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们埔埕李氏真正迁出去的原因,是因为明朝成化年永泰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水。因此200多年的李氏基业一夜间被洪水冲毁,由于当时人类对大自然的灾难无法预测及防患,为了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才决定迁出埔埕!</p> <p>《埔埕李氏源流》</p><p> 永泰埔埕李氏,肇基始祖李思升,字元辰,号崇阳,系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世胄,"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溯源追本,李氏根在陇西(现甘肃东南部)。支分莆田李富(南宋抗金英雄,官封宋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世称"李制干")衍派。</p><p>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李思升携家人由莆田白塘(今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徙至永阳(永泰),溯溪而上,识埔埕佳地,迁至文坡境(埔埕),于星拱坊建构“奎窗”繁衍生息,堂号“陇西堂”。</p><p>至明成化年间,埔埕李氏族衍九世,开枝散叶,曾衍为埔埕之望族,世称“埔埕李”。然天有不测风云,成化21年(1485年)春数月降暴雨,百年不遇的洪灾袭击埔埕(永福县志有载),当时埔埕大部分为沿溪河谷低洼地,遭大樟溪洪水肆虐,乡民损失惨重。李氏基业大部被洪水冲垮坍塌,此后宗亲陆续外迁,择居高处村落重建家园。9世李侃迁居山头,李侍迁居巷头屿,李侄迁居三洋。万历14年,13世李世蒲公由三洋迁居肖厝坑。万历年间,李世榕由巷头屿迁居铺泉。清顺治年间,15世李朝接由三洋迁居赤锡,嘉庆年间,21世李为都、李为汉由三洋迁居汤埕蚌头,清朝道光17世李公端由三洋迁居梨坑里。</p><p>李氏迄今迁徙埔埕共850年,繁衍30世,枝繁叶茂,人才济济。埔埕李氏从明成化年间9世李侄开始,到明、清两朝,李氏家族涌现有众多的国学生、俏生、儒生、庠生、邑庠生、郡庠生、贡生等。现代有博士两人,众多的高级职称、工程师、企业家,以及拥有学历的达八十余人。</p><p>埔埕李氏现有族亲二千户,共计七千多人,多分迁埔埕附近的乡镇,亦有迁居国内外各地居者。族内繁衍为天、地、人、和、睦五大房系,且各房均设祖厅、支祠。其中天房又分出,君、臣、义三房,李侄为宗祖;已归宗的有一千余人,还不能归宗的则迁往散落在长乐、闽清、宁德、罗源、福州、马尾魁岐、惠安、四川、山东、台湾诸地……以代辈排序,如今从阳世“为”字高辈至“长”字小辈,呈现十代共祠同堂,弥足珍贵,传为美谈。</p><p>李氏在各处形成众多支系,而在埔埕祖居地则显得有些式微,至今仅存一座李氏宗祠。幸在1998年,李氏举宗亲贤人之力重修了埔埕李氏宗祠。如今每年的"八月一"祭祖日,李氏各房支系乡亲均派代表返回埔埕祀祖认宗,永续宗族亲情。</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修缮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修缮后</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修缮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修缮后</span></p> <p>老祖宗100多年前花了80担大米做的祭祖桌子,可惜已经被窃贼偷了!!!</p> <p>祖房还需继续完善,还望各位家人,宗亲群策群力!!!早日让祖房呈现给世人!祖房修缮委员会负责人:李齐安电话13860688133 李新銮 李锦兴 李齐丹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