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小的日子【2】

我是一条小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学校里长大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叮铃铃”熟悉的下课铃声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声音,一想到马上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午餐,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山第三小学的住宿生们有序地走进餐厅,安静地坐在餐桌旁准备开始午餐了。此时,一个穿着朴素且很大方的女孩特别显眼,她头后的那只马尾辫无节奏地摆动着,因为她带领着她的小团队正在忙碌地为低年级的小朋友们端饭端菜,这个小女孩就是在五年级读书的学生张丽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丽娜是来自阿旗巴拉奇如德苏木在三小就读的寄宿生。她出生在半农半牧地区,父母都是农民,靠种地和养牧为生,她是家里的一棵独苗,父母溺爱着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还没上学的张丽娜来说却是常事,何况帮父母做家务了。张丽娜在三小生活的五年,这也是她成长最快的五年,她不但身体得到滋养,学习在进步,且生活能够自理,性格也由一个懒散的女孩变成了一个淑女,她越来越懂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宽敞明亮整洁的餐厅,漂亮的餐桌、舒适的座椅, 让张丽娜倍感温馨;餐厅墙壁上张贴的那大副悯农画像,让她深刻地理解了儿时背得滚瓜乱熟的《悯农》这首诗的含意所在;“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醒目的警示语,让张丽娜时常想起了在家劳动的父母,她懂得父母的生活是艰辛的,养育她很不容易;食堂师傅每天忙忙碌碌地为他们精心准备着三顿可口的饭菜,加之他们热情的服务,以及学长们对她的帮助……这些,时时处处都感动着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是家的滋味,学校就是我的家……”张丽娜高兴地说。张丽娜在学校里不仅学会了刷碗、洗筷、整理被褥,规整物品,事事能够做得井井有条,她还懂得了感恩,更有了爱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次食堂师傅把一盘盘热腾腾的包子端到饭桌上时,张丽娜看到排列整齐的包子拧着好看的花,她感到很惊讶?她问师傅:“这么多的包子,包完得需要多长时间啊?”,师傅告诉她:“早晨你们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准备午餐了,择菜、切馅、和面、包包子,我们整整忙碌了一个上午,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休息一会儿。”张丽娜咬了一口包子,包子虽然香,可是她的眼睛湿润了,感恩之心油然而生,食堂师傅多么辛苦啊!我也能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张丽娜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在老师的引导下,组建了五人组成的志愿服务小团队,主要是帮助师傅为低年级小同学分饭、分菜,以及打扫食堂卫生,文前出现的一幕就是这个情景。张丽娜及其它五名同学都插编在低年级的餐桌里。你看,她与小同学一起吃饭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告诉小同学不能把胳膊肘儿放在餐桌上,不能舔手指头,不能吧唧嘴和张着嘴嚼东西,不能越过别人的盘子去取东西,要把嘴里的东西都咽下去之后再说话,他们坐有坐相、吃有吃相,有尊有让,并不喧哗,桌上没有掉下的饭粒,也没有洒落的菜汤,不但把自己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吃完饭,他们一起收拾碗筷,刷盆、洗碗,他们每次收拾得干干净净后才离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丽娜在学校做得很好,回到家里也勤快多了,她在家里除完成作业外,还帮助父母做饭,洗洗涮涮样样做得干净利索,她又与父母一同上山参加劳动,感受了劳动的艰辛,体会了生活的不易,她更疼爱爸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次,她的母亲来学校参加家长会,发自肺腑地说:“张丽娜虽然是我生的,但她是在学校里长大的!”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何止张丽娜一人?三小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是这样成长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