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の果

mz皮匠7世

<p>  中年后,每到秋天,有两种时令水果便会进入吾辈视野,食入腹内,萦绕于脑海,挥之不去,这既与这座城市的居民久困于酷暑后迎来秋凉的喜悦有关,又与这两种水果价格亲民有关,使得清凉之秋所奉献的这两种水果,有了某些象征意义: 秋藏、喜悦、神怡、香甜……</p><p> 对这两种水果的喜爱,是源于两座山,一座位于省内,一座位于遥远的省外;一座强行闯入我的少年记忆,一座被我愁苦的中年所寻觅,它们在人生两个重要时段的出现,也许在暗示自己余生的人生指向,但我不得而知,这要静下心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可这声音貌似已聆听了多年,却迟迟未能听出个结果。</p><p> 这两座山,可能算不上多有名,因为这国有名的山太多,但对于某些人,这两座山却有名异常,甚至地位很高,会吸引这些人里的绝大多数有生之年前来拜诣参访,从而了却他/她们的心愿。</p> <p>  省内这座山,初二春游时才听说其名。别说全国,就算在省内对于一般百姓而言也不是很有名,何况那时的盘山公路貌似还没铺上柏油or水泥,更别提高速公路了,所以对于少年的我们,去那山春游要早起,且要一路颠簸。三十年过去了,现在能回忆起来的不是那座山的风景有多美,而是山顶有一座大庙,在进山顶的山门到大庙的几百米路程中我居然迷路了,且心生惶恐。那时的我个子还比较小,不高的围墙在一位少年眼里是那么的高耸森严,几百米的路径是那么的漫长,仿佛那趟春游就是要我记住那座山似的,还有山顶的那座庙。春游回来后那山那庙便很快彻底地淡出了记忆,再重新燃起去那山的愿望已是十七年后,原因还是山顶那座庙,根本原因却是一位1959年在此圆寂的僧人,令开始重新审视世界的我有了意外的惊喜和发现。</p><p> </p> <p class="ql-block">  那座山以云多出名且得名,山名与那位高僧的法号暗合,仿佛契合了某种禅机,令这山有幸又不幸成为这位高僧的圆寂之地。其实单论云,相去不远毗邻南方第一大湖旁的那座名山更为壮观,但却远没有这山的云令人沉思,是故山顶大庙有楹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出岫本无心,居此土以存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 </p><p class="ql-block"> 胸中无所得,满湖明月满云山。</p> <p> 老僧圆寂的时候是那年的秋天,局势已恶化,此前就有山上僧人陆续失踪,甚至被打死or活埋,早些时候有年轻僧人开始帖大字报批斗老和尚,甚至个别年轻僧人污蔑百余岁的老和尚鸡奸自己,老和尚深知世缘已尽,便有了离世的想法,到了秋风萧瑟时,有消息传来要把留在老和尚身边的几十号僧人带下山,老和尚知道是针对自己,为了保住弟子们的性命,决定辞世,把重要事情对几位信得过的弟子交代清楚后,老僧用毛笔写下一首辞世诗于桌上,便在茅棚里作吉祥卧圆寂了……</p><p>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p><p>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p><p> 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赴炉汤。</p><p>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p><p> 老僧停止呼吸后,弟子们念佛数日帮其助念往生,发现师父的眼球日渐鼓起, 呈怒目金刚状,样子一改往日慈悲神态,显得甚为恐怖。这是前所未有的,很多弟子不解其义。以老僧的神通智慧,这一定有缘由。要不是老僧交代自己死后荼毗,他们是很想请老僧的真身坐缸的。但老僧是多智慧的人啊!他很清楚即便不荼毗,留下这不腐的肉身,过不了几年也要被破坏,何苦呢?烧成灰后加水和好面粉撒入山溪,还可以和水族结缘,他是这样交代自己的后事的。荼毗灰冷后,有弟子往化身窑里窥视,见老和尚骨架不倒,心生好奇,用一石子投入化身窑中,骨架遂倒塌,清理骨灰后得众多舍利,弟子们纷纷收藏,如获至宝。老僧为了救这几十位弟子的性命,毅然决定辞世,以他的禅定智慧,是不忍亲眼目睹这片土地即将迎来的史上最惨绝人寰的饿殍遍野……</p><p> 老僧圆寂的时候,正是秋季山中那野果纷纷熟落坠地时,这野果在南方山区很普遍,虽盛产,却很分散,我最早对这野果的熟知,源于十七年后的再次来临,于少年春游迷路处,有山民在寺门口售卖,不贵,也不好看,但颇好吃。外观灰褐色,有细微茸毛,卵圆状,土鸡蛋般大小,甜中微酸,因其维生素C含量极高,甚至有“水果之王”的美誉,但我总觉得有点过誉,这么普通、其貌不扬的山中野果,居然评价如此之高?直到后来对佛法日渐产生了兴趣,方在某一天突然明白: 这南方秋山里皆可采撷到的野果,恰恰是一种隐喻,告诉我们那些真正的修行人的品质:低调、质朴、寻常却又不同反响……</p> <p class="ql-block">  省外的那座山,位于此国昔日最强盛王朝的都城不远处,因隐逸之风为天下知,时常为唐诗所吟诵,以至于这片土地千年后重新沦为新**社会,症犬的触角将乡野民间的空间挤压近无后,这座山依然令人难以置信地保存了隐士的传统与火种,令一度以为被消灭了的隐士和真正的出家人重新为世人所知,赋予依此山名而造的那个成语以新的内涵。而这一切,居然得益于一位美国白人汉学家三十年前造访此山和那些与烟霞相伴的隐士们后写的一本书,书名叫《Road to Heaven》,被译成中文后取了个很好听的书名,出版后竟一时洛阳纸贵,令无数有山水栖隐情结的人心向往之,甚至刮起了造访这座山的问道之风……</p><p class="ql-block"> </p> <p>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一些人宁愿放弃俗世的享乐过隐居修行的生活:他们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p><p> “自古以来,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在我动身前往中国大陆寻访隐士前两个星期,在中国台湾有人告诉我,**D早就把大陆上的隐士连同真正的出家人消灭光了。”</p><p> 与省外这座山的结缘便是因为这本书,在我人生最低谷时坐火车奔赴千里之外,投入这座大山的怀抱,有幸遇到一位有缘的出家人、一场殊胜的荼毗法会,便皈依了三宝,慢慢地尝试努力走出人生的低谷。从这个层面讲,这山于我是有恩的,不论此后了解了哪些关于这山的清雅,这山的浑浊,我都记住了这山的恩情,特别是入秋后那些坠满枝杈的西北红果,圆润、悦目、甘怡,宛如满树的小灯笼,指引着如我这般的世间夜行人……</p><p><br></p><p> 作者微信号 leatherman8</p><p><br></p> <p>打赏随意,深表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