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展馆回顾——中国历代玺印展(下)

臧学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近现代篆刻</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到了近现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印家们已不再满足于流派的门户之见,而是从先秦玺印到明清流派之间融会贯通,锐意创新,形成个性突出,面目新颖而多元的局面。齐白石的篆刻老辣苍劲,独辟蹊径,影响甚巨;王光烈善以彝器泉布文字入印,成就卓著,为近代东北翘楚;“毛泽东诗词”篆刻集近代篆刻家力作,为本馆馆藏特色。</b></h1><p><br></p> <h1><b>  宋崙石年書畫(1898年) / 壽雲平生真賞(1908年) 徐新周</b> </h1><div><br></div><h1><b> 徐新周(1853—1925)字星州,别署星舟、星周,江苏吴县人,吴昌硕弟子。有《耦花盦印存》、《徐新周印存》。所作印谨守师法,不逾规矩,骤视颇肖乃师,边款亦然,甚得缶翁——吴昌硕(笔者注)法乳。然细察印字,线条似较方匀坚实,不若缶翁之浑厚恣肆,然亦风神自具。偶作圆朱文印,盖应求者之请耳。与广东印人邓尔雅有交谊,尝为其制印数十方。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高奇峰兄弟所用印,多出所制。日本人士游沪者,莫不挟其数印以归,是以其印在东瀛流传不鲜。缶翁晚年,以忙於书画应酬,又限於目力,四方求印者,多委得意弟子及其子臧龠代庖,星州捉刀尤夥。凡代刀之印,昌硕多先篆稿,最後略作修饰,并亲加边款,亦有连边款悉由星州代劳者。</b></h1> <h1><b>  印玺实物。</b></h1> <h1><b>  山水清遠中人(1913年) 徐新周</b></h1> <h1><b>  印玺。</b></h1> <h1><b>  禮堂供養(1897年)/籀遺/澹藹軒 钟以敬</b></h1><div><b><br></b></div><h1><b> 钟以敬,浙江钱唐(今杭州)人。少嗜金石,穷究《说文》,工于篆法,喜作《天发神谶碑》体,苍劲有致。印宗浙派,擅拟赵次闲、陈秋堂两家,形神兼得,精整隽拔,清末民初,同道推为是派巨擘,王福庵、丁辅之、吴石潜、高时敷等皆极佩之,求其镌印不鲜。其拟徐三庚法,亦深有会心。曾见所刻'竹素园'一印,印固劲拔峭丽,其边跋云:'篆刻-道,当以效法秦汉为上,元明人非不佳,去浑朴苍劲远矣。吾杭自龙泓丁先生之后,得刻铜遗意者,唯秋景庵主人,其篆法刀法,皆有所本。余作殊乏师承,东摹西仿,固无足观。</b></h1> <h1><b>  印玺实物。</b></h1> <h1><b>  子詔一字幕呂 钟以敬</b></h1> <h1><b>  印玺。</b></h1> <h1><b>  古燕國人張石羅氏私印(1911年) 叶为铭</b></h1><div><b><br></b></div><h1><b> 叶为铭(1866-1948)字品三,号叶舟。原籍安徽徽州,世居浙江杭州。博学多识。善刻石、拓碑,精金石考据。</b></h1> <h1><b>  髯叟 / 千尋竹齋金石書畫 王大炘</b></h1><div><b><br></b></div><h1><b> 王大炘(1869-1924)字冠山,因治斯冰之学,故号冰铁,并以别号为世人所习称。一署爟山民,所居曰南齐石室,食苦斋,冰铁戡等。江苏吴县人,他少居苏州萧家巷,二十余始移家上海。他精通岐黄之术,青年时浪迹苏、杭、沪等地,以悬壶为业。冰铁先生对金石文学有癖嗜,在苏州时,郑大鹤(文焯)客寓获龙街,也通医理,尤精金石考证之学。他工书画篆刻、诗词古文,对冰铁艺文上有颇多帮助,二人情谊深厚。冰铁性孝谨、笃友谊。因晚年误好神仙丹药之术,意以病痫死,年仅五十余岁。</b></h1> <h1><b>  齊隨象主(1905年) / 彝 褚德彝</b></h1><div><b><br></b></div><div><h1><b> 褚德彝(1871-1942),近代篆刻家、考古家。原名德义,避宣统讳更名德彝,字松窗、守隅等,号礼堂,又作里堂,别号汉威、舟枕山民等,浙江余杭人。篆刻初师浙派,后精研秦汉印,所作挺秀苍劲。侧款刻篆文,亦短峭入古,别有风韵。书宗河南(褚遂良),能得其渊源,隶书学汉礼器碑,功力最深。着有《金石学续录》、《竹人录续》、《松窗遗印》等。</b></h1><br><b> </b></div> <h1><b>  籀林(1939年) / 壽如金石累世未央 褚德彝</b></h1> <h1><b>  印玺。</b></h1> <h1><b>  武進王純 赵时棡</b></h1><div><b><br></b></div><h1><b> 赵时棡,原名润祥,字献忱,初号纫苌,后改号叔孺,晚号二弩老人,斋馆名二弩精舍。浙江鄞县人。精於书法、绘画、刻印。五岁起就爱好书画,尤以画马最佳,被称为神童。十岁时,曾应邀当众画马,所作骏马神彩毕现,观者无不叹服。