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古迹

博爱老刘

武汉封城战“疫”令世人感动。总书记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武汉战“疫”触动了我,宅家翻出老照片,重温武汉昔日行,已制作《江城风采之一》,本集再述登黄鹤楼、红楼、古琴台、归元寺、圆通阁、昙华林等历史文化古迹之情。 历史名胜黄鹤楼蜚声中外。仰头举目,“楚天极目”取自毛主席“万里长江横渡,纵目楚天舒”,寓意登上黄鹤楼,祖国大好国土尽收眼目。 黄鹤楼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武昌,面临扬子江。 黄鹤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吟诗作赋,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p> 黄鹤楼始建三国,历代屡毁屡建,现楼1981年重建,以清"同治楼"为原型。</p><p>“黄鹤楼”牌匾系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舒同所写。</p> <p> 黄鹤楼高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排檐如黄鹤,展翅欲飞。</p><p> 底楼“帘卷乾坤”寓意黄鹤楼以外辽阔自然全被卷入眼帘。 </p> <p> 楼外铸铜黄鹤、宝塔、牌坊、轩廊、亭阁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p> <p>  《三楚一楼》牌坊:秦汉分西、东、南三楚,现泛指长江中下游。</p><p> 西面横额“三楚一楼”意为黄鹤楼是独此江山第一楼。</p><p> 东面横额“江山如画”取东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改“如”为“入”,意为万里江山已入画。</p> <p> 黄鹤楼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之交点,合中华民族登高望远之民风民俗、亲近自然之空间意识、崇尚宇宙之哲学观念。</p> <p> 黄鹤楼雄浑不失精巧,登楼使心灵与宇宙互渗互融,净化心灵,魅力久远,与日月长存。</p> <p> 牌匾“势连衡岳”指黄鹤楼气魄宏伟,宛如与千里之外的南岳组成一幅“拔地向天,耸翠如屏”的气魄。</p> <p> 中部大厅浮雕,表现历代黄鹤楼神话传说;三层夹层回廊,陈列诗词书画。黄鹤楼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之成为山川与人文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p> <p>  二、三、四层外四面回廊可供远眺;五层瞭望厅,可观赏大江景色。</p> 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锦绣山河遥遥在望。 雄伟的长江大桥尽收眼底。 远观蛇山山顶白云阁,阁名源于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阁名由史学家周谷城书写。<br>  俯观千禧吉祥钟,钟重20吨,蒲牢1吨 ,取20世纪和21世纪连接之意,钟体为铜合金,含黄金2.1公斤,银8.4公斤,是明朝永乐大钟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 <p> 黄鹤楼东百多米处搁笔亭,牌匾由臧克家题写,取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佳话。亭前楹联“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由曹禺所写。亭中有案、凳、砚等,别含雅趣。 </p> <p> 清初《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来此游览,想到这则故事,起意将楼旁小亭命名搁笔亭,以纪念崔颢佳作和李白的气度,有了这座搁笔亭。</p> <p> 崔颢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p><p> 诗从楼名着笔,于广阔空间漫长时间背景上,烘托出天长地久、世事苍茫之感,流露出对古人成仙得道的羡慕和自己事业无成的失落。此诗进入中学教材,脍炙人口。</p> 《黄鹤楼》音节浏亮,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体现了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中有画,气象恢宏的绘画美;一气旋转,清朗和谐的音乐美。<br>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称唐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元方回《瀛奎律髓》称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div> 佳话感人,笔已搁下,举瓶模仿,感叹崔颢佳作和李白气度。<br></div> <p> 颂崔颢《黄鹤楼》,想起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p><p> 李白漫游飘泊一生,留下许多歌咏自然、歌颂友情佳作。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游至湖北“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结识孟浩然,两人成挚友。开元十八年三月,得知孟浩然去广陵,约江夏送别。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送到江边,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 石壁上壮观中的壮字为何多一点?有说法因为黄鹤楼太壮观,故于壮字上加一点,誉黄鹤楼比壮观还要多一点雄伟。 黄鹤楼东南毛泽东词亭为四角攒尖重檐舒翼,亭中央大型青石碑,镌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1956年6月畅游长江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 黄鹤楼鹅池四周,有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诗词名句的碑刻。碑墙上嵌有根据真迹描摹镌刻。 <p> 建于1993年的“落梅轩”,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外表酷似木制的重檐翘角、吊楼、撑拱、漏花窗、缤纹格门窗、木雕挂落、景门以及抱鼓石、卷棚屋面、赭色琉璃瓦等,给人以历史久远、古色古香的印象。