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喜欢的老电影(34)——《满意不满意》

晓敏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拍摄于1963年的喜剧片,长影出品。一个北方的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由江南滑稽戏改编的电影,而且给我们这代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1963年正在学雷锋高潮中,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电影自然能引起共鸣。还因为,轻视服务性行业也是当时社会的普遍问题(那时,工人,特别是产业工人,在大家心目中地位比服务性行业高得多)。</p><p>  这部电影外景地在苏州。现在欣赏这部电影,那浓浓的江南风味、苏州风情也是一大看点。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苏州园林、马路前方的“北寺塔”,玄妙观附近的水巷。看到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河埠头,看到水边洗衣的和船上摇橹的对话,看到普通人家的刺绣、女士肩上的油纸伞,听得江南丝竹和苏州评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然,我们还会发现很多今天早已遗忘的细节:比如,小杨师傅匆匆忙忙赶去上班时,嘴里叼的那块大饼很薄,与我们现在吃的似乎不一样;比如,松鼠鳜鱼“大盘四元,小盘二元"。沈师傅下班后打开炉灶煮面送到书场,是学雷锋时代常见的事。而饭店在饭盆里洗茶杯,洗完后用同一块布擦干;服务员从口袋里掏出筷子和调羹给顾客。这些不卫生的做法可能是当时的惯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部片子的演员,基本都是苏州无锡一带的滑稽演员,表演有江南滑稽戏的味道。原本,电影是有方言版的(我清楚记得,当年我看的电影是方言。但现在,只能看到普通话配音的版本,只有几个顾客在电影中的方言(苏州话、苏北话、四川话等)还保留着。大概,方言版本早不到了吧?南方人看方言版会亲切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电影中的“得月楼饭馆”是真的。1973年,未婚妻第一次来沪,我们一家陪她去苏州,中午就在“得月楼”就餐。一个普通的饭店,只记得清炒虾仁很好吃。隔了三十年,我组织单位中秋游古运河,晚餐也特地安排在“得月楼”,那时,名气响了,装饰古色古香,菜价自然不菲。</p> 在苏州一家名叫“得月楼”的饭馆里。青年服务员杨友生不安心这种“伺候人”的工作。因此工作时吊儿郎当,马马虎虎。给顾客拿错了饭菜,不以为过,反而怨顾客挑剔。有时甚至出口伤人,竟骂一位年轻女顾客是“葱油饼脸”。批评并没有使他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他一反常态,收起冰冷的面孔,硬挤出一副不伦不类的“笑脸”。把顾客都给吓跑了。同事的批评,顾客的意见,不只是使杨友生满肚怨气,而且也使一直为儿子的脾气感到不安的母亲着急。她要给儿子找个对象。再公园会面时,发现那姑娘被他骂“葱油饼脸”的医院女护士叶梅英。杨友生骑车到郊区茶场找工作,不料茶场也是安排他做炊事工作。他调头逃跑,在路上骑车跌倒,腿部受了重伤。过路的公共汽车救了他。这些热心关怀他的司机、乘客,他都觉得似曾相识。在医院里,一个戴口罩的女护士照顾他,这使他感激不已。可当这个护士摘下口罩时,居然又是叶梅英!他羞愧得无地自容。休养期间,饭馆的沈师傅对他进行了忆苦思甜教育,又听取了评弹雷锋的故事,让他深受教育。一次,他被当作师傅3号服务员,阴差阳错地拉去工厂做学雷锋的报告,他在报告会上讲述了思想演变过程…… 客人赶路要求快一点,小杨说“面要一碗一碗下……” 经典台词:“排骨也是肉”(方言) 小杨告诉老王:与客人矛盾时“要压”。 小杨又与客人吵了起来 开口就是“亲爱的同志们!”,老马不办实事。 小杨的师傅,3号服务员沈师傅是个先进工作者 挑剔的女顾客终于让小杨压不住火 同志们批评帮助小杨 相亲遇见在饭店被他骂“脸像葱油饼”的姑娘,尴尬地用报纸遮脸 <h3 style="text-align: left">在农村骑车,鹅都冲着我“昂,昂”地叫</h3> 护士精心护理小杨,结果,还是“葱油饼脸”的叶梅英 听评弹《雷锋》,演员也是顾客。那天,因为小杨给他的面里有很多辣椒,为了工作,她只好饿着肚子上了书场。 工人们将5号服务员小杨当作3号服务员“小杨的师傅”拉去工厂作报告 现在,小杨才真正从心里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