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亲身经历过疫情的日子

Gang_lv

<p>文字编辑: Gang Lv</p><p>图片拍摄: 摘录百度网</p> <p>也许读者咋一看文章标题,一准以为写的就是这次新冠肺炎的情况,可内容却不是完全这样。但我相信,当你从头至尾读完此文一定不会让您感到太过失望的。</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些天,这些日子每天看央视关于疫情状态报道,除夕晚上那天,我们一家正其乐融融团聚吃年夜饭,可电视里正播出央视报道上海、广东以及解放军医疗队,面对疫情响应国家号召,逆行出征武汉的宏大场面,此后每天一到下午3点钟国家联防联控疫情发表会,已经成为必看的节目了。关注着疫情从发展到好转。随之一颗揪着的心慢慢的松弛下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这几天,全国各省支援武汉医疗队,都相继陆续胜利凯旋,回到他们自己的故乡!一架架飞机,一辆辆大巴满载着战胜疫情,经过40多天与疫情的鏖战的勇士们,在归程的路上,一颗颗激动的心,早已飞到了亲人身旁,但是还要经隔离14天,才能与家人团聚,那样激动的心情,别说他们,即便是坐在家里电视机荧屏前的我,也被那种欢愉感人的场面,感动的身子不由自主开始生出鸡皮疙瘩来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边看着电视上看着方舱医院、ICU救护病房的景象,以及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护士们奋不顾身守护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为病人治疗,会不知不觉中回想起88年,那次在江、浙、沪流行肆虐的甲型肝炎疫情大流行的场景,往事就像是不太连贯的电影画面逐段的呈现在眼前。虽然时隔已经32年了,可当年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江浙沪甲肝大爆发,虽然没有像这次新冠肺炎爆发地域范围如此之广,影响对全国,甚至是全球那么大。然而,三地联合应对了这史上特大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甲肝流行最终导致死亡31人,患病人员29万,直接经济损失达近5亿元。这个数值对于当年国民经济总值,只有一万多亿的国家来讲,也已经是一笔相当大的投入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年我32岁,也在那次疫情中躺枪了,就是食用感染了甲肝病毒的毛蚶,引发了黄疸肝炎,在苏州第二人民医院住了整40天,才出的院。那种感触真的只有一个人亲身体验经历过的,才会有切实的感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毛蚶,也有的地方称谓血蚶。是海里生长的一种贝类水产品,极其美味,也是我的最爱。自小记事起,我们家每逢年过节,毛蚶是必不可少的菜品。它味美鲜嫩,烹制方法容易,只要加水烧开,打开锅盖,就可以看到,原本吸紧的外壳已经都出现一条稀缝,用手就轻易可以把它剥开,取下一半的外壳,将切细的生姜、大蒜末拌上鲜酱油调料淋到带肉的另一半上即可食用。然而,我吃的那段时间进货来江、浙、沪三地的毛蚶正是来自江苏启东,都是已经被感染到病毒了。可那时谁都不知道,等疫情发生,已经晚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从那次病愈后,再新鲜美味的毛蚶我也不敢吃了,按说我身体已经有了甲肝抗体,而且是终身免疫,再不会患此病,可人的一生毕竟经不起再次折腾了。即便那次到海南旅游,和大伙们一起去海鲜市场特意去品尝海鲜,那里的水质相当的清澈、干净。然而,看着新鲜的毛蚶,同事都吃的舔舌咂嘴的,见我不敢吃它,笑我胆小如鼠。可我还真就再也不敢碰它了,真的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当然是不可能有这种体会的,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得,患病刚开始还在上班,整天感觉身体非常乏力,站着工作的时候就想着最好能坐下来,而坐下了就想着躺下来,这样的情况持续了2天多,接下来就出现稍微有点发烧,拉肚子,呕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时,外界已经有传说甲肝的流行开始的信息了。开始,自己就厂医务室配点退烧药💊和黄连素,想着吃了也许就会好了。可是情况越来越糟,那种呕吐严重到吐出来的除了胃里的酸水,已经没有任何东西了,还是觉得胃里一松一紧,紧的时候感觉胃的前、后两壁紧紧的贴着,像是瞬间粘住了一样,难受极了!