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空37师战友张增荣

谢永春

<h1><font color="#ed2308"><b>张增荣<br></b><b>——师副参谋长、核试验穿云取样勇士</b></font></h1> <h5>《舍身穿越蘑菇云》视频</h5> <h1><b><font color="#ed2308">一、个人简历</font></b></h1> 张增荣,男,汉族,江苏扬州江都人,1948年7月出生,1965年7月入伍,先后在原空军第一预备学校、原广州军区第42军128师、原空军第七航校学习训练,1968年11月毕业分配至原空三十七师,历任原空三十七师一一一大队(团)飞行员、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团领航主任、副团长、师副参谋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一级飞行员(四种气象飞行员、飞行教员、指挥员)。<div> 参加核试验穿云取样任务时,任飞行二大队五中队中队长,任务中全身一次受放射性照射9.5伦琴。<br> 1987年11月转业,现居扬州江都区。</div> <h1><b><font color="#ed2308">二、美好回忆</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一)军营照片</font></b></h1> <h5>半世纪前的影像:辛忠福、林文荣、张增荣(左一)、孙茂森</h5> <h5></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 <h5></h5> <h5>左起:师政委王凤录、张增荣</h5> <h5>左起:师政委王凤录、张增荣</h5> <h5>张增荣(右一)、王凤录(右二)</h5> <h5>张增荣(左一)</h5> <h1><b><font color="#167efb">(二)战友聚会</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三)与初家姐妹聚会</font></b></h1> 2019年5月初家三姊妹到江苏扬州去看望四十多年未曾见面,父亲初绍臻的好战友张增荣叔叔和虞爱华阿姨...... <h1><b><font color="#167efb">(四)预校老五班威海聚会</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预校老五班威海聚会感赋</font></b><br><b><font color="#167efb">相见时难别亦难,<br>海风拂面泪阑干。<br>七旬易逝韶华尽,<br>半纪长思鬓发残。<br>犹记青葱年少事,<br>曾经苍溟凯歌还。<br>莫言岁月无多少,<br>握手约期再展颜。<br>(2019-06-29)</font></b></h1> <h5>左起:辛忠福、张增荣</h5> <h5>左起:张增荣、崔忠先(他们是同年同月同日生,那时又是一对红)</h5> <h5>海滨大道的傍晚</h5> <h5>左起:林文荣、耿浩、张增荣</h5> <h1><b><font color="#ed2308">三、我爱马兰</font><br><font color="#167efb">——在马兰基地度过的日子</font><br><font color="#ed2308">[作者]张增荣</font></b></h1> 在我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有20年是在新疆马兰度过的。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一提到马兰,只要遇到有关马兰的人和事,总是感觉亲切,总会引起一段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h1><b><font color="#167efb">(一)奉调进疆 入驻马兰</font></b></h1> 马兰是我国的原子城,也是我国核试验基地的代称。在20世纪50—80年代,它是神秘的,不为外界所知的。尽管它面积有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省大小,但在地图上却找不到。