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读书(3)

自由灵魂

<h3>  昨天农历二月二,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太原下了庚子鼠年第一场春雨,雨不大,但湿了空气,润了大地。今天雨过初霁,轻度雾霾。</h3><h3> 这些日子里,关注疫情成了每日最牵挂的一件事。</h3><h3> 2月16日,全国累计治愈出院病例过万。</h3><h3> 2月18日,新增确增病例和新增治愈病例出现交叉点,新增治愈首次超过新增确诊。</h3><h3> 昨天,湖北以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降到了一位数。山西连续几日无新增确诊病例了,昨天却又新增一例。</h3><h3> 2月23日,中央召开了史无前例的17万县团级以上干部参加的最大的一次党的电视会议。会议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h3><h3> 不过,心还是一步步从最初的惶惶中安定了下来。</h3> <h3>  除了刷屏疫情,还有书,还有阅读。</h3><h3> 近日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h3><h3>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h3><h3> 读《老人与海》正是这样的感受。</h3><h3>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读20世纪的文学,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6个人: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冯内古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h3><h3> 我原有一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老人与海》和高尔基的《母亲》是这套丛书的第10卷,译作者为高新峰。这次读得这本是新购的,翻译是樊微。</h3><h3>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巅峰之作,1954年他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张爱玲曾说:“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赞誉这是“给精神打底子”的书。海明威自己也认为《老人与海》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他说“我试图创造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男孩,一片真实的海洋,一条真实的鲨鱼。”</h3> <h3>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故事却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小说中的老人叫桑迪亚哥,他贫穷却善良,谦卑而自尊。他很老,唯独有一双如海水一般蓝的愉快而毫不沮丧的眼睛。他喜欢大海,老人始终把海当作一位女性,当作施宠,或者不施宠的一个女人。他认为要是大海做了鲁莽的或者顽皮的事,那是她不由自主的使性子。</h3><h3> 故事开始时,老人已经一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大鱼,吃饭都成了问题。可老人并没有气馁,他自信“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h3><h3> 小说主要描写了老人在第85天出海后,一个人在海上三天三夜孤独艰辛的经历,讴歌了老人为了捕到那条比他的船还要大的大马林鱼,为了保住俘获的大鱼老人与成群的鲨鱼拼死较量的那种坚韧的不放弃的精神和作为一个人灵魂硬核的信念。老人在快撑不住的时候,总会给自己打气说:“你行的,你永远都行。”</h3> <h3>  小说以一种极其简炼的叙事手法和一种正面的思想,启发人们对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h3><h3> 小说的魅力还在于它的语言。有人评价那是诗一样的语言。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海明威的文字,他的叙述,平实诚恳亲切,是有生命温度的。在阅读时你会感觉你和小说中的人物靠的很近,你很熟悉他们,有时你甚至觉得你就生活在故事中。</h3><h3> 这部小说最触动到我的是老人与小男孩的那种亲近、温情和爱。那应该是小说中最柔软的部分。正是这部分,使整部小说具有了一种无可抗拒的美,而美和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h3><h3></h3> <h3>  还有,让《老人与海》无以伦比的是小说从简洁凝炼的艺术风格中散发出的那些象征和寓言的意味,它使这部看似简单的小说故事蕴含了多重意蕴,虽然有些时候读起来朦朦胧胧。</h3><h3> 小说中不断被引用来励志、堪称经典的语录是:“人不是为了生来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h3><h3> 联想到海明威的死,他用猎枪对准自己的时候。</h3><h3> 这本书附录有《海明威小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