这种感觉似乎无法用言语可以言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年真的祸不单行,厄运接踵而至。就在此两个多月之前,先是61岁的老母亲摔了一跤,髋关节碎裂,开刀置换股骨头,自己夜以继日在医院陪护着母亲。母亲还没出院,紧接着只有出生10多个月的儿子,在家里坐在学步车中,自己滑出家门,连人带车从二楼楼梯上翻下来,一直摔到一楼,当时我正在医院陪护母亲。事后听家人说,当时小孩满脸是血,到医院🏥看病检查后,得知幸好在只是上嘴唇破裂,缝了四针,没留下任何后遗症,可当我见到他缝着针的嘴唇时,感觉心都痛了。谁知这还没完,老丈人病了,我陪他去做CT检查,查出的竟是肝癌晚期。短短的3个多月内,家庭连续遭遇了4次不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以,当我感觉自己患上肝炎时,独自躺在房间里床上,发烧、腹泻和呕吐的就连一口水都不想喝,一句话都不想讲。无力的承受着病魔和精神双重的折磨!老母手术不久,双手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走到房门口,由于怕被感染,也不能进入房门,总是焦急的在房门外,一遍又一遍的问道: 身体感觉好点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晚正好也是除夕,原来一大家子11口人过年。然而,为了防止小孩传染,妻子带了还不满周岁的儿子到亲戚家过除夕夜去了,原来每年都是和着两家邻居同在一客厅,三大桌的人一起吃年夜饭,放着各类小的礼花炮,场面欢腾热闹极了。接着,大家一起搓年初一早晨吃的团圆圆子,还有打牌的打牌,常常要过了零点才各自散去睡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各家草草的吃了饭,各自回房睡觉。这个除夕过的,就像屋外不停的下着的雨☔️那样,除了外面屋檐下传来滴滴答答的雨声,感觉非常的阴冷,毫无生息。自己难受的一点食物都没有进入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好不容易熬到了天明。一早,也就是大年初一,妻子就为我准备了住院的日常用品,还有被子、褥子等,当时,苏州各大医院甲肝病人已经是多的爆棚,这些东西都要自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年的冬天很冷,尽管雨下半夜已停了,天空已经放晴,湛蓝的天空上,太阳☀️已经升的很高了,看着刺眼。路边一些低洼水潭的地方都结了一层稍厚的冰,大年初一的清早,人们大都还没有起床,路上同样是行人稀少,当时我的心情,却是如同针扎的寒风刮在脸上一样,阴冷到了骨子里。平时从家里走到第二人民医院最多十多分钟路程,可那天我走的时间几乎加了一倍,仿佛这段路程延长了好几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了医院,先是遵照医嘱,做了肝功能验血。马上确认了是甲型肝炎,随后就转入病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病人量太多,医院将原来的一幢有点老旧,外墙上粘满了爬墙草枯黄的藤蔓,那幢二层的产科大楼,临时改成了收治甲肝的封闭式传染科(那个医院原本是没有传染科的,当时将两幢大楼作为甲肝的病房)。这座大楼曾是我儿子一年前不到时的出生之地,所以对于我来讲比较熟悉。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隔离病房,进出的大门铁门周围临时围起了网格状的铁皮栅栏,平时都锁🔒了起来的。来往匆忙的医生护士们一改平时穿的白大褂工作服,都穿起了以前没见过的白色防护服,戴了口罩和手套,只露出一双眼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护士带我走进病房,只见原来放置三只床的地方,如今安排了5个人,直面对着门的还加了木板作为加床,我也是睡在木板的加床上,在一个不到15平米的房间里,挤的满满的!不像现在的方舱医院那样的宽敞,每人一个病床,每张床中间还有宽敞的过道。而且,这里当时的被褥都是各自自己带来的,五颜六色!不过心里已是很满足了,听说在其他地方,有的病人还没有住进病房,睡在病房外走廊上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铺好床,东西安置好不久,就有医生前来问诊、了解病史,从她那里知道自己的转氨酶测量结果是800个单位,听医生讲,就在这个病区,严重的病人转氨酶高达5000单位以上的,当然低的也有200左右的,所以我感觉自己应该不算是重病人。当时正常指标上限时12(如今改到上限为40)。但也不是轻症,毕竟指标对比正常上限超过60几倍。由于我以前曾经患过病毒性心肌炎,所以医院还特派来我的床位医生是心血管主任,也是当时的副院长,我记得她姓蒋!询问时非常耐心,每次查房时,对我总是问的很是详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进入病房后不久,就有护士来为我输液,当时用的全都是最普通的不锈钢输液针来穿刺!