后被收藏金石书画极富的闽县林氏招为婿,居岳家其间,遍观林氏所藏的精品,潜心钻研,特别着力于青铜器与古玺印。</b><b><br></b><b> 赵时棡是个全才,山水、人物、花卉、骏马无所不精,书法篆刻上也自有面目,宋元圆朱文一路的造诣尤深。他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弟子五十多人,现代艺坛上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如陈巨来,叶潞渊、方介堪、张鲁庵、徐邦达等都是他的学生。其书法取法赵之谦、赵孟頫,而以后者学得最久。篆刻遍学各家,兼浙皖两派之长,力追秦汉。学赵之谦所得尤多。对宋元圆朱文的研究发展有重要贡献。著作有《二弩精舍印谱》《汉印分韵补》等。</b></h1> <h1><b>  松窗(1921年) / 文字之福(1924年) / 偶用左手 吴涵</b></h1><div><b><br></b></div><h1> <b>吴涵(1876~1927),字子茹,号藏龛,藏堪,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次子,清末廪贡生。幼承家学。于训诂、词章、书画、金石、篆刻皆有造诣。<br></b></h1> <h1><b>  (不知能不能对上?)</b></h1> <h1><b>  偶園壬戌病後作(1922年) 陈年 </b> </h1> <h1><b>  丙戌生 金城 </b></h1><div><b><br></b></div><h1><b> 金城 清末民初著名画家、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办人。</b></h1> <h1><b>  無逸齋 金城</b></h1> <h1><b>  肅親王寶 金城</b></h1> <h1><b>  瞿庵秘笈(1930年) / 壽同金石(1942年) / 惟日孜孜 王福庵</b></h1><div><b><br></b></div><h1><b> 王福庵(1880~1960),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精篆刻,是。书法工篆、隶。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b></h1> <h1><b>  杭半岩盧邵氏收藏金石書畫圖籍之記(1922年) 王福庵</b></h1> <h1><b>  石韞盦 / 尊石 王慧</b></h1> <h1><b>  寄葦五十五歲後書 唐醉石</b></h1><div><b><br></b></div><h1><b> 唐醉石</b><b style="color: inherit;">(1885-1969),原名源邺,字李侯、蒲佣,号醉龙、醉农、韭园、醉石、醉石山农、印匠、休景斋,湖南长沙人。幼随外祖父谋生于杭州。博古多识,秦汉碑碣一入其目,真伪立判。善画。工书法,篆书得力于两周金石及秦刻石,隶书融会诸汉碑之长,书风静穆古雅。精篆刻,宗秦、汉,受西泠八家影响颇深。存世有《醉石山农印稿》。</b></h1> <h1><b>  宣統鑒賞 / 宣統御筆 李西</b></h1><div><b><br></b></div><h1><b> 李西(1879—1933),原名李耿昌,字东园,号石竹山</b><b>人,祖籍山东福山县,曾以国学生入翰林院待诏,与张作霖是拜把子兄弟。</b><b><br></b><b> 李西才气甚高,精篆刻、书画。他在距家(今大连普湾新区三十里堡街道西</b><b>三十里村)十多里之遥的石竹沟结两间草屋,并把石竹沟改为石竹山,以此</b><b>山名为自号。每每玉兔东升,独坐幽谷,独享林静水动,令他心旷神怡。</b></h1> <h1><b>  瀋陽仙舫張氏藏書印(1917年) 李西</b></h1> <h1><b> 竹年 / 泳翊書畫(1910年) 王慧</b></h1> <h1><b>  高(西夏文) 談月色 / 褚德彞印章 方介堪</b></h1><div><b><br></b></div><h1><b> 谈月色(1891 ~1976),女。原名古溶,又名溶溶,晏殊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句,遂字月色,以字行,晚号珠江老人。因行十,又称谈十娘。斋名梨花院落、茶四妙亭、旧时月色楼、汉玉鸳鸯池馆。广东顺德龙潭乡人。擅长工诗善书画,篆刻、瘦金书、画梅驰誉海内外。</b></h1><div><b><br></b></div><h1><b> 方介堪(1901—1987年)),名</b><b>严,字介堪、原名文榘。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卒于一九八七年,浙江泰顺人。工书,能画,尤长于篆刻。曾延为故宫博物院编辑。四十岁后写松梅竹石,有瞿山遗意。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中国艺校教授、及教育部二次全国美展会审查委员。