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朱应庆</h3> <h3>吴伯箫先生。吴伯箫,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h3> <h3>1906年3月出生于莱芜区吴花园村。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h3> <h3>被开除党籍,后又恢复。文革后,任全国中学語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h3> <h3>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委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訪英国,</h3> <h3>不久,当选为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在北京病逝,享年76岁。</h3> <h3>吴伯箫出生于一个富农家庭,从小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14岁便考入曲阜师范。</h3> <h3>“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活动。1924年夏,师范毕业后,被</h3> <h3>孔府聘为教师,教授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的英语。1925年夏,考入燕京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h3> <h3>此时,,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白天与黑夜》。吴伯箫有两次婚史,第一次结婚是在父母包办结婚,结婚后三天就逃婚了。</h3> <h3>此后,吴伯箫又前往青岛,济南等地,结识了闻一多,洪深,老舍,王统照等人。常在一起聚会交流,求教切蹉。思想进一步得以升华。</h3> <h3>1935年与老舍,王统照,洪深,臧克家等人创办了《避暑录话》。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满怀抱国之志,毅然投奔革命圣地延安。</h3> <h3>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又派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水州行》等大量作品。</h3> <h3>1941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h3> <h3>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战斗和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等大量反映当时抗战军民英勇斗争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由作家出版社收录在《烟尘集》中。于1955年出版。建国后,吴伯箫先后担任东北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h3> <h3>兼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务。1954年春,调入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参加编中学《文学》课本。兼办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任所长。</h3> <h3>并参与,《文艺学习》《語文学习》的编委工作。1981年11月,年逾古稀的吴伯箫从英国訪问归来,不久身体欠佳,经医生诊断为食道癌晚期。在病重期间,仍然念念不忘工作,编辑《郭沫若文集》为文学事业尽了自己的最后努力。</h3> <h3>吴伯箫人如其人,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经常和普通百姓一样,上下班挤公交车。</h3> <h3>并在临終时还嘱咐子女,“我死后,不要给党和人民添麻烦。不通知亲友,不举行任何仪式,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家乡的泰山脚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