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唐河县很多地方,都流传着“金鸡冢”的故事,我小时候在桐寨铺老家时,就经常听老人们说起过,距俺村东20多里的源潭公社王竹园村有个金鸡冢,冢上有座金鸡庙,旧社会时,村里还有不少人去烧香取药。<br></h3><h3><br></h3><h3> 关于金鸡冢的来历,说是古代该村有一位农夫,于秋末冬初犁地种麦时节的一天黎明,朦胧之中忽然听到有鸡叫声,便起床套牛拉着犁子,趁着月光到村东岗上大冢子旁犁地。犁了一会儿,忽然看到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娃,跟在后面叨吃犁出来的虫子。心想,这么早会有谁家鸡子放出来啊?于是停下,鸡也停下;赶牛前行继续犁地,鸡又跟着犁走。这样犁了几遭(遭:唐河方言,犁地一个来回为一遭),依然如此。农夫心里厌恶烦躁,牛鞭一甩,旋即将一个小鸡娃打死了,母鸡看到,奋力向前朝农夫脚上狠啄一下,母鸡和鸡娃也就无影无踪了。农夫捡起死鸡娃捧在手中,有所悔悟怜惜,忽见这只鸡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用手捏捏,原来是只金鸡娃。农夫非常高兴,随手把金鸡娃装到衣兜里继续犁地。谁知回家后被母鸡啄处,疼痛难忍。找源潭街著名外科医生观之,是毒疮。因家中无银医治,只好把金鸡娃典当,得银20两,直到把银子花完,毒疮也就慢慢痊愈。此事传出,村民认为是神仙显灵,遂号召各户捐资,于清光绪年间在冢子顶上建了一座庙,名曰:金鸡庙,世代相传,香火不断。</h3><h3><br></h3><h3> 传说归传说,金鸡娃是否真有,早已不得而知,但冢子却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唐河县就有3座金鸡冢。1981年9月,我参加工作后分配源潭公社。由于有儿时听过的故事印象,对王竹园金鸡冢格外关注。第一次骑自行车下乡,路过那里时,就打听金鸡冢在哪里?过去看看;到该村工作,总要询问年龄较大的村干部以前金鸡冢的规模、形状、传说故事等。王竹园村位于源潭街西4公里,村东临一道南北走向的垄岗,岗上是一条北端接源潭至刘岗G234国道的大方路,金鸡冢就位于村东南0.5公里的垄岗南端大方路旁,南距省保文物单位城郊乡后洼村寨茨岗遗址3千米。据村干部说,冢子原先很大,约有10米高,冢底直径约30余米,冢子顶部的金鸡庙在民国末年逐步坍塌。20世纪60年代后,村里生产队连年起土拉沫子垫牛铺,使金鸡冢逐渐变小。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时,曾挖出墓道石门,后又封填,出土不少绳纹汉砖;1980年,村民在冢子南边20余米开挖新墓穴时,曾挖出铜灯、铜护心镜、陶狗、陶猪等陪葬品。据此推测,金鸡冢可能是一座汉代古墓,但墓主为何人?埋葬年代等尚待发掘考证。</h3><h3><br></h3><h3> 另一座金鸡冢位于昝岗乡二宅村西0.5千米。据《唐河县地名志》载:“冢高3米,早年曾有人进入冢内,通过一道石门,见二道石门封闭,现保存良好,属汉代墓葬”。该冢2012年2月被唐河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7月立碑保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李西长,家住的白土沟村,就在金鸡冢南1.4公里。他说,冢子旁的那块地就是他们村的。该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仍然很高大,有10几米高,直径30余米,所居位置很有气势,向东南是一条经刘琯、万粮碑等村到马振抚街的垄岗,金鸡冢居于垄岗最北端,向北就是一展平原,1公里外的三家河自东而西流过,河对岸就是历史名镇井楼街。1958年,墓冢曾打开过一道石门,内未见棺木。1980年责任制后,本村某村民在冢子附近耕地时,曾耕出一些陶鸡;他的本家小爷还捡到过一个汉代铜镜。唐河县白土沟《李姓族谱》“古迹、景观”篇中对金鸡冢也有记载,称为北冢子,民间传说关于农夫打金鸡的故事来历与上同,不再复述。