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妈

万元

<p>姑妈生于1930年。在家排行老大。</p><p>她6岁那年,双眼生疾,14岁时双目完全失明。</p><p>从此,一生与光明无缘。</p><p><br></p><p>听爷爷说,解放前他的祖上从苏州阊门沿运河向北迁徙过来的。浩浩荡荡几十口人的家族,多半留在北凌河之南的旧场(西场)洋上叫立头的地方定居。而我爷爷随同他那无子嗣的三哥,二十来岁时,来到位于北凌河之北的洋下,这片海水冲积而成的,名叫北凌的盐碱地上生存。</p><p>爷爷那辈人到来之前,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红柴与杂草,到处是蛇虫和钉螺。由于全部是盐碱地,加上地势低洼,他们只能选择沿水塘岸边开荒种地,靠卖柴草为生。</p><p>爷爷、奶奶在他们那辈人中,是十分淳朴、善良、开明的。尽管垦荒艰难、生活清贫,但是他们的子女除了姑妈因为眼睛失明的原因,其他人都读了私塾学堂,分别上完初小、高小。</p><p>姑妈在家帮助父母养猪、喂鸡、喂羊、做家务,带领四个弟弟一起长大。</p><p> </p><p>冬去春来,岁月如梭。</p><p>姑妈长成了大姑娘了。一米六五的个头,白净、姣好的脸庞,齐腰长乌黑的辫子,不说明谁也不知晓那双大大的眼睛是失明无光的。一身干净得体的衣裳,映衬着婷婷玉立的身材。</p><p>四个她带大的弟弟,众星捧月般呵护着姐姐。好吃的都夹到她的碗里,好穿的都留给她,外人更是别想欺负她。</p><p>故乡的土地是黄海冲积而成,故乡的乡亲乃远方迁徙而聚。</p><p>爷爷奶奶有心为姑妈寻上一个好人家嫁过去,怎奈地广人稀,有心插花花不开。</p><p>姑妈二十多岁那年春上,有媒人上门提亲。</p><p>对方是距离爷爷家有十多里路远的年近四十岁的男子,高高的个子,健壮的身材。在上海十六浦码头当过装卸工、拉过黄包车。响应上海市政府号召,回原籍居住生活。</p><p>虽然说男方家只有一间半草房,略显贫穷些,但考虑到无婆婆的管束,姑妈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p><p><br></p><p>婚后的日子是平淡的。</p><p>转眼结婚数年,未有怀孕迹象。</p><p>我父亲在兄弟之中排行老二,母亲婚后三年也没有怀孕。说好收养河东邻居邱家女儿,接回家中不久,母亲怀上了我。奶奶喜不自禁之余,将收养的姐姐转让给姑妈。</p><p>从此,姑妈有了第一个“小拐杖”。</p><p>姑父力气大,勤快能干。生产队里的苦活、重活抢着干。邻里乡亲家有需要帮忙的,他总是不请自到,大家都十分喜爱他。</p><p>姑妈所在的北凌公社爱武6队是全县最好的生产队之一,每个工(10个工分)能分配到一块多元钱。平时的瓜果蔬菜副食品分配也多。年终决算分配,姑父一个人能挣回几百块钱。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算是不错的条件了。</p><p><br></p><p>姑妈自强、聪明、悟性好、记忆力强,凡事只要交待过一遍,她准不会忘记。真是应了那句“上天是公允的,为你关了一扇窗,自然为你打开一扇门”。</p><p>姑妈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的。</p><p>门前的小河清清,鱼欢虾跳。</p><p>家门槛到河边的步数,姑妈熟记于心。</p><p>每天清晨,层层白雾在朝阳之下冉冉升起,姑妈在给姑父和女儿烧煮好早饭之后,下到河滨挑码儿(一头搭在岸边一头搁在水中木柱之上的木板)上洗衣洗菜淘米。</p><p>然后,打扫庭院、喂猪喂鸡喂羊。</p><p>待家人吃完早饭,叮嘱姑父出工,为上学的女儿背上书包后,姑妈涮锅洗碗。上午,阳光渐烈,在阵阵蝉鸣声中,姑妈来到门前的菜园,薅菜秧杂枝、拔杂草……姑妈家的菜园冬有小葱青蒜,春有菜花青苗、夏有瓜香菜绿、秋有香果时蔬,还常常为左邻右舍送去几篮子的。</p><p>姑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人缘非常好。</p><p>十几岁时,有好心人教她算命,她学习没几天,就跑回来不学了。她说:人生须努力才有饭吃,算命那是骗人的,不能干。</p><p>周边人家的小孩子没人带、没地方去,她都帮着照看托管着。饿了,喂他们饭菜,冷了,给他们添衣服。人多的时候,家中俨然成了小幼托园。</p><p>姑妈的口才很好,知事明理、善辨是非,张家李家小俩口闹矛盾,常常找到姑妈做调解。</p><p>西邻的殷师母,年轻时就体弱多病,怕风吹怕天寒。一有空闲时间,姑妈就去陪伴她说说话做做伴儿,几十年光阴,她们相处如姐妹。</p><p>姑妈除了能淘米烧饭外,还能烧火炒菜,口味也很好。