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8日拍摄于江苏苏州常熟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一组野生鸟类:北红尾鸲.乌鸫.金丝鸟.珠颈斑鸠.黄雀的照片。 <p>打鸟现场。魏亚平手机摄</p> <p>本文作者魏亚平和索尼600定大炮。徐丹大师摄</p> 北红尾鸲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北红尾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 北红尾鸲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和部分冬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频繁地在地上和灌丛间跳来跳去啄食虫子,偶尔也在空中飞翔捕食。有时还长时间地站在小树枝头或电线上观望,发现地面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才立刻疾速飞去捕之,然后又返回原处。繁殖期间活动范围不大,通常在距巢80-100米范围内活动,不喜欢高空飞翔。每次飞翔距离都不远,一般是在林间短距离地逐段飞翔前进。性胆怯见人即藏匿于丛林内。活动时常伴随着‘滴-滴-滴’的叫声,声音单调.尖细而清脆。根据声音很容易找到它。停歇时常不断地上下摆动尾和点头。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1975年赵正阶在长白山通过对成鸟胃的大量解剖和通过对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北红尾鸲在长白山几乎全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蓝腚果等灌木浆果。其中雏鸟和幼鸟主要以蛾类.蝗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成鸟则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所吃食物种类,较常见的有螟蛾科.金花虫科.蝽科.蝗科.蝇类.蟋蟀科.虻.瓢虫.天牛科.飞蝗科.夜蛾科.石蚕科.叩头虫科.襀翅虫科.叶蜂科.蚁科.隐翅虫科以及步行虫.叶甲.金针虫.尺蠖等。图为北红尾鸲在捕食我们投喂的面包虫。 北红尾鸲分布范围: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俄罗斯联邦.泰国和越南。 中国的北红尾鸲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南部.宁夏.青海东部和南部.甘肃西北部和西部及东部.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和西部以及西藏南部,越冬于长江以南,包括四川南部,云南南部.西藏南部.香港.台湾和海南岛等地。 北红尾鸲有强烈的领域行为,在繁殖期间若有别的红尾鸲和其他有威胁的鸟类进入巢区,则雌雄红尾鸲立刻飞至跟前鸣叫不已并不时发出‘咕、咕、咕’的声音,直到外来红尾鸲和其他鸟类离开为止。巢区的大小一般距巢80-150m距离,在80m内从未发现过同时有两窝繁殖。 北红尾鸲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通常1天产1枚卵,每窝产卵6-8枚,以6-7枚居多。卵鸭蛋青色.鸭蛋绿色和白色等不同色型,均被有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为钝卵圆形或尖卵圆形,大小为18-20mm×14-16mm重1.8-2.1g。最后一枚卵产出后的当天即开始孵卵,孵卵全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当发现有人在窥视它时,则立刻变换警戒地点或隐没于附近丛林中,当人走至巢前,则又突然飞出,紧紧跟随人的身后和头顶鸣叫并不时发出‘咕、咕、咕’或‘滴、滴、滴’的声音,有时甚至有俯冲搏斗之势,直至人离开。雌鸟在孵化期间亦甚恋巢,特别是孵化后期,有时人到巢前亦不飞。 北红尾鸲孵化期13天,1年繁殖2-3窝。雏鸟晚成性。刚孵出的雏鸟体重仅1.2-1.3g,体长32-37mm,全身除头顶.枕.两肩和背有少许纤羽外,全身赤裸无羽。雌雄亲鸟共同育雏,对一窝4日龄4雏的全日观察,每天从3:30天一亮就开始觅食喂雏,直到19:30左右黑天为止,每天喂食时间长达17小时,喂雏次数达218次,其中雄鸟喂食115次,雌鸟103次。雄高于雌,但据后期的观察则是雌高于雄。每天喂雏最频繁的时间是早晨4:00-7:00,尤以5:00-6:00喂食频率最高,下午则是13:00-16:00时,尤以13:00-14:00时喂食频率最高。每次喂虫1-2条,有时多达4-5条。