</p> “落梅轩”之名源于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p>  园内这条商业街颇有楚风汉韵。</p> <p> 装模作样登上《楚风鹤韵》演出海报。</p> 体验一下楚汉印象。 <p> 走出黄鹤楼,不远处是位于武昌阅马场(武珞路1号)的红楼。</p> 红楼因主体建筑为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故称“红楼”。 红楼内开辟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纪念馆门口有两个十八星旗。 纪念馆前碧樟广场中矗立有国父孙中山先生铜像。 大门上挂着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写的馆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湖北军政府旧址原为鄂军都督府,是鄂军都督黎元洪办公府邸,经过复原修葺,与湖北军政府遗址一并开放,名为“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 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以主楼为主,再现湖北军政府成立初期原貌。 开放有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军政人员会客室等。 立于走廊栏杆前,尽力想象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场景,眼前浮现一个个电影片段。 纪念馆楼前有一个碧樟广场。 <p> 碧樟树林环绕红楼,十分幽静。</p> <p>  在碧樟树林中,坐下来静静地看看书听听音乐倒不错,偶然到此的过客只能玩玩手机,稍歇一会。</p> 归元寺位于汉阳城翠微路,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归元寺建筑完美、雕塑绝妙、珍藏丰富,扬声佛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外国政要如西哈努克国王、基辛格、李光耀、中曾根康弘等都曾来此观赏。 归元寺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取名《楞严经》“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之语,意在佛法相同,修行方法各有不同。 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败屡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光绪二十一年及民国初年续建。 <p> 归元寺有北、中、南三个庭院。中院有放生池,池两侧为钟鼓楼,正中为韦驮殿、大雄宝殿。南北两厢为客堂和斋堂,其后为禅堂。</p> <p>  南院罗汉堂供奉500尊罗汉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中国传统塑像艺术上品。罗汉堂数罗汉是武汉民俗,多大年纪数多少尊,止时看罗汉尊号、动作、面部表情等,从中品味悟人生哲理。</p><p> 罗汉堂外侧地藏殿内供奉着地藏菩萨。</p> 北院有藏经阁、大士阁、翠微井等。 藏经阁一层陈列北魏石刻、唐代观音及珍贵法器、字画等;二层收藏佛教经典7000多卷,有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刻印的经卷和贝叶经。有两件珍品:一是在长宽不过6寸的纸面写着5424个字组成的“佛”字,内容是《金刚经》《心经》原文;二是血书《华严经》《法华经》。 <p> 寺内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为汉西一境。</p> <p> 归元寺圆通阁,仅比黄鹤楼稍矮。地下一层为石材制成,石墙里面是一间间石屋。主体结构由木材建成,为明三暗五,完全木石结构,称之为木之最、石之最,全国绝无仅有。</p> <p> 圆通阁供奉和田玉石佛像25尊圆通菩萨,皆具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以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圆通”意为“明白”、“开窍”。据佛教经典:观音是耳根通(一根通)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观音菩萨能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故名观音。</p><p><br></p> <p> 圆通阁为仿明清风格建筑,环阁有翠微池。</p> <p> 昙华林位武昌西部,毗邻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地处城墙内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p> <p> 历史上昙华林指戈甲营出口以东地段,明洪武四年逐渐形成老街。</p> <p> 1946年,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街名沿袭至今。 </p> <p> 郭沫若为抗战“政治部三厅”厅长时,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穿行于昙华林,他认为昙华林街名与佛教有关,昙华林可能是因为佛教寺院兴盛而得名。“昙华”乃印度梵文译音,“林”即“居士林”简称。</p> <p> 民间对昙华林则有两说:一说巷内有花园,大多种植昙花,多而成林,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故得名。二说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坛”讹为“昙”,遂有昙华林。</p> 昙华林名人故居、公馆多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见证了当时人居和生活环境,反映了历史街巷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形成了昙华林颇具特色的古韵街巷建筑文化。 <p> 昙华林花园山牧师楼脱颖而出。砖木结构外廊式建筑精致典雅。1862年起,花园山是武汉天主教权力指挥中心,这座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瑞典主任牧师府邸,足见当年天主教在湖北发展的鼎盛。</p> <p> 这栋独门独院的欧式洋楼曾经拍过电视剧。如今是融园咖啡,坐在小楼前品品咖啡,沉淀浮躁心事,耳畔也许会回荡起往日慕道班教友声声吟唱。