</p><p>娘家14个侄子侄女,只要得知谁来到她家附近,必定叫儿子去把他(她)拉来,炒两鸡蛋好生招待一番。</p><p>姑妈对纸币的敏感度特别好。一分、贰分、伍分,一角到拾元的纸币,她双手一摸就清清楚楚的。后来有了50元、100元的钞票,不仅数额,甚至假钞她也能摸得出来。姑父在外面干活挣来的钱都交给姑妈,姑妈把它们收藏保管好,心中清楚得一分不差。</p><p>婚后没几年,结婚时的一间半草房,推倒重新盖上了三间元宝屋(江苏东部农村一种类似于倒置元宝型的房屋,冬暖夏凉)。</p><p>再几年,又将泥土墙推倒换了红砖墙、屋面也换上了下半部红瓦上半部茅草的齐山墙大屋。</p> <p>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p><p>37岁那年,姑妈怀孕生下儿子。</p><p>欢喜之后,家里增添了一张嘴,生活的负担明显加重了。</p><p>姑妈给邻居们纳鞋底、缝缝洗洗的渐渐多了,淳厚的乡邻们将家里的食物分享给姑妈。生产队里将挖萝卜、分拣分晒棉花、剥玉米等活儿,照顾给姑妈干。</p><p>姑妈不负大家的爱心,起早贪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上工比别人早,下工比别人晚,社员评定工分时从不欺负她,同工同酬。</p><p> </p><p>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p><p>姑父的父母去世得早,年轻时代辗转上海滩,抽烟喝酒打些小牌。婚后,旧习略收。天长日久,伴随岁月的浸润,烟抽多了,酒也常常醉醺醺。</p><p>姑姑说她多了,起初不甚接受,渐渐地摔碗摔盆发泄不满。</p><p>姑妈的四个弟弟,非常疼爱姑妈。</p><p>春花烂漫,夏日炎炎,秋水天长,冬雪皑皑……兄弟们时常提着吃的用的接济姑妈。</p><p>姑妈每次回娘家,也总是挎上一大篮果蔬这家分些那家送些。</p><p><br></p><p>一年夏天,在大队当干部的二兄弟来到姑妈家,看到姑父正举起巴掌,意欲打向姑妈,二兄弟一个箭步冲上去,扑倒姑父,两人扭打在一起。</p><p>可姑妈竟然不领这份情,责怪弟弟的鲁莽,多少天都不理睬他。</p><p>姑妈说:姑夫是自家的男人,在外干活累,有气找我出,我得应着。姑妈非得叫二兄弟,在他卖自家养大的猪领回肉票的时候,请姑夫喝顿酒才予以原谅。</p><p>1978年,姑妈的二兄弟,带上姑父去上海故地重游时,姑父对姑妈的二兄弟说出了心里话:自己闯荡上海滩三十年,恶习积重,脾气也差,幸运地遇见了姑妈,才活出个人样。</p><p> </p><p>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p><p>姑父在姑妈58岁时病逝。</p><p>姑妈领着子女,日子过的紧巴巴的。</p><p>好在,养女结婚成家。夫妻俩勤劳苦干,不时补贴家中生活。</p><p>儿子也长大了,学得一手不错的瓦工手艺,跟着工程队外出打工,将家中的旧房换成别墅。</p><p>邻村的呈美姑娘嫁入,婆善媳孝,姑妈家的生活渐入小康。</p> <p> (儿媳呈美病榻前服侍姑妈)</p> <p>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p><p>时光飞逝。姑妈过完八十大寿。</p><p>转眼,孙女蔷薇大学毕业,分配在离家不远的学校教书。</p><p><br></p><p>时光流逝,岁月静好。</p><p>孙女结婚生女,姑妈四代同堂。牙齿不全的嘴,整天笑得合不扰嘴。</p><p><br></p><p>姑妈近年来老年性病渐重,基础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p><p>呈美忙完地里的农活后,一门心事服侍着年迈的姑妈。</p><p>去年春节后不久,姑妈坐在椅子上打瞌睡不慎跌倒,致股骨颈骨折。因年事已高,医生不建议手术治疗。</p><p>从此,姑妈再也没离开过床铺。</p><p>渐渐地,姑妈消化功能退缩,多种疾病严重,只能靠流食营养身体。</p><p>呈美将姑妈的病榻安置在她床边,常年累月、不分日夜、床榻旁第、服伺照应。每次一碗米饮,要喂一、两个小时,一日三餐,尽心孝敬,翻身擦洗,每天数次变着花儿来添加品种增加营养。周边十里八乡,人人交口称赞。</p><p>冬去春来,姑妈其它人不认得了,但儿媳妇一开口,她就能叫出她的名字。</p><p>姑妈今年91岁了。</p><p><br></p><p>姑妈叫夏科平。</p><p>平凡的岁月,不平凡的人生。</p> <p>(姑妈儿媳储呈美被推荐为2O2O年四季度”海安好人”候选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