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萍诗社张宗锁老师专辑第二集

冬天的太阳

<p>简介: 张宗锁,天津久萍诗社会员。中共党员,市委党校研究生毕业。原天津市人造纤维厂、天津市天翔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厂长兼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级政工师。主要爱好:写作、唱歌、朗诵、书法。曾在部队和天津报刊、杂志、媒体发表过近90篇文章;声乐和朗诵均获得过市级比赛的一、二、三等奖;书法曾获市总工会第20届书画作品展证书。</p> <p><br></p><p>张宗锁老师多才多艺且爱心无限,优秀作品叠出,他多次深入社区、部队营房、图书馆、直播间向基层人民群众激情满怀地朗诵、演唱,歌颂真善美、弘扬正能量,3月14日做了张老师第一个专辑美篇,深受大家喜爱,本集美篇同样汇集了张宗锁老师的朗诵和演唱,由于美篇篇幅所限最多只能采用五个视频(录音),在这五个作品中足以展示了张老师写作、朗诵以及歌唱的才华,带给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请大家欣赏。</p> <p>张宗锁老师激情朗诵自己的诗作《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p> <p><br></p><p>尔宝瑞:</p><p>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伟人蜡像馆首席蜡像师,中国蜡像艺术的代表人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为“国际艺术大师”,是世界蜡像界唯一获得此称号的人。他成功地独创发明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蜡像工艺技术,使他的蜡像在表现人物皮肤的质感、生命感上创造了蜡像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效果。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肖像艺术的功底,使中国的蜡像在艺术上跃入世界前列。高度形似,在表现人物的风采和复杂的人格特征上,在刻划他们独具的性格。</p><p>图为尔宝瑞教授制作的蜡像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 </p><p> </p> <p>图为尔宝瑞教授制作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蜡像</p> <p>图为尔宝瑞教授制作的齐白石大师蜡像</p> <p>图为尔宝瑞教授制作的鲁迅先生蜡像</p> <p>图为尔宝瑞教授制作的神农袁隆平蜡像</p> <p>请听张宗锁老师朗诵自己创作的《瑰宝》</p> <p><br></p><p>书 记 的 耳 光</p><p>这是一段让我难以忘怀了几十年的事件。每当想起,都会令人心潮激荡,催人泪下。</p><p>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仲春时节,我作为电台的记者,有幸随时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同志到革命老区曹县韩集乡红三村看望一位杨得志将军当年的老房东,老共产党员伊巧云大娘。随同的有时任曹县县委书记、武装部部长等6人。</p><p>到韩集后,周振兴书记没有去乡政府和村委会,直奔伊巧云老人家中。此时,老人因重病缠身早已卧床不起。当周书记握住老人枯瘦的手问她还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犹豫了一下说:“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带痩的猪肉。”说完,老人又后悔了,用另一只手拍打着周书记的手背说:“也就这么一想,周书记别当事。”历来以雷厉风行,为民务实作风著称的周振兴,一下子泪流满面。他握住老人的双手说:“怪我,怪我呀!老人家,对不起您。”他抹了一把脸,侧身掏出衣袋儿中的一沓钱,递到赶来的乡书记手中。县、乡领导纷纷掏自己的衣袋儿,被周书记制止了。不用言说,当天,老人就吃上了肥中带痩的肉。</p><p>告别了伊大娘,周书记去了曹县参加县委的汇报会。会上,他眼含热泪地讲述了一段话,“伊巧云老人今年83岁啦!为了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她牺牲了丈夫和三个孩子。抗战时期,在抗战堡垒红三村曾经做过杨得志将军的房东。为接待来往的将士们,她曾一天做过9顿饭。为了让将士们吃饱吃好,她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物件儿和娘家陪送的嫁妆。如今,在我们领导下,生重病了,竟然吃不上半碗肥中带痩的肉。同志们,我们还有脸当她(他)们的书记吗?”说着,突然,周书记抬手“啪”!扇了自己一个耳光,说:“我们这些大大小小书记的脸还叫脸吗?”</p><p>这一记耳光打得是那样清脆,话说得那样沉重。坐在他身旁的县委书记一下俯在桌子上哭出声来,“周书记,该打的是我,是我呀!请地委处理我。”刹那间,所有与会人员都低下了头,默默地收起了各自工作成绩的汇报稿。</p><p>时间已过去了38年啦!可周书记那一记耳光至今回响在我的耳畔。现如今,这些老领导早已经退休,但是,他们那种为小事的自责,为党、为国、为民的担当,树起了一代共产党干部的风范。</p> <p>张宗锁老师充满深情的诵读《书记的耳光》</p> <p>请欣赏张宗锁老师的风采</p> <p>张宗锁老师演唱《绿色军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