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正是充电时——王崧舟讲座《今天我们如何教朗读》线上研修学习活动记录及思考

小太阳

<p>  </p> <p>  春暖花开日,学习正当时。为了进一步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更为了加快坊员专业成长步伐,3月19日晚上,在坊主周群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坊内全体成员在线聆听了一场由杭州师范大学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带来的讲座——《今天我们如何教朗读》。</p><p> </p> <p>  首先,王崧舟老师以一只鸟的两只翅膀为例,分析了阅读教学的目前情况:学生的默读能力强过朗读能力,即“阴盛阳衰”。然后王崧舟老师从朗读的目的、原理和策略三个方面为我们阐述“如何教朗读”。</p> <p>  王崧舟老师先对《新课标》关于“朗读”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以收视率极高的“朗读者”栏目中麦家《致信儿子》为例,让我们懂得:朗读是为人而读,为言语人格而读。它应该是一种塑造、重构、确证每个孩子言语人格的生命现象,而不是单纯传播朗读技巧的物理现象。基于这个朗读目标,王崧舟老师提出朗读教学要激活学生的朗读意愿,强化他们的朗读体验,习得朗读技巧并确证朗读主体。由此,王崧舟老师对课标要求进一步细化,并提炼出了一套朗读教学公式。</p> <p>二、原理:朗读有规律吗?</p> <p>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做文章如此,朗读亦如此。没有意愿的朗读只是无病呻吟、鹦鹉学舌;没有体验的朗读只是拿腔拿调;没有灵魂的朗读只是空壳。那么朗读教学在情感因素之外有规律可寻吗?有的。王崧舟老师以浙江大学吴洁敏教授的《新编普通话教程》入手,明确朗读的灵魂、动力、核心是情感,然后分析了情感朗读的生成模型,包括感悟、想象、求气、创调和反听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形成一个封闭循环模式。</p> <p>三、策略:怎样才能教好朗读</p> <p>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那这“上口不忘”之前的数遍累积,就需要老师去搭建支架了。当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虽然教无定法,但在特性之下也存有一些共性。王崧舟老师在讲座中为我们分享了朗读教学的策略:示范、备课、文体和融合。</p><p> 其中,示范和备课部分让我感触最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老师为在线听课老师们展示了自己的《宋词素描《念奴娇赤壁怀古》》音频和《长相思》教学中关于朗读指导的备课。温雅磁性,松弛有度,感情丰富的声音引人入胜,把诗词及白话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所有老师看到了师范的无穷力量。另一方面其专业的教学素养和潜心备课的态度也感染了在线的所有语文老师。</p> <p>  学有所得,得有所思,思有所获。昨天坊内成员自己学习消化之后,今晚我们在钉钉群内再一次展开了线上交流和研讨。</p> <p>  坊内老师积极交流,既有满满当当的笔记分享,也有每位教师自己的思考分析和经验共享,更有团队名师的指点迷津。</p> <p>  此次研学,我们都一致认为,今后教师要加强自己朗读训练,备课时需要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让朗读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朗读者,成为他们能够重新发现,重新确证并拥有更纯粹、更美好、更善良的言语人格的指引者。</p>

朗读

王崧

老师

备课

教学

确证

我们

讲座

人格

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