看着她那全神贯注的神态,可还是一连扎了几次都没成功,护士唤来护士长接着再来,其实我倒是很理解她们的,因为这些护士原本就不是传染科的,如今换了这身行装,手上戴着乳胶手套做静脉穿刺,手感自然不行才会发生这样的事,从她们的眼神和动作,看得出已是很是用心,真的难为她们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于被输液者来讲,在输液过程中,要十分小心,手一点也不能动,不像现在的住院病人,输液用的都是静脉留置针。当时的输液针,只要手一动,针尖就容易刺破血管,使得原该进入血管的药液都进入了皮下,造成手背鼓起一个像馒头一样的大包,而且又要拔出来,重新扎针。这样的情况以前陪护老人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如今轮到自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医院才🏥呆了半个月,每天输液,两只手背已经是全部的瘀青,都看不清血管了。而且,即使听从护士们的指导,每天输液扎针前用热毛巾来捂热手背,试图可以尽快的吸收掉皮下瘀血。可由于扎的针多了,原来在手背上爆凸的血管全都瘪进去了,即使用热水捂了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就给每天护士进行输液扎针带来更大的了难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来,97年跳槽,进入一家美资独资的外企医疗器械公司,正好生产的产品就是静脉留置针(作为曾经是该公司的员工必须对此产品工作原理要做一必要的解释,这样对于从没使用过的人群来讲是一大幸事,静脉留置针结构是: 套在注射钢针管外面有一带有锥度形状的有特殊塑料材料制作的软管,扎针的时候用里面的钢针管将外面的软管一起刺入进静脉血管,当护士看到软管内出现静脉中流出的回血,说明一切正常,此时,将连带着手柄的不锈钢针管抽出,留在血管内部的就是软管了,而软管随着血液的温度也会变得更软些,这样既不会刺破静脉血管,手也可以随意动作,它的密闭作用,是由拧紧在留置针后端,带有密度紧实的乳胶肝素帽来实现的,)也许讲的稍微有点专业,不过对此产品感到十分的欣喜,一支静脉留置针可以使用5天,这样每5天就可以少扎4针了,我算了一下,要是当年就有这东东,40天的住院期间,只要扎8针,而不是40~50多针了,这样不仅是我,这么多人都可以少扎多少针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过后在2015年住院检查期间,就医院里用的就是自己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当完成了留置针穿刺后,只要用输液针扎在后面的肝素帽上。当天的输液结束后,我手上带着还留在静脉血管内软管的留置针,坐着公交🚌车,独自上穹窿山去玩了一次,走路、爬山、拍照毫无妨碍,可见现代医疗科技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后话!接下来继续前面的话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第二天再进行做身体指标各类检查外,我比别人多了心电图检查。那时候缴费手续特别方便,只要家属到厂里医务室取一张记账单,就什么都解决了,也没有任何自费部分。那次对待疫情病人待遇与这次国家对待新冠肺炎病人一样,医药、住院等全部费用由单位解决,住院和出院后病假期间不扣任何工资收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接下来便是每天除了一日三顿用餐,就是周而复始的量体温、挂水、吃药,挂的水我没仔细瞧过。可用的药每个人都一样。我们这里的发药,不像普通病房,每天护士推着车走到床边,将每顿药都分好了,发给病人,而是每人都发了两大盒肌肝口服液、一大袋垂盆草冲剂、还有多酶片,除了我单独配有心可舒之外,几乎是一个星期的用药一下子发到病人手里。因为,这同现在的新冠肺炎情况有一点类似,没有哪种特效的西药💊来应对甲肝病毒。同样,每天所食用的饭菜也每人都是相同的,不像普通病房,每顿菜都有专门来人订菜。记得除了早餐,两顿都是两荤一素一汤。原来在家里,我总是不喜欢吃青菜的,可是这里几乎每天都会有盛满青菜的菜汤,这是补充维生素的关系。吃着吃着,并不感到厌倦,反而觉得味道也不错呢。此后,即便回到家里自己也经常会做个青菜汤,并且像这样连着青菜和菜汤都一起喝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开始时,病房里的5人都是有气无力,就连说话都感到费劲,屋内一片死气沉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没过几天,已经有人开始活跃了起来,大家各自都做了自我介绍,我们之中有两个来自工厂(其中我算一个),一位陈姓、看似4-50岁的是来自苏大计算机房的老师,瘦瘦的脸庞,戴着一副眼镜,由于黄疸指数有点高,明显脸色和眼睛的眼白最黄了!