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丝绸之路

黄丽

<p>古代陆地丝绸之路路线</p> <p>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始,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0年)止,是第一个阶段。</p><p> 在这一阶段,最初是陆路的“丝绸之路”,基本上是以中原的长安(西安)或是洛阳为起点,向西经过西域各国,进入中亚地区各国,最为著名的是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和东汉时期的班超出使西域。明代的陈诚,曾于1370年、1375年、1377年、1383年四次出访西域各国;侯显曾五次出使西域。也就是说,陆路的“丝绸之路”从未停止和中断,一直延续到明代。</p> <p>  后来,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最为著名的是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明王朝还曾派遣张骞、谭胜、周航等人率舰队多次下西洋。其实早在唐代德宗(780年-804年)时,有一位叫杨良瑶的人,曾经奉命作为外交使节航海下西洋,抵达远在中东地区的黑衣大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比郑和早了620年。</p> <p>  第二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志其覆亡止,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立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p> <p>  “丝绸之路”,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这条路,欧洲和亚洲由隔膜到融通。中国感知到了世界,世界也感知到了中国。张骞所在的汉朝,才成为世界认可的中国符号,汉人、汉语、汉文化才有了世界性的知名度。 </p><p> 丝绸之路是沿途各国人民由于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需要,自古以来分时、分段开辟的。从中国来看,公元前300-500年就有人在这条路上活动。最早的记载可能是西周周穆王的西行,他一直跑到了中亚一个叫禺知的地方(大約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带)。那以后,四川等地有人到达中东,陕西等地有人到了中亚,进行布匹、马匹等各种交易。秦末徐福东渡高丽、扶桑,首开东北亚海上丝路。西汉武帝时,国家正式派遣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出发的地点就在当时的首都汉长安未央宫。东汉的班超更远行至安息(伊朗),他的部将甚至到了东罗马帝国版图中的土耳其。当时东罗马帝国首席执行官安东尼曾派人沿班超西行的路线回溯东行,最后到达了中国东汉的首都洛阳。 </p><p> 其后,晋代的法显和尚由阿富汗入印度(天竺)取经,又经狮子国(斯里兰卡)、印尼爪哇,从海路回到中国大陆,第一次走完了陆上、海上丝路。到了唐代,丝路各国的人大量来长安,大唐西市成为欧亚商贸标志性集散地。唐代的玄奘去印度那烂陀寺取经,研习因明学、唯识宗,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生根开花。他回国后一直在陕西的大雁塔与玉华宫译经布道。再后来,便有了郑和下西洋,明代的国家船队远征太平洋、印度洋,也有了马可·波罗和欧洲其他航海家的中国之行(也有人认为马可·波罗自己并没有来东方,只是根据各种资料、听闻记录整理,介绍了中国)。 </p><p>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将这条路正式命名为“丝绸之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一切表明了丝路的国际性。它自古以来就是一条人类共连、共享的国际通道。 </p><p><br></p> <p>  古代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伴随着华夏一族的强弱兴衰,在浩瀚历史长河中,引领华夏一族复兴富强,开拓新丝绸之路,谱写新的篇章。</p><p> “一带一路”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洽、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p><p><br></p> <p>那么我们来看看“一带一路”海外工程项目有哪些</p> <p>2017年7月6日俯拍的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建设现场</p> <p>2018年2月22日拍摄的距离约旦首都安曼120公里的阿塔拉特油页岩电站项目现场</p> <p>2017年12月1日航拍的喀麦隆曼维莱水电站</p> <p>2017年10月12日,一组又驳船、运泥船和抓斗式疏浚船组成的清淤单元在乌克兰敖德萨州南方港施工。</p> <p>2018年4月6日在越南南部平顺省拍摄的永新燃煤电厂一期BOT项目的鸟瞰图</p> <p>2017年4月18日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拍摄的机场新航站楼内景</p> <p>  “一带一路”将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指出大方向。</p>

丝绸之路

年月日

西域

丝路

西洋

郑和

中国

明代

班超

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