著有《玺印》、《文综》、《两汉官印》、《古印辨伪》、《秦汉对识拾遗》、《介堪论印》等书。</b></h1> <h1><b>  清泉銅臭少(1944年) 周铁衡</b></h1><div><b><br></b></div><h1><b> 周铁衡(1902-1968)原名周德舆,别号铁翁、半聋、灌园丁。堂名半聋楼、东壶斋、野香亭、后来居等。河北省冀县人。十三岁去东北,十六岁从邱烟云学画,二十岁至北京,又拜齐白石为师。本以医为业,1927年毕业于满洲医科大学,后留学日本。平生嗜古,与郭沫若结识,成为终生挚友。绘画方面,精于重彩大写意花鸟,兼画山水,熔冶齐白石、吴昌硕、朱耷、任伯年画法于一炉。亦精于律诗、篆刻、书法。对金石学、古文学、考古学、古琴弹奏诸方面均有研究。著有半聋楼谈画,后来居印草、清钱轶录、妇科抉微等。曾任沈阳市百货公司第二商店主任医师、兼任鲁迅美术学院篆刻课教师。作品有《双喜图》等。</b></h1> <h1><b>  乘長風破萬里浪(1963年)诸乐三 /談何容易 周铁衡 /雪行三省到黃花(1949年) 钱君匋</b></h1><div><b><br></b></div><h1><b> 诸乐三(1902 -1984),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溪村人,著名国画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政协常委、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第四次文代会特邀代表。</b></h1><div><b><br></b></div><h1><b> 钱君陶(1907-1998)浙江桐乡人。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书籍装帧家。</b><b>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名誉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君陶艺术院院长。钱君陶的绘画,笔墨简洁,苍劲老辣,意境高古;书法篆、隶、草、楷皆工,尤以质朴灵动的隶书独步书坛;篆刻宗秦汉,在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后另辟蹊径,匠心独运,计白当黑,收放自如,边款长跋,诗文自撰,有过前人之处;收藏宏富,精于鉴赏。八十年代,其将毕生所藏书画文物数千件悉数捐给家乡,艺德之高,世人所仰。</b></h1> <h1><b>  不薄今人愛古人(1962年)朱其石</b></h1><div><b><br></b></div><h1><b> 朱其石(1906—1965),原名碁,以诞於浙江宣平县括苍山下,又取名宣,号曰括苍居士,复因生於农历八月,又以桂龛为号;另有秀水老农、葛窗居士、雁来红馆主人、抱冰居士等别署。浙江嘉兴人。 父名丙一,号补拙,以书画金石之学名於时。</b></h1> <h1><b>  1、松窗集古(1926年)余仲嘉; 2、褚德彞印 余仲嘉; 3、吳式釗(1904年)谭锡瓒; 4、能詩終礙作閒人(1914年)谭锡瓒。</b></h1><div><b><br></b></div><h1><b> 余仲嘉(1908~1941),原名衍猷,字仲嘉,以字行,生即聋哑,故自号默尊者。南海人。其父余肇湘能诗工书,自幼教以字义、书法,又从郑诵先、邓尔雅问艺,少年成名,为一时名流如谭祖安、叶恭绰所赏。治印由黄士陵上窥秦汉,坚卓老成,不事修饰,尤善单刀法。</b></h1><div><b><br></b></div><h1><b> 谭锡瓒[清末民国],字建侯,号石侬、踽盦、师曼,湖南茶陵人。诸生,活跃于清末民初北方印坛。民国初与袁克文交从甚密,曾为其治印多枚。工篆刻,神似文、保,单刀尤称绝技。</b></h1> <h1><b>  遼天一鶴(1935年)黃肇豫</b></h1><div><b><br></b></div><h1><b> 黄肇豫(1905—1965),江苏省吴县(苏州市)人。青年时期在上海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系和税务学校求学。精书法篆刻,其篆刻风格勇猛、精进,复趋平整,以秦汉为归,讲究章法,用刀细腻。1950年曾装订了一本百余方篆刻作品的印痕集,其中由上海书画大师马公愚、苏涧宽、项介石的题款作序。与江寒汀、陶冷月、冯超然、吴湖帆、汤定之、汪声远、高野侯和黄宾虹等相交甚笃,曾为江寒汀和陶冷月等治印,曾为黄宾虹刻“黄宾虹八十后诗书画印”。</b></h1> <h1><b>  下面两款作品查不到出处,也不敢妄加猜测。大家欣赏欣赏则个。</b></h1> <h1><b>  这里有好多精美的印玺实物。有些能够比较容易地与内容对照,这样的印玺实物均放在了印玺内容之后。还有很多印玺,很难与内容对照。故集中放在下面,请大家欣赏!很漂亮哦!</b></h1> <h1><b>  漂亮不?