现在的马兰,已经是很完备的国防科研和试验的基地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白手起家”阶段,那里则是莽莽尘沙、茫茫戈壁。试验场区和罗布泊一带则近乎生命禁区。<br> 我所在部队于1969年6月入驻马兰机场。我们的任务是保卫马兰核试验基地,同时对北疆负有空中驰援任务。 马兰机场位于马兰基地机关所在地马兰村以西大约15公里处,内部叫做马兰西村,也叫03号,通信信箱是新疆永红,其地北依天山,南傍博斯腾湖。设立马兰机场和马兰场站,是为我国核武器试验任务提供服务,同时也作为众多参试单位之一,参加了我国历次核试任务。我们入驻以后,马兰场站在保障核试任务的同时,增加了保障我们飞行训练和战备值班的任务。我们入驻时,马兰条件已相当不错,场站唯一的一座二层楼房被划作司政机关办公用房和飞行员宿舍,后来约定俗成地叫做“飞行大楼”。但在初创时期,干部战士住的是“地窝子”、帐篷,喝的是泥浆水,吃的是沙砾饭。临时来队探亲的干部家属、年轻媳妇最好的待遇是住通信车。 我们进驻马兰机场后的第一堂课是保密教育,背《保密守则》。在当时,保密被放在极高的位置。“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诉妻儿”必须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写信的字里行间,暗示也是不允许的。那时没有手机,电话也没法打。另外一项便是敌情教育。当时据说在戈壁深处和博斯腾湖的芦苇荡中,还残留有国民党“西北王”马步芳的残部,敌特活动也很猖獗。好在机场距最近的居民点也有几十公里,我们这些整天“三点一线” (机场、宿舍、餐厅三点一线)的飞行人员和社会一点儿接触和联系也没有。<br> <h1><b><font color="#167efb">(二)艰苦训练 玉汝于成 </font></b></h1> 从温暖湿润的内地低海拔地区,一下子转到干燥严酷高海拔的马兰机场,许多同志身体一时适应不了,最典型的是流鼻血,半个月后才逐渐好转。入驻安顿以后,除了政治教育,最迫切的任务便是早日开飞,拉开飞行训练的序幕。要知道只要我们一升空,新疆破天荒就有了空中防御力量,就会结束没有歼击航空兵的历史。进驻马兰机场不到半个月,我们便开飞了。但那时训练飞行很少,一周只能组织一到两个飞行日,平均每个飞行员一年能飞50个小时就不错了。这样的飞行强度别说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就连保持技术都很困难。 和人员一样,飞机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开始飞机的故障率很高,地勤机务人员努力摸索维护规律,在他们艰苦细致的工作下,飞机出勤率大大提高。那时的油料供应也很紧张,一个飞行场次要消耗几十,上百吨航空燃油。场站一个运油车队几十台运油车,不停地从大河沿(吐鲁番)火车站翻越天山拉油,也常常不能满足需要。地勤机务人员、场站各类保障人员辛勤工作,艰苦奋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就这样逐步改善条件,增加飞行场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按照训练大纲和每年的年度训练计划,完成了各项技术训练,部队技术、战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为遂行各项任务打好了基础。随着在马兰机场度过的日日夜夜,我自己也完成了各课目训练,成长为四种气象飞行员、四种气象教员、三种气象指挥员,一级飞行员,成长为一名部队基层军事干部。 这里还有一段改装歼-6的小插曲。我们入疆时飞的机型是米格-15比斯,这是一种很落后的机型。那时我们迫切要求改装歼-6。空军首长到新疆调研,在马兰场站招待所召开飞行员座谈会。首长不主张我们改装歼-6,说“过两年让你们直接上歼-12”。我们几个参加座谈会的飞行员坚决反对这个意见,积极要求立即改装歼-6,“等歼-12出来,我们再从歼-6改装歼-12”。这样我们在1971年顺利实现了改装训练,飞上了当时空军的主力机型歼-6。当时改装没有歼六教练机,就使用歼五教练机带飞。教员由部署在北疆的已先期改装的老飞行员担任。这些老大哥们对我们言传身教,尽责尽职,由此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一直延续至今。