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红楼梦》第27回的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这三个记叙的要素,并且是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p>“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杨妃”是借指薛宝钗,“飞燕”是代称林黛玉,都是比喻的说法。所谓“环肥燕瘦”,薛、林二人的体格特征正与此相符,此处的比喻是俗气了点,但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滴翠亭”是大观园中的一个景点,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周围都是雕镂隔子糊着纸。“埋香冢”又叫“花冢”,是“黛玉葬花”这一著名事件的发生地。“戏彩蝶”、“泣残红”暗写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春末夏初。一个“戏”字,写出了宝钗的青春烂漫,充满了明丽欢快的格调;而一个“泣”字,则表现了黛玉的自嗟自怜,包含着阴郁哀伤的笔触。这个回目本身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确实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单从这一点上来说,作者曹雪芹也做到了“传神文笔足千秋”。</p> <p>这两段故事情节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四月二十六日,恰逢芒种节气。按照风俗习惯,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因为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花神退位,故须要饯行。这天一大早,女孩子们就把大观园妆点得绣带飘飘、花枝招展。大家都在园内玩耍,独不见黛玉,宝钗就去潇湘馆叫她。这时正好宝玉进去了,宝钗为了少找麻烦,就转身去寻别的姊妹。(这表现了宝钗的心细,善为他人着想,也善自我保全。)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地迎风蹁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请注意扇子是从袖中取出的,应是折扇,不是团扇,好多画家没注意到这点,都画成团扇了,大错特错!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也未能幸免,可惜了。),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吸引得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滴翠亭,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里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将宝钗的女性身份突显出来,也说明她追了好一程,蝴蝶联翩而飞的情景更是姗然可爱、撩人心扉,我见犹怜,何况宝钗?景美,人美,情美,三者融为了一体。),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亭子里面嘁嘁喳喳有人说话,便煞住脚细听。原来是宝玉房里的两个小丫头红玉和坠儿在说着关乎情事的私密话。宝钗心中吃了一惊,怕红玉知道自己在偷听了她的短处之后害臊,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自己也没趣。如今躲闪不及,于是使了个“金蝉脱壳”的办法,“咯吱”一声,故意放重了脚步,假装追赶黛玉,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往前赶。红玉、坠儿推窗一看,都吓傻了。宝钗问二人把黛玉藏在哪里了,并谎称自己刚才在河边看见黛玉在这里弄水,要悄悄地吓她一跳,谁知还没走到跟前,被黛玉发现,绕开不见了,不会是藏在亭子里了吧?说着,故意进去寻了一遍,然后走向远处。一边走,宝钗心里还为自己刚才的表演感到可笑:这件事总算是遮掩过去了,但不知她二人怎么想。果然红玉在听了宝钗的话后,便信以为真,心里更加害怕,说若是宝钗听见还倒罢了,黛玉爱刻薄人,心又细,她听见了,倘或泄漏出去,就坏事了。</p> <p>前面说了,“宝钗扑蝶”这一情节表现了她的青春活泼、天真烂漫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画面很唯美,成了宝钗这个青春美少女的标志性事件,也是画家常借用的题材。但人们对其采用“金蝉脱壳”之法脱身,历来有着迥然不同的两种评论。一种认为是写宝钗心机诡深,故意嫁祸于黛玉,很阴险;另一种则认为此事只不过是表现宝钗洁身自好、处变机智而已,并无更多的深意。平心而论,宝钗离姊妹们而独行,本来就是为了寻找黛玉,这是她后来机智地叫出“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这句话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宝钗听到亭内私语时的心理活动,书中写得很具体细致,细读原文,我们不难发现宝钗并不是真的要嫁祸于人,相反,她是善解人意,她此举是光明磊落的。那种据此认为她为人阴险的论调是看走了眼,是对宝钗性格的一种歪曲,是有失公允的,是穿凿附会、求之过深、走火入魔了。</p><p> “滴翠亭事件”是对“宝钗扑蝶”的间断,是其余波和后续,写它是宕开一笔,便于下文去叙述其他的情节。另外,它对表现薛、林的性格也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红玉并非是男盗女娼之流,她为人有点格局,口才也好,受到了王熙凤的赏识,后面还将会有精彩的表现。她跟贾芸之间的爱情是朦胧的,健康的,正如歌德所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只不过她们在当时的条件下还只能偷偷摸摸,不能光明正大、大张旗鼓地地将爱情进行到底。时代使然,我们也不必去指责什么了。倒是坠儿这个小丫头,后来因手脚不干净,被赶出了大观园,也是咎由自取吧。</p><p><br></p><p> 2020.3.17晚</p><p><br></p><p>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