅的环境,那么高的知名度。龙泉中学,是荆门的名片荆门的骄傲!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龙泉。</p><p> 真是三生有幸,我们家已经有三代人曾经就读于龙泉受益于龙泉,龙泉是我们家的福音,是我们几辈人的眷恋。</p> <p>  父亲大人考入龙泉的时候正是抗日烽火连天的岁月,日冠铁蹄的肆意践踏迫使龙泉中学也像闻名遐迩的西南联大那样迁徙于荆门北部山区的石桥驿,在极其简陋艰苦的环境中竭力培养着国家需要的人才,把爱国有责、克难勇进、仁德义礼的理念深植于一批批热血青年的心底。我的父亲一生勤俭朴实,兢兢业业浸润于荆门的教育事业,与龙泉中学在那样艰难的环境里给他的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也让父亲对龙泉深怀感激之情,时常向我们讲述那段历史,每遇校庆活动还要热心解囊,现在,学校东边那面镌刻着校友捐赠名录的围墙上还可以找到他的名字。</p> <p>  我和夫人也是在特殊的年代进入龙泉的,那是文革时期,我们很幸运,不需要进行考试就入学了。刚入学时学校的名称改叫红卫中学,带着浓郁的时代印记,到了毕业的时候已经恢复了她本来的名称。我是七六届高中毕业的,我们这一届也有一段特殊的经历,那是全国都盛行开门办学的时候,学校也在当时还是县城的南郊,今天掇刀区政府办公楼东面办起了分校。分校就是一座农场,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去开建的,似乎我们这届之后也就停办了。当时没建教室,只盖了几大间宿舍,有些同学还借住在农户家里,上课就在田间地头,边劳动边学习。这样的经历让我和我的同学们大都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虽然这只是一段小插曲。</p><p> 到了我儿子这一辈,龙泉的名气已经盛传省内外了,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家长们都以孩子能在龙泉上学为荣。儿子考上龙泉的时候,亲戚朋友纷纷表示祝贺,几个有低于儿子学年的邻里也对他们的子女说,看看人家小哥哥,考上龙泉了,好好向他学习。一时间,心里的温馨和小小的虚荣都是满满的,养育孩子的艰辛都烟消云散了。</p> <p>  我进入龙泉的时候,首先惊讶于她园林一般古朴幽雅的环境。横跨于竹碧河上的来龙桥石拱高大,宽敞桥面上泛着青光的石板载着沧桑岁月的气习牵引着我们踏入校区。左侧的文明湖波光粼粼,清彻透底,两岸杨柳摇曳多姿。右侧临水而建的文明楼白墙黛瓦,大气端庄,清代荆门知州凌兆熊题写的匾额清正典雅。校园内古木参天,曲水流觞,环绕于宋代建筑洗心堂的迴廊水榭与掩隐于高丘林木间的白鹤亭相映成趣。紧接其后的几排教室窗明几净,间距宽绰,上课时绝无相扰。横亘于校园西面的象山苍翠迤逦,如一帧巨幅画屏照映着脚下的这片净土,其间汩汩而出的龙、顺、惠、蒙四泉千古流淌,带给这里无尽的灵气。真是一处读书求学的绝佳之地。</p><p> 让龙泉声名远扬的还有她深远厚重的文脉。史载道家鼻祖、被古人敬为二十四孝之首的老莱子就是归隐于此传教弘道的。相传其所留遗迹讲经台、老莱山庄等都散布于校园紧临的象山东麓,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述过他斑衣娱亲的故事之后,我们便常常去那些早已浓阴密敝的遗址探幽,在心底播下了孝道文化的种子。校门外古老惠泉口的石刻,大大的惠泉二字肆意开张,清晰如初,为北宋书家黄庭坚的墨宝,大文豪三苏父子唱和惠泉的诗传诵千古,让此地透露出浓郁的文人气习。校区南端的陆夫子祠,是南宋大理学家也是首筑荆门城的地方长官,知军陆九渊的故居,那是位大儒、清官,更是个热衷办学的智者,他于江西贵溪创办的象山书院名震朝野,赴任荆门不久又选中此处开讲授业,让书院文化在这里传承弘扬。到清代荆门州牧舒成龙于此复建龙泉书院之后,这里更是人文荟萃,蔚为大观。光是那些散布于四处的碑刻就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文明湖畔的那通高大的躍渊阁碑,四面皆有碑文,真草隶篆俱全且无不精美。在文革破四旧极盛的时候,市面上很难找到一本像样的字帖,我和同学便用白纸铅笔于这通碑上拓下字来当帖,受益匪浅,实在是沾了龙泉的光。</p> <p>  离开龙泉之后,那段美好的记忆一直深刻在心底。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龙泉比我们当年的时候又不知前进了多少,不谈那成倍拓展的校园,也不谈那高耸的教学楼、宽广的运动场和现代化的城南校区等等等等,单是那每年十几名清华北大,数百名重点院校的高考骄子就足以令人艳羡不已,让校友让家乡都引以为自豪了。常常有当年的学生,教师重回龙泉,在回顾当年温馨时光的同时无不惊叹于母校巨大的变化,赞美之意溢于言表。</p><p><br></p><p><br></p> <p>  龙泉的成功是文化的力量。建校近一百二十年来,龙泉学子遍布海内外,凭借母校奠定的坚实基础,求学创业,名人辈出。相信无论是谁,无论他后来身居何地何位,只要曾经投入过龙泉的怀抱,都会对她广博深厚、温和细腻的滋养留下一辈子的恋想。</p><p> 希望我的孙辈还能得到她的眷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