经过14±1天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红尾鸲是鸫科的一个属,约有11个物种,小型鸣禽,嘴短键,嘴缘平滑,上嘴近端处微具缺刻,鼻孔不明显,不为悬羽所掩盖,有嘴须,翅长而尖,初级飞羽10枚,第一枚甚短。尾羽通常12枚。跗蹠较长而强键,前缘被靴状鳞。幼鸟体羽具斑点,成鸟仅每年秋季换羽一次。共同的特点是有一个从橙红色至红色的尾巴。雄鸟大多有鲜艳的红.蓝.白.黑.各种颜色丰富的羽毛,雌性体羽浅褐色,带有红色尾巴。代表物种欧亚红尾鸲和北红尾鸲。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善于鸣叫。 北红尾鸲很漂亮的一种鸟。 北红尾鸲很漂亮的一种鸟。 黑短脚鹎(别称:山白头)是鸟纲.鹎科的中型鸟类,体长22-26厘米。嘴鲜红色,脚橙红色,尾呈浅叉状。羽色有两种色型,一种通体黑色,另一种头.颈白色,其余通体黑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主要生活于海拔500-1000米山林高大乔木上以及随季节变化发生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现象。活跃在树冠上,到下木间活动是很罕见的现象。叫声多变不一,经常仿猫叫声。杂食性主要以果实(如无花果等)和昆虫等为食。分布于非洲.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以南各省等地。迁徙:主要为留鸟,部分在长江以北地区繁殖的种群为夏候鸟,冬季迁到南方越冬。习性: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大群,特别是冬季,集群有时达100只以上,偶尔也见和黄臀鹎混群。性活泼,常在树冠上来回不停地飞翔,有时也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站于枝头。偶尔也见栖立于电线上,很少到地上活动。善鸣叫,有时站在树顶梢鸣叫,有时成群边飞边鸣,鸣声粗厉,单调而多变,显得较为嘈杂。食性: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属杂食性。动物性食物主要有蜂.天牛.象甲.甲虫.蝗虫.蚂蚁.蝽象等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为浆果.榕树果.乌桕种子等。 珠颈斑鸠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 珠颈斑鸠是中国东部和南部最为常见的野生鸽形目鸟类,俗称“野鸽子”体长30厘米左右,和鸽子大小相似。通体褐色,颈部至腹部略沾粉色。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颈部两侧为黑色,密布白色点斑,像许许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颈部,为本种最为显著的特征,因而得名“珠颈”斑鸠。不过这个珍珠斑点只有成年的珠颈斑鸠才有,幼鸟是没有的(此外印度还有一个亚种也是没有“珍珠”的)且幼鸟的颜色也没有成鸟那样鲜艳。 珠颈斑鸠是肌胃,研磨能力较强。主食是颗粒状植物种子,例如稻谷.玉米.小麦.豌豆.黄豆.菜豆.油菜.芝麻.高粱.绿豆等,或者是初生螺蛳。有时也吃蝇蛆.蜗牛.昆虫等软体动物。冬天常傍在乌鸫近旁,捡食乌鸫吃下樟树籽之后吐出的樟树籽核。 金翅雀(学名Carduelis sinica)又名金翅.绿雀。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分布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和朝鲜等地。 金翅雀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尤其喜欢林缘疏林和生长有零星大树的山脚平原,也出现于城镇公园.果园.苗圃.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树丛中或树上。喜欢在乔木上栖息和活动,在西部和南部地区,有时也见上到海拔2000-3000米的中山地区林缘疏林和灌木丛中,不进入密林深处。 迁徙:金翅雀为留鸟,冬季游荡。<br>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休息时多停栖在树上,也停落在电线上长时间不动。多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也到低矮的灌丛和地面活动和觅食。飞翔迅速,两翅扇动甚快,常发出呼呼声响。鸣声单调清晰而尖锐,并带有颤音,其声似‘dzi-i-di-i’。<br>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所吃食物几全是草子.豆科植物幼芽.稗子.糜子.谷子.麻子等植物和农作物种子。 中国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河北.河南.山西一直往南到广东.香港.福建和台湾,西至甘肃.宁夏.青海.四川。<br> 金翅雀繁殖期3-8月,1年繁殖2-3窝。