<br> 当然,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马兰机场的飞行训练中也发生过几起事故,得到过血的教训。这些事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也在逆境、艰难中锤炼了部队。每次事故后经过整顿,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开展思想、身体、技术“三交底”、“三摸底”活动,进行正面引导,增强了每个飞行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我曾有诗悼念事故牺牲战友——“既痛逝者行自念,勿作临难畏葸人。”至今,我还深切怀念将热血和生命奉献给马兰的战友,愿他们安息。<br> <h1><b><font color="#167efb">(三)积极备战 为国为民</font></b></h1> <h3><p> 我们一入驻马兰机场,立即执行了战备值班任务。当时值班的等级是双机二等、四机三等。二等值班加备份三架飞机,指挥员、塔台值班人员以及机务、场站各类保障人员。每天日出前半小时必须做好立即升空准备,日落后半小时撤回内场。值班的地点在跑道头北侧的半地下平房,一日三餐由炊事班送到值班休息室。面对茫茫戈壁,伴着战鹰,眼望祖国神圣领空,我心中充满使命感、自豪感。节假日例如国庆、春节,值班为四机二等,特殊时期,如毛主席逝世,则排为四机一等、八机二等。其他飞行人员全部排好战斗序列,三等值班人员不需要进场,只在内场待命,参加正常活动。值班的主要活动是熟悉敌情资料,敌飞机、导弹的性能和空中识别判断,研究攻击方法等。经常性的是练习“跑一等”,即由值班休息室快速跑过200米,进入值班飞机座舱穿好救生伞,做好开车准备。我们常常由一人手掐秒表计时,一声“开始”,便从休息状态全副武装以跑百米的速度跑向值班飞机,按熟练的步伐登上梯子进入座舱,在地勤人员帮助下穿好救生伞,发出可以开车的信号,紧急情况下是一边开车一边穿伞。经过不断练习,基本都能在一分钟内做好一切准备,最快的45秒便可由二等状态转为一等。这是一种“秒秒必争”的练习,大家都练就了“准如钟、快如风”的本领。除了演习,真正的战斗起飞的机会极少。<br></p> 根据上级部署和命令要求,在驻守马兰机场期间,我们还参加过多场军事演习。在核弹爆炸后的联合演习,驾机通过爆心,模拟核战争条件下的对敌地面攻击;“三北”地区大规模军事演习的西北地区合成军事演习;模拟战争条件下空中驰援北疆空战演习;紧急转场演练;带领小分队到大东沟机场战备值班等等。我们还奉命在广西百色、南宁执行作战任务,捍卫祖国神圣领空。<br> 现在回顾当年的戍边岁月,确实内心充满激情,充满豪情,也充满对戈壁滩,对马兰的感激之情、眷恋之情。虽然当时工作紧张,条件艰苦,充满风险,但也是十分愉快的。因为,我们履行了共和国军人的基本职责,即一切为了战备,一切为了打仗,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胜利。</h3> <h1><b><font color="#167efb">(四)见证核爆 参加科试</font></b></h1> <h3> 驻守马兰机场后,基地领导为了让我们尽快了解基地的任务和性质,在保密的前提下,组织我们观看核爆内部资料片。经过特别批准,还组织我们观摩往轰炸机弹仓装载原子弹的过程,让我们亲眼目睹了“真家伙”——我国的“小胖妞”。当然,我们必须做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活着装在肚子里,死了带进棺材里”。</h3> 基地的科研试验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在马兰机场驻守20年,我有幸见证了许多核爆试验的历史时刻。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有空爆试验,“零时”那一天,总要组织我们收听试验场区的实时广播,在气象台外的空地上往核爆方向观看。由于距离较远,只有两次看到过爆炸闪光,犹如远远地看地平线上的闪电,几分钟后才能听到低沉的隆隆声,犹如天边的闷雷,而蘑菇云是看不到的。后来大气层试验停止,进入地下核试验就不再组织了,但有时可以感受到地面震动,有如低级别的地震。对于基地的核试任务,我们是从来不问的。每当空勤灶就餐的外来机组人员有所增加,我们心里便明白,又有任务了。这些外来机组人员,有执行投送任务的,有执行取样任务的,有运送实验器材设备的,有接送首长和科研人员的。