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茧成蝶 沧桑巨变――鹰潭市信江新区摄影创作记

美友5201837

<p>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由我筹办的《化茧成蝶 沧桑巨变――鹰潭市信江新区成立十周年摄影作品展》即将展出,《信江新区成立十周年巡礼》大型画册也于近期出版。影展和画册上那一幅幅照片,记录了信江新区由原生态变成现代滨江水城的过程,赢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信江新区管委会及广大市民的赞誉。</p> <p>  信江新区三面环水,美丽的信江绕城而过,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半岛。千百年来,受到信江阻断,发展受限。直到21世纪初,鹰潭信江南岸是繁华的都市,信江北岸依然是原生态的村庄和山地,而且时刻受到洪水的威胁。2010年,鹰潭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作出“建设一江两岸,打造城市客厅”的战略部署,启动信江新区开发建设。多座大桥飞越沉信江,沉睡亿年的土地被唤醒。十年间,化茧成蝶,沦桑巨变。沿江多个村庄整体搬迁,一条条道路四周延伸,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公园绿树成荫。校园里书声琅琅,商场里人来人往,办公楼一片忙碌,一座现代智慧滨江水城已建成。</p> <p>  十年建一城,一定有许多故事,一定有许多精彩的瞬间。作为一名鹰潭日报记者,我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大题材,是一座新闻富矿。2009年,信江新区开发之初,我就制定了拍摄方案,分三步记录信江新区。一是拍摄原貌,二是持续关注建设过程,三是拍摄信江新区新貌。</p> <p> 说干就干,2009年至2010年间,我到即将拆迁的夏埠村、茅源村、滩山刘家村拍摄数百张原貌,拍摄了许多村里的老人和小孩。搬迁时,用镜头记录他们故园难离的眼神。许多新闻图片在《江西日报》《鹰潭日报》刊发。</p> <p>  2009年春天,我召集十位10岁左右的少年,在夏埠小学一棵大樟树下拍照。十年间,她们长大成人,2019年春,我又找到这十位当年的小朋友,在同一地点拍照,记录他们与信江新区共成长的故事。</p> <p> 最经典的是我站在信江新区南岸的市人民银行楼顶,每年七月份拍一张信江新区全景,拼成一张大图片。图中清晰地看到信江新区从原生态到拆迁、筑路、建楼一直到繁荣的全过程。信江新区管委会将这幅照片放大挂在会议室。</p> <p>  纯粹的记录永远不够,摄影是光影艺术,作品唯美才有价值。我充分利用朝霞晚霞、蓝天白云、晨雾夜景等一切抒情手段,再现信江新区的美。为了选择一个好的角度,我经常攀爬30多层的高楼,透过脚手架取景。</p> <p>  炎炎夏日,我到筑路和楼房施工现场,拍摄工人们挥汗大干的瞬间。七、八月份台风来临前后,是拍摄城市风光的最佳时机,我起早贪黑创作了《宜居家园迎朝霞》《信江新区彩虹飞》《流光溢彩滨江城》等摄影作品。信江新区三面环水,碧波荡漾,我充分利用水的倒影为信江新区增色,画面唯美而有灵韵。2016年我用上了无人机,从东南西北飞在空中记录信江新区的大美。</p> <p> 付出就有回报。我创作的信江新区摄影作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信江新区管委会的认可,许多作品成为鹰潭对外宣传的主打图片。2015年,信江新区成立五周年时,举办了《信江新区建设成就摄影作品展》,2020年,信江新区成立十周年时,又将举办《化茧成蝶 沧桑巨变――信江新区成立十周年摄影作品展》,并同时出版画册。</p> <p> 我家住在信江南岸,从窗外每天看到美丽的信江新区,朝起霞光满天,入夜万家灯火。作为摄影人,我用相机讲述鹰潭的故事,记录信江新区的变迁,没有辜负这个日新月异、沧桑巨变的伟大时代。</p><p><br></p><p>鹰潭日报记者 许志平2020年3月15日于梅园</p><p><br></p><p>(本人提供航拍、画册制作、图片展览等专业摄影服务,联系电话138070150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