</b></h1> <h1><font color="#ed2308"><b>  下面的部分就是齐白石篆刻了。<br></b><b> 齐白石(1864-1957),名璜,字濒生,号白石、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b><b>以绘画著称于世,亦工书法,精篆刻。齐白石的篆刻从赵之谦入手,上溯秦汉,经过</b><b>刻苦的努力,形成单刀直冲的率真风格,自成一派,影响深远。</b></font></h1> <h1><b>  釣水樵山 耕耘讀學 酌酒看花 吟風弄月 (1898年) </b></h1> <h1><b>  雕蟲小技家聲</b></h1> <h1><b>  獨慚康樂(1928年)</b></h1> <h1><b>  漁</b></h1> <h1><b>  滄白 / 老壽</b></h1> <h1><b>  夏建寅印 / 亦亞</b></h1> <h1><b>  張學良印(1928年) / 漢卿(1928年) / 徐秩民印(1933年) / 其光(1933年)</b></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泽东诗词”篆刻</b></h1><font color="#ed2308"><b>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毛泽东诗词”为篆刻内容蔚然成风,本馆面向全国征集此</b><b>类篆刻作品,众多篆刻名家鼎力相助,故收藏颇丰。这些篆刻作品体现了时代特色,</b><b>是近现代篆刻史的独特篇章。</b></font> <h1><b>  風雨送春歸 王个簃 / 飛雪迎春到 王个簃 / 已是懸崖百丈冰(1964年) 马公愚</b></h1><div><b><br></b></div><h1><b> 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江苏省海门市人。16岁到南通求学,笃好诗文、金石、书画。27岁由诸宗元介绍,去上海为吴昌硕西席,兼从吴学书画篆刻,为入室弟子。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为全国政协三、四、五届委员。他三访日本,1985年访问新加坡,讲学并举行画展,促进对外文化交流。</b></h1><div><b><br></b></div><h1><b> 马公愚(1890-1969),号冷翁,别署畊石移主,斋名畊石箩,浙江温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b></h1> <h1><b>  猶有花枝俏 / 俏也不爭春 / 只把春來報</b></h1> <h1><b>  待到山花爛漫時 / 她在叢中笑</b></h1> <h1><b>  玺印。</b></h1> <h1><b>  玺印(马公愚等)</b><b style="color: inherit;">。</b></h1> <h1><b>《沁園春 雪》(1964年) 韩登安</b><div><b><br></b></div></h1><h1><b> 韩登安(1905-1976),原名竟,一字仲铮,别署耿斋、印农。曾任西泠印社总干事、兼龙渊印社常务监事。后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b></h1> <h1><b>  玺印。</b></h1> <h1><b>  《菩薩蠻 大柏地》(1964年)黎泽泰</b></h1><div><b><br></b></div><h1><b> 黎泽泰 (1899—1978),字尔谷,初号戬园,后改戬斋,晚号戬翁,另有刚克斋主人、桂巢诗客、东池主者、星底老人等别号。湖南湘潭人。戬翁幼承庭训,于篆刻深受熏陶,1920年已开始为人治印,谭延闿、谭泽闿、曾熙、郭焯莹、齐白石等曾于长沙《大公报》联名介绍,盛称其印艺:“直迈龙泓(丁敬)之安详,近追撝叔(赵之谦)之奇肆。"</b></h1><h1> <b>戬翁五十后获聘为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后改任湖南省参事室参事,直至谢世。</b></h1> <h1><b>  玺印。</b></h1> <h1><b>  風展紅旗如画(1964年) 钱瘦铁 / 刺破青天锷未残 钱瘦铁</b></h1><div><b><br></b></div><div><h1><b> 钱瘦铁(1897-1967)名崖,一字叔崖,号瘦铁,以号行,别号数青峰馆主、天池龙泓斋主等,江苏省无锡市鸿声里人。斋名有瘦铁宦、梅花书屋、峰青馆、磅礴、契石堂、一席吾庐、煮墨盦、临江观日、天池泷泓砚斋等。中国画会创始人之一。擅长中国画及书法、篆刻 。山水画师法石涛,曾被誉为"江南三铁"(吴昌硕称"苔铁"、王冠山称"冰铁")之一。</b></h1><b><br></b></div> <h1><b>  无限风光在险峰 沙孟海</b><div><br></div></h1><h1><b> 沙孟海(1900年-1992年),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b></h1> <h1><b>  钱瘦铁、沙孟海印玺。