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浮梁县进士研究(五)官职2

四南三门士

前文对明代浮梁县进士的历官进行了梳理和简单的考辩,以那个为基础,结合《明史·职官志》,下面对历官品级进行一个研究,所统计的历官为官员在世时所任最高官职(许多官员因为迁转、获罪等原因导致最高官职与最终官职不一致,比如闵文卿),将官职分为中央官和地方官两类,具体如下表:<br><br>表一:中央官官职品级表<br>品级 官职 数量 <br>从一品 太子太保 1(赠) <br>正二品 尚书 1(赠) <br> 都御史 2 <br>从三品 太仆寺卿 2(赠1) <br>正五品 太仆寺少卿 1 <br> 国子监司业 1 <br> 光禄寺少卿 1(赠1) <br> 郎中 8 <br>正六品 主事 2 <br>从六品 鸿胪寺丞 1<br>正七品 监察御史 4<br> 大理寺评事 1<br>从七品 给事中 1<br>合计 26(赠官4)<br><br>表二:地方官官职品级表<br>品级 官职 数量 <br>从二品 布政使 1 <br>正三品 按察使 4 <br>从三品 盐运使 2 <br> 布政司参政 1<br>正四品 知府 9<br> 副使 4<br>从四品 布政司参议 3<br>正五品 按察司佥事 6<br>从五品 知州 3<br>从六品 推官 1 <br>正七品 知县 6<br>合计 40<br><br>表三:官职品级统计表<br>品级 人数 <br>从一品 1(赠官1) <br>正二品 3(赠官1)<br>从二品 1 <br>正三品 4 <br>从三品 5(赠官1) <br>正四品 13 <br>从四品 3 <br>正五品 17(赠官1)<br>从五品 3<br>正六品 2<br>从六品 2<br>正七品 11<br>从七品 1<br>合计 66(赠官4)<br><br> 综合上述四表,明代浮梁县63名进士中,有62名有明确官职记载,其中4人死后有赠官,他们的历官有如下特点:<br> 一是历职范围广,比如中央官当中,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五寺,翰林院都察院二院,通政司行人司二司,国子监等均有人任职,监察机构中,给事中、御史、都御史都有人担任,就只有太子府詹事、钦天监、上林苑监、太医院等专业性较强的机构无人任职,而在地方,承宣布政使司的主要官员布政使、参政、参议,提刑按察使司的主要官员按察使、副使、佥事均有人任职,地方主官当中布政使、知府、知州、知县均有任职,此外还有推官、兵备道、巡海道等职。明代浮梁县进士观政后的初任职务有御史、主事、行人、评事等京职,但更多的是偏远地区县的主官或推官,这与进士名次较为靠后有很大关系。<br> 二是高官较少。明代官员品级被分为九品十八级,一般认为品级在三品以上者可称为高官,四、五品为普通官,六品以下为小官。明代浮梁县进士当中三品以上的高官虽然有11人,占比17.74%,但没有一人进入内阁,没有一个一品官员(戴珊是赠官不算),只有2个都御史(有1个还是南京陪都的),1个六部尚书(南京陪都的,朱一桂是赠官),担任过六部侍郎的也只有2人,担任过五寺主官的1人(还是个候补的),担任过布政使的也只有2人,高官中以地方的三品官员居多。虽然有几个人当过内阁主要来源的庶吉士,但最后官职都不高,甚为可惜。明代浮梁县进士中四五品官员最多,有35人,占比56.45%,超过一半,六部郎中、地方知府、副使、佥事是主要任官。用现在的话来说,明代浮梁县进士中只有戴珊1人死后享受副国级待遇,朱一桂、程廷珙2人为正省部级,冯诚等8人为副省部级,一半以上为厅级干部,地市一把手和国家部委里面的司长比较多,没有科级干部。<br> 三是地方官居多。从中央官与地方官的人数来看,地方官有40人,中央官有22人,地方官是中央官的近2倍,而从历官来看,六部从主事到郎中,地方佥事到参议到副使到参政到正使是比较主流,根据品级逐级晋升,地方官多,一方面是职数多,有明一代,进士是地方行政、司法长官的主要来源,根据《明史·地理志》记载,终明一朝有府140,州193,县1138,这就有几千个职数,而中央估计只有几百个职数,另一方面就是浮梁县进士名次靠后,大都是赐进士出身有关。<br> 四是任职地较边远。40名地方官员中,任职最南的在海南省,最西的甘肃省,西南的云贵川桂是常态,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的也不少,基本上都是老少边穷地区啊,在富裕的江南任职的不多,尤其是在最为富裕的杭州、嘉兴、湖州、苏州、常州、松江(上海)、镇江府担任知府的只有1人,不过有两人担任过盐运使这一肥差,小的时候听说过老家长源坞挖过一个古墓,出土不少文物,很有可能就是徐贵的。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有明一代,终以进士为重,凡京朝官清要之职,举人皆不得与。即同一外选也,繁要之缺,必待甲科,而乙科仅得边远简小之缺。”<br> 最后我们来简要分析下明代官员的升迁,以陈大绶为例,根据县志、明实录等文献记载,其万历二十三年中进士观政一年后于万历二十四年授泾县知县,万历二十七年任招远知县,万历三十二年任工部主事后升郎中,万历三十五年六月为浙江提学佥事,万历三十八年二月为湖广右参议,万历四十一年三月为福建右参议,天启元年正月任四川右参议,天启元年三月为尚宝司少卿,天启二年正月为太仆寺少卿,天启二年九月赠太仆寺卿给诰命。初授官正七品知县,三年后调往另外一个县任知县,进士九年后从正七品知县升正六品主事,又三年后升正五品郎中,同年从中央官空降地方为同品级的佥事,三年后升为从四品的参议,又三年转任他省参议,担任福建右参议后告养归里十余载,天启朝重新出山后中央官没位置了,只能给他安了个太仆寺卿,品级虽然是正五品,但是是副部级部门里面的副职,还算说的过去,为了补偿他,去世之后皇帝给了他一个从三品的太仆卿的赠官,毕竟从四品十多年了,现在又吃亏降品级了,赠个副部级主官也就合情合理了。从陈大绶的任职来看,还是基本符合明代“三年一小考,九年一大考”的传统的。<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