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的春天比往年来的更迟一些。今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容易,大家都在关心同一件事情——共同抗疫。而我妈在这个疫情期间一不小心病倒了,这让本来心惊胆战的日子,更加如履薄冰。</p><p> 2020年3月7日,我拿着医院给我的出院小结,茫然失措。如果按照医生的说法,我亲爱的老妈有可能以后的日子都可能带着尿管生活。对于见惯生死医生来说这不是一件大事。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妈已经备受阿兹海默的折磨多年,如今又要雪上加霜带尿管生活,我肯定不能接受。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让我妈恢复到以前的生活,至少可以自己排尿,大小便自理。但是,举目四望,离我家近一点的大医院都不接受这样的病人。(因为疫情期间,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紧张,住院部只接受急性手术病人或者急性危重病人)而我妈通过10天的住院治疗已经转危为安。只不过医生认为老人可以带尿管回家进行后续康复治疗。</p><p> 经过多方打听,我们找到两家康复医院,因为距离关系,我们选择了深圳五洲中医院,住进了康复医学科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说心理话,一开始我对这家医院能否将尿潴留的问题彻底治好,我一点底都没有。但是疫情期间,他们能够收我妈住院,我感激万分,后续的治疗,也只能走走看看,希望中西医结合康复,可以帮助我妈渡过难关。</p> <p> 事情要追溯到今年2月13日,我妈不知道吃了什么东西,开始拉肚子,当时国内疫情正是至暗时刻,大家都尽量不出门,能不去医院尽量不去。所以我去药店买了一些治疗拉肚子的常用药(蒙脱石+金双歧杆菌)吃了第三天,病情没有好转,更加疼痛。没有办法,我们和老公带着母亲,一家三口全副武装去医院看了急诊。急诊医生开了一些口服药让我们回家治疗。从2月16到2月26日期间,母亲服药后时好时坏。(从医院的检验报告来看,2月16日我妈就有电解质紊乱的迹象,如果不是疫情期间,当天晚上如果给老人家在急诊打点滴,连续三天,之后一切事情都不会发生。)我们作为家属也希望尽快离开急诊科,逗留时间越短越好。</p> <p> 2月26日晚,我就发现我妈频繁进出厕所,我不断地问,可怜老母亲因患阿兹海默多年,很多事情不能正确表达,至今我还深深自责,如果当时我多一点耐心,仔细询问,早一点送去医院急救,也不至于后面这么严重,母亲也可以少遭罪。</p><p> 27日早,我发现母亲明显痛苦不堪,情急之下,呼叫120送往医院急救。</p> <p> 可怜的老母亲因急性肠胃炎,导致电解质紊乱,低钾严重,造成尿潴留。从急诊科转入消化内科进行治疗。经过10天的治疗,急性肠胃炎治好了,但是由此造成的后遗症——尿潴留没有得到解决。从出院小结上看,排尿困难。</p><p> 可是疫情期间,大医院对于这种可以回家康复治疗的病人一律不予接收,也不予以转科治疗。只能自己想办法。我和老公商量,鉴于我妈这种情况,如果接回家自己护理,非常困难。因为她会因为插着尿管觉得不舒服,会不顾任何后果去拔尿管,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还要预防尿道感染,每天要进行消毒护理等工作,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的护理人员,我们真的举步维艰。幸好,我们通过多方打听咨询,深圳五洲中医院愿意接收我们,并安排我们进入康复医学科进行后期的康复治疗。</p> <p> 入院第二天恰好是3月8日,康复科主任和主治医生开始查房,并制定详细的康复治疗方案。</p> <p> 3月15日下午3:40,老妈自己拔尿管。</p><p> 我4:30赶到医院,6点问她有没有尿,她说没有,给她喝水,喝中药,喝蜂蜜水,她发脾气。不喝,</p><p> 8:00又试一次,还请了医生,问医生判断一下我妈的膀胱有多少尿,希望医生晚一点插尿管。医生说如果膀胱有400以上的尿还拉不出来,就要插尿管啦。</p><p> 9:00我觉得今晚我妈能否顺利自己排尿很难说,离开医院时拜托值班医生和护士,希望他们再给我妈2个小时时间,实在不行,只能再次插尿管。</p><p> 9:15,老妈自己说要上厕所,奇迹发生了,我妈可以自己排尿,而且非常顺利,当时看护我妈的护工抱着我妈开心得笑了,激动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之前在南山医院曾经两次拔管,试着让我妈自己排尿,可是每次等了8个小时都没有成功。</p><p> 我开车回家的路上,得知此消息,喜极而泣。</p><p> 回到小区,熄火停车,我独自呆在车里,回想这过去一个月艰难的日子,我哭过,后悔过,也深深自责过。妈妈最危险的时刻,我怕失去她,妈妈每次插管痛苦的样子我泪流满面,非常无助的时候我心中默默的向各路神灵祷告。我没想到我妈可以成功。感谢妈妈,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不再辛苦和自责。</p><p> 我曾经很难过,也很自责,怕因为我疏于照顾,从此失去我的母亲,怕没有机会再照顾她。有时候她虽然不知道我是谁,但是有妈在,哪怕她是个傻子,我还觉得自己很年轻,我还是个孩子。</p><p> </p> <p> 再次感谢五洲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是你们让我可以再次牵着我妈的手,陪着她慢慢变老,让我再一次有机会听她说一些不着边际的故事。谢谢你们。也谢谢在此期间尽心尽责的护工,感谢我的邻居姐妹们给我的支持和照顾。</p> <p> 母亲目前渐渐康复,对于五洲医院的看法,从起初的不确定,到心怀感激,这些变化让我想到一位医者格言:“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对于我妈这样的患者,有温度的安慰与关怀比冷冰冰的医疗技术更让人心安。</p><p> 医学不单是科学,也是艺术。高水平医院不单需要“卓越、创新”的医疗技术,更需要“信任、关爱”的人文关怀,正是这样的人文关怀,让家属心安,让患者康复,我想这也是五洲中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吧。</p> <p> 从我妈这次住院的经历来看,其实我也想到了很多很多,现在做一下总结:</p><p>无论是新冠还是普通患者,大多数病都是由轻到重,那如果轻症时,没有进行干预,或者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发展到重症,这时分级医疗体系就非常的重要。因为疫情期间,我们的社区医院已经停诊,所以我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药店拿药,导致了病情的延误。</p><p> 大的医疗机构负责重症治疗和紧急抢救,因为他们高效、科学、精准能够应对复杂的病情。</p><p> 起初,我们对大医院赶我们出院,要我们回家进行康复,这种做法非常不满,但是现在细细回想起来,不能说他们做法不对,只是说他们不够完善,不够人性化。大医院的医生在疫情期间压力也很大,他们要尽快的治愈病人,减少院内感染,尽快的收治后面的更多的危重病人,我们作为患者,当时是想不到的。</p><p> 如果他们能够在我们出院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比如说提供一些康复医院的电话,或者帮我们联系好康复医院,这样会显得更温情一些。</p><p> 由此我也想到了日本在这次新冠期间的做法,他们发挥了分级医疗体系作用,轻症找家庭医生,重症去医院治疗,甚至他们提供了流动的检测,尽量避免轻症病人去医院确诊,避免交叉感染。所以我们看到了日本的感染人数在起初的时候比韩国要厉害,但是他们通过科学有效分级管理,感染人数得到有效控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