</b></h1> <h1><b>  忽報人間曾伏虎 商承祚 / 國際悲歌歌一曲 商承祚</b></h1><div><b><br></b></div><h1><b> 商承祚(1902—1991),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广东番禺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出身书香仕宦之家,早年从罗振玉选研甲骨文字。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有《殷虚文字类编》、《商承祚篆隶册》行世。</b></h1> <h1><b>  巡天遙看一千河(1964年)方介堪 /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煙(1964年) 方介堪</b></h1><div><b><br></b></div><h1><b> 方介堪(1901-1987),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篆刻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日兰亭书会名誉顾问。</b></h1> <h1><b>  印玺。</b></h1> <h1><b>  中華兒女多奇志(1964年) 诸乐三 /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钱君匋</b></h1><div><b><br></b></div><h1><b> 诸乐三(1902年—1984年),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溪村人,著名国画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政协常委、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第四次文代会特邀代表。</b></h1><div><b><br></b></div><h1><b> 钱君陶(1907-1998)浙江桐乡人。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书籍装帧家。</b><b>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名誉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君陶艺术院院长。钱君陶的绘画,笔墨简洁,苍劲老辣,意境高古;书法篆、隶、草、楷皆工,尤以质朴灵动的隶书独步书坛;篆刻宗秦汉,在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后另辟蹊径,匠心独运,计白当黑,收放自如,边款长跋,诗文自撰,有过前人之处;收藏宏富,精于鉴赏。八十年代,其将毕生所藏书画文物数千件悉数捐给家乡,艺德之高,世人所仰。</b></h1> <h1><b>  玺印。</b></h1> <h1><p></p><p><b>  芙蓉国里尽朝晖(1964年) 沈觉初 / 風物長宜放眼量(1962年) 单孝天 / 不到長城非好漢 方去疾</b></p><div><b><br></b></div><p><b> 沈觉初,1914年诞生于浙江德清。上世纪30年代他师从”三吴一冯“(吴湖帆、吴待秋、吴华源、冯超然)之一的著名吴派画家吴待秋(1878--1949年),筚路蓝缕,致力于清四王画派的继承和创新。尤以王原祁为宗。沈觉初是沪上大名鼎鼎的画家,与刘海粟、王个簃、谢稚柳、唐云、来楚生、单晓天、方去疾</b><b style="color: inherit;">等齐名,合称海上书画篆刻八大家。</b></p><p><b style="color: inherit;"><br></b></p><p></p><p><b> 单孝天 浙江绍兴人,字琴宰,号渴庐,寄居上海。学印师从邓石如,与唐云、张石园等人友善,工书,善画兰,疏散流利,多秀逸之气。</b></p><div><b><br></b></div><p><b> 方去疾(1922年-2001年),原名正孚、超、之木,号心斋、四角草堂、宋玺斋、岳阳书楼等,浙江温州人,印学大师。生前著述颇丰,所编订《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填补明清五百年印学史的研究空白。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印学界领衔人物。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b></p></h1> <h1><b>  下面的玺印无法对应。