他在挂水时间还不忘了手机揣着一本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专业书籍。靠窗边床位一位的是年龄最小20几岁、讲话声音轻轻的,还在新婚期的小伙子,姓蔡,我们都叫他小蔡,是建筑设计院的!还有一位长的胖胖的,也是最为口齿伶俐,的是来自食品公司的供销科的科长,由于他走南闯北,接触各种类型的人也多,所以讲起话来诙谐有趣,眉飞色舞,侃侃而谈!他年龄37-8岁,名为项祥生。我们叫他祥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觉得每个圈子似乎都要有这样一个人,这样聊起来就不会感到寂寞、冷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后的日子,随着各人病的症状减轻,病房里氛围逐渐开始轻松,好转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天早点,吃药后,大家即使是躺在病床上挂水时,也不觉得寂寞空虚,大家开始聊天,听音乐、有时甚至还相互打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是隔离病房,病人多,不允许家属陪伴。所以,只有病人之间大家互相帮助着,谁的水挂完了,即使自己忘了,旁边床上的人都会提醒,叫护士换药。那时的条件不像现在,病床边还没有一个唤医铃声的开关,都是病人之间互相帮衬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各人挂水结束的时间不同,他们都自己将挂水流量调快,而我因心脏原因,医生不允许加快,所以,经常是到了中午打饭时自己无法去,都是病友帮助去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了尽快降低黄疸指数,据说喝醋可以治疗!于是,就我们病房里,都叫家人每人买了一瓶醋,每顿吃完药,就喝两小匙的米醋。不过,喝了一阵子,经过每周一次的血液检查,似乎感到没啥作用。这也许就是病急乱投医的体现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家入院后两三天,同房其他病友都陆陆续续有家人,亲戚朋友来探望,探视的人来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分别送来了水果、罐头,这面一箱,那边一堆,热热闹闹的。尽管是由于该病属于传染科,但是只要离开一定距离,在窗外走廊上作为探视还是没有问题的。唯独我一人,一连10天没人探视,尽管我内心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姐姐们和妻子都有小孩也是要预防被感染,母亲开刀后、还没痊愈,拄着拐杖即使在家走路都是很困难,是不可能来医院探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尽管心里是这么想来着,他们还是不来为好,一旦感染上,这个家庭就将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既然苦难已经免不了,那就让我一人来承受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等到晚上,其他人都沉沉的熟睡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还是感到心情无比的酸楚。接连好多天都是心绪烦乱,一点都没有睡意,在黑暗中怔怔发呆,苦涩的泪珠不听指挥的从眼角中滑落下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就是自从那时,我就真切的体会,一般住院的病人为什么不是很愿意请护工,这并不都是为了省钱。只是很希望自己家人的陪伴,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亲情的呵护啊!哪怕只是见一面,内心也是很满足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约是在入院半个月不到,妻子带着家里煲的鸡汤来探视了,但是听到的消息是老丈人病情加重,住进了一院。而且,她的大妹子也患了甲肝,隔离在家,所以也不能带着小孩回娘家,脸色沉重,弄得我也是心里很不好受。再隔了半个多月,妻子带了儿子来探视,我离家来此的时候还只能抱着他,如今可以独自走路了,感觉好极了。离家快一个月了,小孩对我似乎已经有点陌生了,站在病房窗外怯怯的叫了声“爸爸”,真的牵挂的不行,好想抱着他一下,亲亲可爱的小脸蛋,可是不能够啊!