同时,据李西长讲,在村中还流传有此冢与三家河北岸井楼西的冢子和马振抚镇牛寨村尤岗冢子,同为唐县籍清代总兵韩应琦之疑冢。</h3><h3><br></h3><h3> 第三座金鸡冢在张店镇后孙岗行政村内。据《唐河县地名志》载,该村有一个叫金鸡冢的自然村,现有25户,121人。为王姓于明代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初名王庄。因村旁有座金鸡冢,感觉名字比较吉庆,就改用作村庄名字,沿用至今。在撰写本文时,我电话咨询了后孙岗村党支部书记凡自良先生。据凡支书介绍,以前这个冢子很大,在村子西头,后来人口发展,村庄扩大,现在几乎被围在村中间了。1956年,金鸡冢内曾挖出过陶俑、陶鸡、陶象、陶狗等,还有几个石雕饰件和石碑被毁坏扔水坑里了。后因生产队拉沫子,冢子逐渐变小。村中祖辈们也世代流传着一个农人五更起早犁地,碰见母鸡带群鸡娃,打死一只,被母鸡叨伤,后卖金鸡治伤,银尽伤愈的传说。</h3><h3><br></h3><h3>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三座叫“金鸡冢”的古代大墓冢,距离距唐县城均在12—14公里之间,且围绕县城呈三角方位分布;王竹园冢子在县城正北方,二宅冢子在东南方,后孙岗冢子在西南方,究竟是有意而为之或是偶然巧合或别的什么因素,不得而知。</h3><h3><br></h3><h3> 有关金鸡冢的传说,全国、全省其他地方也有,故事情节大同小异。都说是发生在古代,但究竟发生在何朝何代?这些被金鸡啄伤的农夫姓啥名谁?都无人说得清楚。老母鸡带着一群鸡娃在村边耕过的地里觅食的事也是有的,但大多在白天,不会在夜里或黎明时分,打死的小鸡娃更不会变成金的。其实,这个故事主要是教育人们,一不要残害生灵,二不要贪意外之财,否则,会受到报应的。就像古代的传统戏曲一样,是对人们进行善恶、美丑伦理道德的教育。而民间流传的农夫犁地打死金鸡娃的事,只不过是附会在古墓冢之上、增加点玄乎的神密色彩、用来教化人的故事而已。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民众科学知识的缺乏和宣传、传播手段的落后,对民众的教育多依靠宗教和庙宇,将其行为和道德规范寄托于神灵的因果报应和戏曲的高台劝话。这些措施和方法,在经济落后、环境封闭的古代社会,对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以及人们的道德思想教化,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h3><h3><br></h3><h3>(昝岗乡二宅西金鸡冢有关情况和照片由李西长提供;张店镇后岗村金鸡冢村情况由该村党支部书记凡自良提供,在此,特致谢意。)</h3> <h3>位于昝岗乡二宅村西的金鸡冢。随着岁月的流逝,原先高大的冢子,现在都变得矮小,逐步被平息,种上了庄稼。但是,还留个小土堆。</h3> <h3>该冢子2012年被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也没有了古代高大的雄姿,一边种植油菜,一边种植小麦。</h3> <h3>源潭镇王竹园村东南角的金鸡冢,现在基本看不到冢子的模样,虽然经过平整,但到此观察,冢子遗址仍然高于周围土地。只留下一个金鸡啄农夫的传说。</h3> <h3>李中群,网名:唐河岸边,唐河县桐寨铺镇人。县人大退休干部,现任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县域历史文化的研究,2011年来在《石柱山》《唐州风》杂志发表文章70余篇。参与《唐河胜迹》《中共唐河县历史(第二卷)》《唐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史韵唐河》《漫话唐河》《唐河县统战志》《南阳历史文化词典(唐河县部分)》《唐河县地名志》等书的编纂工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