有时遇到同期战友,一般打声招呼,从不过问任务的事情,也不去招待所看望叙旧。去年我们一预校同期战友长春聚会,庆祝入伍50周年,遇到曾在马兰执行过运送样品任务的战友,谈起往事感慨万分。<br> 科研试验有时也会发生特殊情况。有一年,我们正常进行夜航训练,午餐后大家正在休息,突然响起防空警报声,同时电话命令全体人员立即进入防空洞。事后我们才得知,在执行强击机投掷原子弹试验时,弹体无法投掷,不管飞行员在空中采取什么应急措施,包括俯冲拉起借力外甩,也无法投掷。飞行员请示连人带机冲向沙漠或博斯腾湖,未获批准。万般无奈之下,飞行员请示带弹着陆。消息传到北京,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相信飞行员。当我们还未到达防空洞时,战机已带弹安全着陆。这是一次极大的险情,万一着陆时引发核弹爆炸,马兰机场包括场站将不复存在。<br> 对于我国的国防科研事业,中央领导人十分关怀和重视,许多领导同志都到过基地进行视察指导。1984年夏,胡耀邦总书记到马兰视察,我有幸在指挥所指挥总书记乘坐的专机,并果断处置了一些突情,保证总书记专机安全。也正是由于在指挥所值班,失去了接受总书记接见并一起照相的机会,但我并不后悔。指挥所总要有人值班,许多工作都需要有幕后“隐姓埋名人”。<br> 为了测试某新型雷达,我还执行过在艾丁湖上与空中设备通信联络的任务。艾丁湖在吐鲁番地区,是吐鲁番盆地的最低处,也是全国海拔最低的地方,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当时在艾丁湖上空,以表速600公里/小时盘旋下降,低些,再低些,低于海平面,直到距湖面20多米才不再下降。在这个高度,气压高度表已失去作用,无线电高度表也不能正确指示,只能靠目视测高。好在我们经过低空超低空训练,心里有底。看着湖西侧头顶上近在咫尺的高耸的天山群峰和翼下清晰的泛着白色盐碱的艾丁湖水(那时尚未干涸),仿佛置身魔境。<br> 我曾经和我的战友们说过,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现在我还要和我的战友们说,我们见证过,经历过,参与过,奉献过。我们青春无悔!<br> <h1><b><font color="#167efb">(五)苦中有乐 情怀永系</font></b></h1> <h3> 马兰的岁月是艰苦的,又是快乐的;是紧张的,又是丰满的;20年的时间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br></h3> 任何一个在大漠戈壁待过的人,对那里的风沙都不会陌生。大风、黑风、浮尘、扬沙、沙尘暴,这些词汇在那里是经常被使用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等诗句,是绝佳的写照。有一次机场刮起过山风,风速达到42米/秒,能见度不足10米,人在风中很难直立行走。我们和机务地勤人员冒着大风沙固定飞机,以免飞机被风沙损坏。飞行中从空中观察,若地面大范围尘沙像一堵幕墙,迅速随风移动,此时必须尽快返场着陆,否则机场一旦被覆盖,就必须去备降机场着陆,遇上油料不足,只好硬着头皮返场,此时极易酿成严重后果。<br> 但是毕竟浮尘风沙不是每天都有,马兰的春天还是很美好的,只是比内地要来得晚一些。桃花、杏花会开,戈壁滩上的骆驼刺,也会开出小小的黄白色的花。飞行大楼四周我们亲手栽植的白杨树,也会枝叶茂盛,欣欣向荣。夏秋季节,我们在树沟边种的太阳花、大波斯菊竞相开放,或鲜红,或嫩黄,远远看去十分抢眼,姹紫嫣红,居然也能引来蜂飞蝶舞。更不必说新疆的特色瓜果,如葡萄、哈密瓜、香梨、杏子、大枣、西瓜,那绝对是美味的享受。只是新鲜蔬菜、肉类较少,连空勤灶开始也只能吃冷冻食品、罐头肉、蛋黄粉之类。不过博斯腾湖的大鲫鱼、鲤鱼倒是吃了不少。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水域面积近千平方公里,就在机场南侧10多公里处,我们曾组织去湖里游泳。博斯腾湖水碧沙软,没有工业污染,水质极好。湖西北岸芦苇荡很深,鱼肥鸟噪,颇具江南景色。我们曾在湖上进行过低空超低空训练,白浪接翼,湖天一色,犹如飞行在海面之上。<br> 戈壁滩上除骆驼刺外,盛产甘草、肉苁蓉。每逢到节假日休息,不少机务地勤人员去采挖。真正的马兰花倒很少见,有时夹在骆驼刺中,可见顽强生长,近湖岸边可有成片显露芳容。千年胡杨不见遗存,只在戈壁滩上小灌木丛中偶见野生黄杨。<br> 戈壁滩上的文化生活是单调的。