我这病要传染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刻的心中,真的是五味杂陈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再后一次妻子来时,获悉老丈人已经肝腹水,住在第一人民医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以,第二天一等到输液结束,拔掉针头就请假,直奔第一人民医院去看老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来一个身板很直,个子蛮高的,年龄还只有58岁。仅4个月的时间,如今躺在病床上,已经被病魔折磨成几乎瘦的不成样子了。看着他鼻子里插着氧气管,脸色潮红,还发着烧,几近休克昏睡在那里。此时真的,自己心情忧心如焚,很是难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按说,他家只有三女儿,而当时只有我还是首先成家的女婿,作为小辈在老人最需要的时候,自己没有尽到伺候的作用,反倒是小姨的男朋友伺候上了老人,感到心里非常的愧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丈人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平时在家看见他总是在默默无声做事,难得也和我聊聊天,总共一起经历2年的时间都不到。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一点没有法子,自己还在医院每天挂着水呢。坐了些时间就回到自己住的医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电视上,看着方舱医院🏥那些医生护士带着病人跳起广场舞的那段,很有感触。其实我们当初尽管没有那种条件,所呆的空间比起方舱医院是太过狭小,可一点也不缺娱乐活动,并不是像普通病房那种死气沉沉,有着不时还能听到病人痛苦的那种呻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了后期,大家一等到输液结束,各自休息些时间后,就起来打牌,因为对于我们这些精神逐渐恢复,但是转氨酶指标还没降下来的人来讲,已经是耐不住寂寞,自己寻找娱乐的方式,因为都是同一种病,不怕交叉感染。等到打牌结束,晚饭时间到了,各自洗一下手。用餐,饭后,每日必听的是一档苏州评书,《杨乃武与小白菜》。生活得非常的有规律。另外,来此探视的家属每次都会带来一些娱乐杂志,用来在各自输液时看着解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实,原来我对苏州评弹并不是特别喜欢,因为我的家对面住的就是一位评弹老艺术家魏含英,他几乎每天都弹唱,先是一阵“丁个里个龙”的琵琶声前奏,接着要唱好长一段时间。听的时间长了,也就没了那种动听的感觉了。可是如今在那样的状态下,每天一个小时的评弹说书时间,消磨时间很是受用,听了这回,决计不能漏了下一回,何况这也是我们病房5人的一致想法。听说另一幢隔离病房里,还有家属把家里的彩电搬到病房,大家一起看电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隔离病区内,也有意料不到的事发生。我此次说这个事,你听了还真别不信,就在这短短的一个来月的住院期间,居然会有一丝红线,将我们病房两边病房的一对青年男女给牵住了。谁能设想,这里居然能成就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佳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就在隔壁病房,一位小姑娘与我们后一间病房的小伙子还谈上恋爱了,那个大概1.78左右的个子,肩膀宽宽的,脸色稍黄,也许胆红素还没降下去的原因吧!穿着却是很港派的黄色夹克,下身穿着很大的裤腿喇叭裤小伙子,按照现在来讲,算是穿着很时尚的,一有空就往小姑娘病房里面溜达。而那姑娘长着个瓜子脸,一脸文文静静的样子,也是我们病区里公认的美人坯子,别看她还在住院期间,走起路来也很是轻盈,与人打招呼总是淡淡而又是羞涩一笑,大家都叫她林妹妹。可就是那个穿着很时尚的小伙子没一点贾宝玉的气质。不过情人眼里出西施,眼缘才是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吗?小伙子还特意叫家里人,带来一只四喇叭收录机,整天就放在小姑娘女病房里,每天午饭后只要隔壁女病房中一首《女人爱潇洒男人爱漂亮》的歌曲声从窗口飘过来,小伙子一准立马走过我们的病房门口,前去约会了!感觉就像是小姑娘每天向她的恋人,发出的邀约信号似的,至于最后是否成功牵手就不得而知喽,我们只是看着热闹而已,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真的是佳偶天成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为这首歌每天都要放上一、两遍,听熟了。