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3月19日晚上7:00,在李军荣名师工作室的提议下,我进入了直播间,倾听王崧舟的公益直播讲座《今天我们如何教朗读》。今天也是我侄女9岁的生日,8:00, 生日小晚会在院子里开始了,窗外阵阵笑声,我抽空出去鼓个掌、捧个场,随即又匆匆回到手机前。</p> <p>老师的讲座围绕三个方面来展开。</p> <p>第一个问题直指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朗读的核心----为什么而读?</p> <p>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朗读内容有规范,对方法和技巧也提出了细致和有针对性的要求,随着年段的升高,朗读内容范围扩大,对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是一个从低段的“学得”到中段“习得”再到高段“运用”的循序渐进过程。统编教材就是这样来分解和落实课标的目标和内容的。</p> <p>然而在王崧舟老师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他通过《朗读者》节目中《麦加给儿子的一封信》的朗读,告诉我们:朗读不是技巧,不是声音,而是倾诉,是真诚,是两个灵魂之间的对话!朗读的灵魂是情感!!</p> <p>我们语文课堂的朗读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朗读者。我们的读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为人而读,为学生的言语人格而读----塑造、重构、确证每个孩子的言语人格。</p> <p>带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做的是这4点。</p> <p>根据这个朗读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孩子的朗读意愿,朗读体验和朗读技巧,任何一项为0,那么,作为朗读主体的人也为0!</p> <p>在三维一体的朗读公式下,王崧舟老师完善了小学各个学段的朗读教学目标,从学生的朗读意愿、朗读体验、朗读技巧三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细致的表述,对我们语文老师的朗读教学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p> <p>那么我们的朗读教学应当遵循什么规律呢?</p> <p>王老师为我们推荐了浙江大学吴洁敏教授编著的《新编普通话教程》。</p> <p>围绕情感朗读的生成模型,王崧舟老师做了细致的讲解。这个模型的5个方面形成一个封闭的螺旋式上升的回环,促使着情感朗读能力的不断提升。</p> <p>理论我们都清楚了,接下来干货时间到了。</p> <p>最佳示范毫无疑问非语文老师莫属!王崧舟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为我们播放了自己朗诵的《宋词素描》,很好听!!(可惜只有截图,没有音视频分享给大家)</p> <p>当然在我们备课、写教案学案的时候,同样也要备朗读。这是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一课时在备课笔记中对朗读的解读,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p> <p>那么不同的文体在朗读教学上又有什么区别呢?王崧舟老师告诉我们文体感在朗读时非常重要,我们要注意把握。同时他以散文为例,着重讲了朗读的基调应该如何处理。</p> <p>接下来他以何捷老师的课例《匆匆》为例子,阐述了融合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何捷老师关注倾听,教朗读从倾听开始,注重学生的审美表达,在朗读和倾听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孩子们习得朗读技巧,带来生命体验的唤醒和强化。</p> <p>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声音、形象和意蕴,而朗读教学则是通过朗读活动引向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形成。</p> <p>公益讲座听完了,但思绪并没有止步。倾听王老师的朗诵时,我不禁回忆起23年前,为了朗诵好一篇稿子,到分水小学找李军荣校长请教的情形:从站姿到语调,从手势到眼神……犹记得她的毫无保留和悉心指导。</p><p>何捷老师的课百听不厌,他对儿童的那种关照和平等心,是发自他内心对孩子的尊重,对“人”的尊重,所以把儿子送去他的夏令营,儿子也受益匪浅。</p> <p>再反思自己教学中的朗读:那一次上《怀念母亲》一课,拓展感悟、朗读了季羡林的另外几段纪念母亲的文字,又给孩子们朗读了我写的怀念母亲的文字,一个孩子朗读了自己怀念外婆的文字,到最后朗读的孩子失声哽咽,底下的同学眼眶湿润,有一位老师和一个女同学在下课后失声痛哭,所以深深地认同,好的朗读无关乎技巧,而是直抵灵魂深处的感动!</p><p>让我们一起成为朗读者!让我们一起带领孩子们做朗读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