那时没有电视,后来才配发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放在指挥部。当时正播放墨西哥电视连续剧《女奴》,我们便集体看了一个多月的“伊佐拉”。飞行人员严禁使用短波收音机,文艺书籍几乎没有。一个月可以看两三场电影,每当此时,家属区的孩子们早早便在广场支起的银幕前排好小马扎,占据“有利地形”。记得部队文艺团体曾从北京来慰问演出过,我还是值班,未能看上。<br> 那时军师首长常常到飞行大楼看望我们。我们便请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一位师副参谋长讲战斗故事,讲如何在肉搏战时咬美国大兵的耳朵。一位副师长到二等值班室看望我们,当他从军装左口袋掏出莫合烟请大家卷抽时,一名飞行员已悄悄从他的右军装口袋里拿出软中华给大家分发。副师长哈哈一笑,连说抽吧抽吧,一副慈爱长者的形象。飞行员每天有一小时正课时间体育锻炼,为了解决洗澡问题,场站设法安装了一台小锅炉,运动之后,大家打上一桶热水在洗脸间冲浴。我们又利用报废的副油箱清洗后刷上黑漆,接上自来水,在大楼后面砌了个小小露天浴室,利用戈壁滩上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加热自来水洗浴。好在飞行大楼距离卫生队、服务社以及家属区很远,女同志在这里几乎不露面,所以即使偶尔走光,也不是什么“事故”。<br> 由于训练、战备任务紧,我们首次探家都很晚。我是入伍后七年才第一次探家,假期只有一周时间。我们自入伍以后,过的都是集体生活,第一次探家,个别飞行员不敢走,因为“不知道怎么买车票”。到了我们谈婚论嫁的年龄时,领导开禁,可以谈对象了,但戈壁滩特殊的条件,使这件事并不那么容易解决。这时个别保留有“地下航线”的同志,则顺理成章地成就美满姻缘。尽管我们组织了几场舞会,用军用卡车从几十公里外的基地医院接了几批未婚女护士来做舞伴,还是收效甚微。飞行员因为职业风险太高,成了一个“可敬不可爱”的群体,大多数走的是“先结婚后恋爱”的老路子。<br> 在我们那一批20多名战友中,我是最后一个谈对象、最后一个解决个人问题的,结婚时已达而立之年了。婚后大部分同志也是分居两地,相隔万里,书信往返一次也要一个月时间,仍然要做“大漠苦行僧”,自然不会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我们没有罗曼史,只有奋斗史。在转业多年之后,我仍然保留着在马兰时养成的个人生活习惯,以至于爱人总是说:“你还是回到部队去过你的单身生活去吧。”<br> 新疆,我的第二故乡。马兰,我生命的黄金时段——20至40岁倾情奉献的地方;马兰,魂牵梦绕的地方;马兰,今生今世难以忘怀的地方。<br><h1><font color="#167efb"> <b> 我爱马兰。<br> 怀念马兰。</b></font><br></h1> <h1><b><font color="#ed2308">四、我们是空军预校十四期</font></b></h1> <h5>一预校十中队五班合影</h5> 我们是空军预校十四期学员,<br>在祖国的历史上,我们和共和国同年。<br>祖国母亲为我们插上了钢铁翅膀,<br>我们矫健地飞翔在祖国的蓝天。<br><br>五十四年前的夏天,<br>我们接受祖国的挑选。<br>作为当年应届毕业的初高中生,<br>我们踊跃响应蓝天的召唤。<br><br>严格的政审,严苛的体检,<br>沙里淘金,千中选一,<br>梦想在向我们招手,<br>我们离开校园进入部队校园。<br><br>还记得吗,亲爱的战友?<br>第一次缝领章将领章缝反。<br>第一顿高粱米吃不习惯,<br>第一首军歌是《我爱祖国的蓝天》。<br><br>还记得向党交心,<br>还记得忆苦思甜。<br>还记得陆军连队的摸爬滚打,<br>还记得围湖围海去挑土篮。<br><br>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临,<br>体验飞行我们第一次飞上蓝天。<br>后舱的教员说"你自已操纵吧",<br>我兴奋而紧张地接过驾驶杆。<br><br>我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一起飞翔,<br>从此,蓝天便是我最深的眷恋。<br>祖国的领空任由我纵情翱翔,<br>战鹰便是我人生深情的旅伴。<br><br>白山黑水留下我的航迹,<br>看惯那南天朝霞,北国风烟。<br>黄河长江在翼下奔腾,<br>凌越了太行山头,昆仑之巅。