以至于到现在,只要这首歌的旋律在耳边一出现,就立即会联想到甲肝住院时的情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以,即便我们病房里自诩对音乐一窍不通、五音不全的祥哥,有时双手置后,在狭小的空间踱着方步,也会自得其乐时不时的也能哼上几句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复后,开始时,大家彼此还有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忙于工作的工作、事业的事业,大家慢慢的疏远也就断了联系。毕竟那时的条件有限,家里都没有条件安装电话,不方便联系。别说是手机,当年就连在科幻画报上都没见过,根本脑子里就没有那个概念,要是换了现在,也许朋友圈内会增加出好多微友,都是曾经吃住在一起一个多月的病友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效果的逐渐显现,我们第一批吃毛蚶进来的人陆陆续续的出院了好多。原来住满的的两幢楼房的甲肝病人走了超过一半!医院决定将这些没出院的病人都合并到另外那幢楼房一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点有些像新冠方舱医院一样,有的病人转移到正规医院,方舱医院撤销类似。由于自己转氨酶指标一直没有达标,当时心情很是沮丧。无奈的我只能也随之一起搬了过去,住二层楼,那里的条件比原来的好多了,地板房,每个房间三张床,光线也是相当的亮堂多了。唯一的一个缺憾是病房边,就是一个医院的锅炉,每当凌晨,4点多钟,天还是乌黑乌黑的,已经发出令人烦躁的轰鸣声,响得能使人从睡梦中醒来,并且再也无法睡着了。并且,在不远处的一个路灯,病房玻璃窗没有窗帘,光线直射到房内,亮的就像是房内开了只灯一样,一旦锅炉声再一响,就睡不成觉了,得了,就等天亮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随着病人出院人数的逐渐增加,人们对疫情的重视程度似乎也在淡化,有些病房内对原本的隔离措施和预防感有点松懈了。就在楼下一个大的病房内,有个30多岁的年轻少妇,那丈夫为了给妻子增加营养,几乎每天烧了菜送来,送了菜就不走了,陪着他妻子打牌,聊天。那天,我在去护士办公室路过门口时看到,里面有打牌的,下棋的,旁边彩电还开着,这里哪像个传染科病房,要不是里面有几张病床,一准以为是娱乐室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搬过去没几天,那个妻子正好是痊愈办理出院,然而那个丈夫由于忽略了隔离预防措施,反倒是被感染甲肝病毒,住了进来。当然,那妻子也不可能重回病房来陪她丈夫了。不然,那样周而复始,哪还有个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来陆陆续续又有少量的病人入住,都是被传染上了病毒,并没有吃毛蚶,却成了第二批甲肝病人患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以,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越是到了疫情似乎好转的时候,越是不能放松警惕病毒带来的危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我一直达不到转氨酶正常指标,所以到最后,整幢楼二层也就是原先搬过来的病人,除了我一个人之外,第一批因吃毛蚶入院的病人已经全部出院。我已是属于老病号了,同这里的医生、护士都混熟了,就像是老朋友了。就连输液,护士也不特意到楼上来。我自己下楼到护士办公室去让她们扎针,提着挂水的药瓶回到自己床前往输液架上一挂,结束时干脆自己拔掉了输液针,将空瓶送下楼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周一次的血检,一次一次的失望,指标总也降不到正常,知道垂盆草冲剂是降低转氨酶的,同房间的病友曾经加倍服用垂盆草冲剂,他们都降了,出院了。而我,医生嘱咐不允许这么做,然而面对如此情况,一直无法出院,情绪很是跌落。于是,我也学一下同伴,所以没按医嘱,每顿加了一袋,就是药量猛增了一倍。果然,经过一周的时间,经过检测见效了,转氨酶降到了正常指标,那时正常指标已经改动,上限提高到低于20个单位了。(前些天,看到辽宁丹东那边出现甲肝病例,不过人数不多,我就在文章底下推荐使用垂盆草冲剂,这种对降低转氨酶特好的中药。随即,不多久有人看了我的点评点赞的颇多。