</p> 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p> 昙华林一个中式门楼内有四栋北欧风情建筑,建于1890年,基督教瑞典行道会在此创立瑞典教区,成立湖北总会。抗战期间,汪精卫在武汉成立伪政府,瑞典驻华领事将领事馆迁到这里,处理本国外事,代理英美等西方国家与汪伪政府事务。</p> 昙华林是一个安静小街,有咖啡馆等各式小店,还有不少种花、卖花的人家。<br> 这里是一个可以穿越时空回望千年老武昌的小街。 明清时期,湖北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也是清廷地方军事衙门所在地,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这里留下了昔日的马槽、古井,古井夕照已成为一景。 小学生们春游归来。 <p> 崇真堂是一座拉丁十字形单层哥特式建筑。立于1864年,距今150年,是湖北最早的基督教堂。崇真堂象征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发端,历经沧桑,是周边基督教徒不可或缺的活动场所。</p> <p>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位于汉阳龟山西脚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p> 古琴台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 相传古琴台是为纪念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感人故事而建。 古琴台殿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 故事说的是,当年伯牙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伯牙鼓琴咏志。抚琴小段弦即断,伯牙便知有人窃听,请出,此人正是樵夫钟子期。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抚琴一首,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 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为挚友,约来年再会。第二年伯牙会子期之时,子期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终,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万分,顿感曲艺无意,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 <p>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广泛流传,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知音,已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p> 琴园中有联: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此联明白如话,信手拈来,天衣无缝,情景交融,妙趣横生。<div>  上联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div><div> 下联出自《诗品·实景》“晴涧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抚琴。”</div> 碑廊镌有重修琴台碑记;有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石刻“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宋湘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七十八岁时,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石上,成为书法珍品。 琴台院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 布局精巧雅致、层次分明,保留了当年古建筑风貌。 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p> 出古琴台便到月湖,月湖古称却月湖,位于东汉末年黄祖驻兵的却月城遗址。清《汉阳县志》记述:月湖因黄监军(东汉末年荆州刘表将黄祖)筑却月城而获名,却月城如残月,月湖也得名却月湖。</p> <p> 月湖是汉阳最年轻的湖,诞生至今530年。古时汉阳既是汉江入长江口,也是古云梦泽的边缘,汉江三角洲湖泊遍布漫无边际,汉水从北往南非得经过这片湖区然后流入长江。</p> 明成化年间汉水下游大雨连日洪水泛滥,汉水入江口泥沙淤积,江水暴涨,怒涛汹涌,从汉阳郭茨口自行改道,截弯取直,冲溃堤坝陆岸,朝长江一路冲去,由龟山北奔腾入江,原龟山旧河道凹地剩下一片水便成月湖。<br><br> 明清时期,月湖由杨柳堤、郭公堤、灯笼堤三道堤分隔成东月湖、汤月湖和西月湖,清代竹枝词“走遍月湖堤十里”,可见当年月湖阔大。 清代汉口汉阳河湖连通,汉口人游月湖,从汉正街袁公堤租条小船,从后湖荡到汉水,再荡到月湖,上岸即琴台,水路迤逦往返,可省去陆路车马。 后来长江边的东月湖消失,剩下的月湖也只是汤月湖和西月湖的一部分。 不过,月湖的自然风光使这里成为武汉闹市中心一方静土。 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偶尔偷得半日闲,或漫步林荫湖畔,或坐于桥头湖畔发发呆,是个不错的选择。 <p> 月湖畔武汉琴台大剧院由一个1802座大剧院、一个400座多功能厅及排练厅、艺术展厅、餐厅等组成,是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档次最高的特大型文化设施。</p> 与琴台大剧院毗邻的琴台音乐厅,包括一座1602座交响音乐厅和一座415座室内乐厅,是演奏大型交响乐的专业场所。 <p> 月湖、大剧院、音乐厅与古琴台浑然一体。湖水碧波荡漾,岸柳成行,湖上白鹭翻飞,湖边红花绿树相映,岸边桥头悠闲的游人,湖心大剧院音乐厅传出优美旋律,和谐怡人;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说,更为此情此景注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再见,承载着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美丽迷人的英雄城市--武汉!<div>  摄影制作:刘会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