其中在北部多为1-2窝,南部多为2-3窝。在北方最早3月中下旬即开始配对,在树冠层间飞来飞去,或雄鸟围绕雌鸟炫耀,载飞载鸣,彼此相互追逐。营巢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针叶树幼树枝权上和杨树.果树.榕树等阔叶树和竹丛中。巢距地高1.2-5米。巢呈杯状或碗状,主要由细枝.草茎.草叶.植物纤维.须根等材料构成,有时也掺杂有棉.麻.羽毛等材料,巢的结构较为精致,内垫有毛发.兽毛和小片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7-11厘米,内径5-7厘米,高5-8厘米,深3.5-5厘米。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协助雌鸟搬运巢材。每个巢需7-8天完成。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5枚。卵呈椭圆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为灰绿色或淡绿色,被有锈褐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形成环状;也有的呈绿色.绿白色.鸭蛋青色或淡红色,被有褐色.黑褐色或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0-19毫米×12.4-14.5毫米,重1.6-1克。通常每天产卵1枚,多在7:00以前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1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的雏鸟体重1.2-1.3克,全身除头顶.枕.肩.翅和背中央具有稀疏的灰色绒羽外,大部赤裸无羽,皮肤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觅食喂雏,留巢期15±1天。 <p>黄雀</p> <p>黄雀</p> 乌鸫是鸟纲.鸫科的鸟类。体重55-126克,体长210-296毫米;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色。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乌鸫是瑞典国鸟。 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驰,亦常至垃圾堆及厕所等处找食。栖落树枝前常发出急促的“吱、吱”短叫声,歌声嚎亮动听,并善仿其他鸟鸣。胆小,眼尖,对外界反应灵敏,夜间受到惊吓时会飞离原栖地。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有鳞翅目幼虫.尺蠖蛾科幼虫、蝽科幼虫.蝗虫.金龟子.甲虫.步行虫等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昆虫和幼虫。 也吃樟籽(食后将籽核吐出)榕果等果实,以及杂草种子等植物。<br>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尤其喜欢栖息在林区外围.林缘疏林.农田旁树林.果园和村镇边缘,平原草地或园圃间。 【乌鸫捕鱼】我查了有关资料,没有查到乌鸫捕鱼和食鱼的记载。我也请教了有关专家,认为乌鸫捕鱼实属比较罕见现象。 <p>飞行中的乌鸫。</p> <p>飞行中的乌鸫入水捕鱼。</p> <p>飞行中的乌鸫入水捕鱼。</p> <p>飞行中的乌鸫入水捕鱼。</p> <p>飞行中的乌鸫入水捕鱼。</p> <p>飞行中的乌鸫出水了。</p> <p>飞行中的乌鸫出水了。</p> 【乌鸫捕鱼】我查了有关资料,没有查到乌鸫捕鱼和食鱼的记载。我也请教了有关专家,认为乌鸫捕鱼实属比较罕见现象。 <p>【乌鸫捕鱼】乌鸫模仿翠鸟反复摔打小鱼的头部以便于吞食。</p> <p>乌鸫</p> <p>乌鸫</p> 乌鸫。 金翅雀 金翅雀 <p>珠颈斑鸠</p> 大山雀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在捕食面包虫。 北红尾鸲在捕食面包虫。 北红尾鸲在捕食面包虫。 北红尾鸲在捕食面包虫。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黄雀 黄雀 黄雀 黄雀 黄雀 黄雀 黄雀 黄雀 <p>摄影:魏亚平(微信weiyapingweixin)</p><p>器材:索尼F4/600mmGM定焦镜头+A9相机</p><p>地点:苏州常熟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半山轩附近</p><p>时间:2020年3月18日星期三</p> <p>常熟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拍摄现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