</b></h1> <h1><b>  <font color="#ed2308">下一部分内容是“王光烈篆刻”。<br></font></b><font color="#ed2308"><b> 王光烈(1880-1953),字希哲,沈阳人。为“关东三才子”之一。自幼即喜篆刻,从“西</b><b>泠八家”入手,仰慕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人,搜罗甲骨、刀布、瓦当及秦汉古玺,</b><b>旁参甲骨文、陶文及汉封泥文字,晨曦摩挲,成为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篆刻名家。</b></font></h1> <h1><b>  遼寜人(1916年) / 光烈(1915年)</b></h1> <h1><b>  二十六年記者(1918年) / 祖印樓(1946年) / 私淑一趙服膺二吳 / 悲庵私淑弟子</b></h1> <h1><b>  月斧雲斤斲肺肝 秦漢規模賴以不墜(1928年) / 作事要青天白日(1929年) / 樂志(1941年)</b></h1> <h1><b>  琅琊家世(1916年)</b></h1> <h1><b>  不详。</b></h1> <h1><b>  瀋水复民 重見天日(1945年)</b></h1> <h1><b>  这些精美、漂亮的玺印也很难一一对照,只好放在一起共同欣赏了。</b></h1> <h1><b>  <font color="#ed2308">“辽博展馆回顾——中国历代玺印展(三集)”总算是编辑完成了。</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这是到目前为止,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展馆内容编辑了。自2018年3月24日拍摄该展馆到完成这三集美篇,历时两年。如果从辽博迁馆浑南,我第一次参观该馆算起,时间就更为久远。</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算起来,辽博展馆的美篇制作,目前我已经完成了16篇共23集作品。在这16篇作品中,这是集数最多的一篇了(共三集),其余最多分为两集。这是因为,中国玺印——这一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瑰宝,有着太多太多的内涵,有着太多太多的珍品!特别是辽宁省博物馆,更是在全国各家博物馆内,馆藏丰富,精品繁多。编为三集,还是经过了很多删减,才得以完成的。</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应该说,从编辑难度来说,这三集的难度不算最大,远比书法、绘画那几集要轻松很多,至少不再需要做大量的接片工作。但,说起来,难度也是着实不小。其中,最为棘手的就是,印章与印文的对应处理。虽然,在展馆展出的时候,基本上是对应展出的,但要完成对应,却相当不易。只能尽量保持对应,实在不行,就集中展示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为了能使大家对我国历史上诸多金石家、书法家的概况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尽可能地搜集到了相关资料,作了基本的介绍。说起来,有些金石家的资料,还是相当不容易找到的!需几经周折,反复查阅,甚而至于要在某些文章中截取出来。所以,这也是此内容迟迟不能完成的一个原因。</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现在,正值全国疫情泛滥,全国抗役、全民抗役!“宅家即是贡献”是目前我们能做到的重要事情。宅家数月,不能出门,不能旅游,不能聚会,不能参加各种活动,包括我们合唱团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多(进行网上)学习、多(进行网上)活动,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网上K歌,网上合唱,网上书法,网上阅览!等等等等!这一切活动,都会陶冶我们的情操,锻炼我们的心智!</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愿疫情早日结束!愿武汉、湖北、全中国、全世界早日平安!冬天已然过去!春天虽然姗姗来迟!但!明媚的春光迟早会普照大地的!坚信!坚信!!坚信!!!</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武汉加油!湖北加油!!全中国加油!!!全世界加油!!!!</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加油!</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