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者:六六届初三三班杨保忠</p> <p>攝影:任振贤</p><p>修图:石君儒.潘力军</p> <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往事点点在心中</span></p> <p>几日来,随着海棠群回忆校园生活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展示,思绪就像脱疆的野马,久久不能平静,尘封的往事,在脑海中频频闪过。</p><p>一九六三年夏季那场难熬的大雨亳不容易熬过去了,开学的日子到了。我们这些幸运儿(也算最初级的娇娇者吧),满怀着憧憬走进了一中,一个给我们留下无数个美好记忆的殿堂。</p><p>模糊记得,好像升学考试也是在一中进行的。还断断续续记得语文试卷中一段的默写(白居易的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复陇黄。...妇姑荷箪笥,童稚携壶桨。相随垧田去,丁壮在南岗。...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今我何功德,..吏祿三百担,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p> <p>我小学是大经路小学,我们这届是三个毕业班(本来我们上小学时是甲乙丙丁四个班,六一年升五年级时,甲乙两个班被拆开,一部分分到丙丁班,一部分就进入了跃进班,直接上了六年级,我们这个年级又从北人字亍小学整班转来一个班,重新排号,丙班为一班,乙班为二班,新转来的班为三班,后来跃进班的部分同学考进了一中,我们又成了校友,双料校友,多幸福啊,现在咱们群里的明星穆树新.权连刚.无极老虎都是我一年级的小校友)。我们一班有五人考上了一中,我和牛金隆分到三班,程青佩.杨润妙分到四班,李振球分到一班。二班考上叁人,王惠玲.高桂英分到一班,姚世安分到四班。三班考上五人,秦春霞.杜金山(这个名字记得很清,小时看过一个电影《风暴》,其中大律师施洋的扮演者就叫金山)分到了一班,李景嶽.吳英芳和胡俊英分到了二班。为什么要占大家的时间写这么多名子呢,因为这每一个名子,都和我儿时的幸福记忆相连。</p><p>一</p> <p>开学的那一刻,心情太激动了,就像过节一样,一下子见到了那么多新朋友,少男少女们个个兴高采烈,容光焕发,我们的新生活就要在这如花园般美丽的院子里开始了。还记得我那天穿着时髦的制服短裤,洁白的短袖衫扎在腰里,小伙儿满帅气哟。开学的第一堂课是俄语课,是由丘振江老师上的,那堂课是观摩课,教室的后面坐着一排来观摩的老师,那个阵势,好紧张哟,在前边的我,大气都不敢出。刚开学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可能是都不太熟吧,同学们之间,尤其是女同学,还有点儿羞涩。一次课间休息时,我没有出去,上课的钟声响了,女同学们挤在教室门口谁也不好意思第一个进去,过了几分钟,一拥而进,打破了这尴尬的局面。现在想起来,真是好笑,一群小孩,多好玩呀。写到这里,又想起了一件逗乐的事:颜联芳老师给我们上生物课,讲树叶的光合作用,我站起来回答提问,本来应该讲人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我一慌,把人变成了树叶,让人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颜老师用他那南方味的普通话说:你就完蛋了。顿时,整个教室哄堂大笑,我那个窘呀!写着兴起,不由又想起了一段课文:后生者每临事,辄日: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也。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砣。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花木兰》,脍炙人口,无人不晓,闲来无事,倒也经常哼哼几句:花木兰羞哒哒施礼拜上,尊一声贺元帅细听端祥,阵前的花木棣就是末将,我的名叫花木兰那,是个女郎一一一每当哼哼这些戏词的时候,便想起了咱们学过的木兰辞:(断续,记不全,个别字也可能不对,抛砖引玉,给大家逗个乐吧)叽叽复叽叽,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柕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一一一儿愿替爷征。一一一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阿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一一一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鏡贴花黄。一一一雄兔傍地走,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p> <p>看到一位同学写在美篇里的"团结.坚定.刻苦.前进"八字校训,印像中是刻在学校门口的墙上,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不就是我们这些一中的学子们一生的写照吗。