有些中草药对某些病症确实很有疗效,只是各个医生或者医院治疗方法不同,所起到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我要将自己的经历让别人知道,就想用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何乐不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下终于可以出院了,心情豁然开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尽管医生对我讲,此时我的身上早已没有可传染的病毒了,并且今后不会产生任何后遗症,可是为了防止出现万一的情况,出院时除了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我还是将其余的所有东西全部都扔在了医院,包括被子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9年3月15日是个晴好的天气,终于盼到可以出院了。进来的时候还是天寒地冻,当走出医院时,已是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了,路旁的各种小花都在绽放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时感觉一身轻松,清风拂面,不仅气温变暖了,心也一样,尽情领略着春天带来的暖意。一路上看到什么都觉得新奇,就40天,就是来时走的马路都似乎变宽了许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到家当晚,着实睡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安稳觉,不用六点多钟起来把水瓶放在门口。没有还在天不亮,走廊里在本来很静的时候,就传来人们“踢踢踏踏”走动的闹腾声。还有早在凌晨4点多钟,病房边上就响起的锅炉轰响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然而,仅仅高兴了没多久,就传来了噩耗,老丈人走了!心理又悲痛好长一段时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间: 88年9月~89年3月这段时光,是我此生中一段最为揪心的、也是最无奈的日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次新冠肺炎同88年甲肝爆发到最后战胜疫情,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一,都属于疫情性质,其二,对于中国来讲都属于大范围,其三,时间跨度都是在春节前到第二年开春3-4月份。起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最后政府处理都是患者所有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并且,患病职工在患病期间不影响工资收入,同此次疫情病人同样待遇,体桖民情体现了我们党的最伟大之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唯一的不同之处只是地点不同,这次主要是发生在湖北省以及武汉,而那一次是在江、浙、沪长江三角洲一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此,对亲历过的人来讲,真的是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尤其是最近从网上、电视上一面出现武汉98岁老人治愈出院,喜极而泣表情的镜头。另一面出现西方政府在疫情面前的那种无能,并且对60多以上的老人,放弃治疗的那种决定,在微视频平台上,那些由于医疗器械资源匮乏,被硬生生拔掉呼吸机的老人黯然神伤、绝望求生那恐怖眼神的画面,在病魔中死去,更是形成了一个极大反差的对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个还处在发展的东方大国,而另一个是西方发达的超级大国,同样的大国,只是因为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疫情灾难面前,采取的却是孑然相反的两种态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人类面前的人情、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使人真正的体会到什么才是人权、民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一切早已成为过往云烟。自己也由一个年轻人变成了已退休的老人了,可看着目前的疫情的严重性,有多少家庭遭受的痛苦远比我当年更甚,但是回想起那时境况,如今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禁不住就想着写下一点东西,既能让读者了解一下那年的情景,也为自己留下这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做个记录。</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