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此次游览缅甸的最后一站,是曼德勒。缅甸是个佛教国度,因此在曼德勒短暂的城市历史中,有多种版本的神话传说提到佛陀本人曾到过此,以致曼德勒在蒲甘王朝之后,有多个新王朝把首都定在曼德勒。所以游览曼德勒,其周边的敏贡、实皆、因瓦和阿玛拉普拉等古城,以及那些留存下来的王朝遗迹,也很值得看看。

下图为我在网上下载的携程旅行的一个曼德勒“玩法路线图”(版权归携程),我感觉一目了然。大多数旅游团用两天时间游览,我们有三天半时间,所以玩的相对比较细。上图为因瓦古城内摩诃昂美僧院一景。

图中间是伊洛瓦底江,江东边以曼德勒山和大皇宫的曼德勒市中心为主,江西边最上面是敏贡古城,接下来是实皆古城,然后是因瓦古城,最东南有乌本桥的一块,即是阿玛拉普拉古城遗址。阿玛拉普拉古城(Amarapura)意为“不朽的城市”,是缅甸古代封建王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家首都,但历史才70年。从1857年开始,敏东王就开始拆分大部分宫殿建筑,把首都搬往北面11公里的曼德勒,最后导致阿玛拉普拉古城只留下一座乌本桥。

乌本桥(U Bein Bridge)是曼德勒旅游的名片,修建于1851年贡榜(Konbaung)王朝的敏东王(Mindon)时期,当时是敏东王为了解决当地低洼地形,在雨季涨水时产生对交通不便问题所建,距今已有近170年历史。



每当夕阳西下之时,乌本桥会被落日的余晖染成橘黄色,非常美丽,被认为是世界上观日落最美的地点之一。届时,不少游客会租一叶小舟荡桨水中,一边静静地欣赏日落,一边观察桥上来来往往的人群,这种情趣让人沉迷。所以乌本桥不仅是缅甸最著名的景观之一,也成为世界各地游客观日落的趋之若鹜之地。

马哈伽纳扬僧院(Mahagandayon Monastery),距离乌本桥不远,是全缅甸最大的僧院,也是一所佛学院,如今有1300名僧人住院学习生活,其中年龄最小才7岁,也有85岁的高龄大住持高僧老师。据介绍他们的食宿一部分靠政府,一部分靠信徒的布施,学习期满四年,毕业后方可去其他地方教佛法,或者成为真正的僧侣。

曼德勒的马哈伽纳扬僧院,每天上午10点,有个“千人僧饭(我感觉应该名为“千僧用斋”似乎更好)”的传统仪式世界闻名。每当钟声响后,千余僧人浩浩荡荡开始接受布施。排队吃饭也是一种修行。他们按照规定列队两排,手托钵,腕挎巾,身上的袈裟必须裹得严严实实,目视前方,以示对于布施者的敬重和感恩。场面壮观而庄重,早已成为一项神圣的仪式。



我们真切感受到,布施是缅甸街头巷尾最常见也是最动人的画面,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施予,布施已成为缅甸人的生活习惯。清早街头、集市、小商店、居民家门口,都不时会出现手捧钵盂、三五成一队的僧侣,不管富裕还是贫穷,人们都会力所能及地拿出一些钱粮布施给僧人。信徒认为,布施就是“积功德”,以图未来福报。
















游览曼德勒的第三天,我们参观了悉塔古国际佛学院的生活区。其实我们在勃固和阿玛拉普拉都已见识了佛学院学僧们用斋的场面,但在实皆山这所佛学院所见场面,依然令我感慨。



用完斋的僧侣在清洁钵盂,除了盛水和倒水的声音,整个场面真的非常安静,连我都受到影响,几乎是蹑手蹑脚地在周围拍摄,连大气都不敢出。















游览因瓦古城,事先我就确定了两个重点:宝迦雅僧院和摩诃昂美寺庙。然而没想到的是,当马车拉我们到的第一个景点就让我迈不开步了。雅达纳辛弥寺(Yedanahsimi Paya)佛塔群,是一处小而精致的寺庙佛塔废墟遗址,当我一眼看到佛塔的三扇窗正好被西下的夕阳照得透亮时,我惊呆了。 我脑子里莫名闪现“楼兰古城三间房”。





整个寺庙由267跟柚木柱子支撑一个巨大平台,最大的原木柱高60英尺,周长9英尺,平台上再建庙宇,非常坚固。估计因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使寺庙躲过了地震灾害。















由于篇幅所限,我只选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两幅壁画。我理解前一幅画的内容是当时王公贵族因富足而愉快的生活场景;上图是表现了当地繁忙的交通和繁荣的商贸市场。我是手持相机用高ISO拍摄的,有三只手机打开手电筒为我照明。欣赏了这些壁画,使我实际了解了古代缅甸人的穿着打扮和一些生活情境。

缅甸历史上古骠国罕林、贝德诺、室利差罗三座古城遗址,于2014年6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古城是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历史最早、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也是小乘佛教最早的传入地。还有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新乐府诗《骠国乐》,记述了唐贞元十七年,古缅甸的前身骠国乐舞团到大唐来表演的情景……一次缅甸旅游,让我更新了许多知识,收获真的不小,我喜欢这样的旅游。(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