迈入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标志性的主办公楼,宽阔的大厅,高高的房顶,大厅左侧是校医务室,以南方口音讲吃点儿药,五分钱的裴家蘘大夫,在我们这些孩子们的记忆中也算是一中的名人了,让我印像深刻的是医务室橱柜里阵设的那些拨牙器械,同学们,谁亨受过。大厅右侧是校长办公室,往前走便是图书馆.教导处.总务处,走廊的窗外便是我们这些海棠学子们魂牵梦绕的海棠园了。说到图书馆便想起了图书馆主任王宗泽老师,清瘦的脸庞,身上透着一股学者气。无缘和王老师接触,但对他的名子记忆深刻,小时看岳飞传,南宋的元帅就叫宗泽,故记得牢。后来在单位听到一位同事讲,他们学校(不是一中)有一位老师叫王宗泽,我听到后,感到暖暖的。说到教导处,记得教导处有两位主任,申主任和贾主任。对申主任影像很深,精干,帅气,总觉得他很像电影演员阵述。六五年春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校园里充满了抗战时期的歌声,申主任神釆奕奕的指挥高三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排练《黄河大合唱》,那优美的姿势,至今在我脑海中活灵活现。后来,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市里表彰先进教育工作者,有两位让我倍感自豪。一位是一中的申竹箴校长(咱们的申主任),一位是东马路小学的刘国校长(曾是我们大经路小学的教导处主任)。去学校宿舍去看望我们班主任谈寿春老师的时候,有幸见到了申主任,很是亲切。现在想起这些,都是幸福的回忆呀。</p> <p>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非大学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想起我们一中,真乃名师云集之地。有两个老师的名子都叫锦璋,男老师王锦璋,教物理的,那时看上去已很老了,是那种老派的打扮。女老师乔锦璋,慈祥的老太太,很有气质,觉得很像雷洁琼,报纸上看到过她的名子:市政协委员。乔老师教我们化学,在课堂上讲过一句话:孩子们,你们现在不努力,将来就后悔了。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可惜呀,历史留给我们努力的时间太短了,不待努力就各奔前程了。当然,后来各自一生中也都在奋斗,但是先天不足,却是终生的遗憾呀。当年,在校园里,那些学贯中西,满腹经伦的老学究,可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他(她)们可是我们一中的宝哇。廉子衡老校长,鹤发童颜,有幸在大阶梯教室听过他的数学课。贡承先老师,据说是从河北师大调来的教授,曾领着我们到西山上给我们上了一堂地理课,现场讲断层.折皱,让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徜游。数学老师赵鸣歧,讲起课来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他最风趣的一句话就是:此路不通,逼上梁山。记得刚入一中那年的校庆是在大礼堂前的操场上举行的,有一位老教师(可能是程力行老师),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调念的贺辞,当时我就慨叹,真是高深莫测啊。这位程力行老师当年是省政协委员,在一中可是大名鼎鼎啊。我现住的邻居,八十六岁的藁城中学的语文老师,他言讲,他曾是程力行老师的学生,而程力行老师,曾是胡适的学生。忽又想起了教我们历史的罗四维老师,白白胖胖,富富态态的一位老爷子。老爷子很幽默,给我们来了段说文解字。他说:他的名子是将羅字分开,四维,他弟弟在河北师范大学,名子是将罗字分开,四夕。当时,就把我们逗得捧腹大笑,多可爱的老爷子。</p> <p>回想当年的校园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有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我们的队伍浩浩荡荡,前卫已进了解放路的《石家荘电影院》,后尾还在学校里,可称得上蔚为壮观吧。我们进一中的时候,还戴着红领巾呢。当年,上演了一场新电影《花儿朵朵》,广受欢迎,学校组织我们初一年级搞了一次大合唱,第一次登台,小伙伴们那个高兴啊。领唱:三班王志华,指挥:一班何桂珍。你看那,万里东风浩浩荡荡,你看那,满山遍野处处春光,春风吹,春雨洒,娇艳的鲜花吐着芬芳,抬起头,挺起腰,张开笑脸迎太阳一一一一。每每想起那美妙的歌词,哼起那清翠的旋律,心中就充满了幸福和甜蜜,时光若能 倒流该多好哇。六四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演之后,学校随即举办了一次大型演唱会,那阵势,太棒了。全校师生轮流上台,既当演员,又当观众,按《东方红》的节目单顺序,从老师,高三,高二,依次往下排,我们年级唱的就是《歌唱祖国》。指挥,二班的梁铁树,个子不高,白白净净,很有一番绅士风度,拿着指挥棒,很 像那么回事。全场的报幕是牛鸿瑞和陆克慧老师,那纯正的普通话,不亚于电台的播音员。演出那天,全体师生群情振奋,引亢高歌,整个大礼堂成了歌的海洋,此情此景,终生难忘啊。</p> <p>一中,我们可爱的母校,您是我们这些学子终生的眷恋,可敬的老师们,我们对您,常常思念。远去的岁月,难忘的瞬间,想起来,总是那么甜。</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