<br><br>飞过大漠戈壁,飞过高原雪山,<br>飞越万里海疆,<br>飞越广阔平原。<br>祖国的苍穹是我腾挪的空域,<br>壮丽的河山不允许豺狼来犯!<br><br>向你们致敬,共和国的将军们,<br>你们不负重托,执掌兵权。<br>你们是我们十四期的骄傲,<br>强军备战有你们的智慧和肝胆。<br><br>向你们致敬,我们亲爱的姐妹,<br>你们是共和国的空中巾帼好汉。<br>你们不让须眉壮举连连,<br>长空铭记着你们的不朽貢献。<br><br>向你们致敬,穿越蘑菇云的勇士,<br>你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br>当样品取回,烟云散尽,<br>你们放心一笑,傲视辐射沾染。<br><br>向你们致敬,转往民航海航的战友,<br>还有转到地面、地方工作的兄弟,<br>你们在不同的岗位发光发热,<br>共同为祖国母亲默默奉献。<br><br>向你们致敬,十四期贤德的军嫂们,<br>你们含辛茹苦,为我们双翼添彩。<br>此生何幸,与君结缘,<br>军功章怎能少得了你的一半!<br><br>每当欢聚,我们更把你们怀念,<br>为了理想,你们折翼长空血染蓝天。<br>多少次我们将烈士的名字呼唤,<br>我们撮土为香,洒泪遙奠。<br><br>七十年的光阴,七十年的成长,<br>共和国扶持着我们飞翔的翅膀。<br>我们见证过、经历过、参予过、奋斗过,<br>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个体、群团。<br><br>十四期是符号,十四期是名片,<br>十四期是纽带,<br>十四期是因缘。<br>我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br>我们是一个大通舖上的飞行学员。<br><br>星移斗转,时光荏苒,<br>而今我们早已是霜鬓浸染。<br>然而我们"年登古稀心犹壮”,<br>转头还是一少年。"<br><br>珍惜这黄昏的时光吧,亲爱的战友,<br>我们无愧既往,也一定放眼前瞻。<br>让我们将手中金杯高高举起,<br>跟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勇往直前!<br> <h1><b><font color="#ed2308">五、穿越蘑菇云</font></b></h1> <h3><b><font color="#333333">选自网络</font></b></h3> <h1><b><font color="#167efb">(一)调到新疆保卫基地</font></b></h1> 1965年,17岁的我入伍成为空军航校学员;1968年11月,我从空军第七航空学院飞行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驻辽宁省丹东市浪头机场的歼击机部队,成为一名正式的飞行员。<br> 1969年6月初,我所在部队自东北空中转场至新疆驻地——马兰机场,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战略目标——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即马兰基地。从此,我有幸亲眼目睹了我国核武器试验的重要进程和重大成果。在部队紧张训练、战备值班的日日夜夜里,眼看着我国核武器试验一次次成功进行,每个飞行员都希望能够亲身直接参加“任务”,虽然当时我们只担负着保卫的任务。 <h1><b><font color="#167efb">(二)喜接穿云取样任务</font></b><br></h1><h3> 机会终于在1976年降临。为不断提高核武器的研制水平,这一年我国决定再次进行核试验,空军决定将核试验的穿云取样任务交给我所在的部队。取样,就是对核爆炸后形成的烟云中残留的物质样品进行采集。采集后的样品交由有关科研部门或机构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试验成功程度作出评估,并据此确定改进方案。<br> 当时取样的方式有几种:一是沉降取样,即在爆心周围安置装置,对爆后自然降落的烟云尘埃进行收集;二是用高射炮向蘑菇云发射降落伞进行收集;三是利用无人驾驶飞机穿云进行遥控收集;四是由飞行员驾机穿云取样进行收集。由于当时我国无人机的研制工作滞后,航行精度较低,所以空中取样任务基本上由飞行员驾机穿云执行。<br> 由于取样的起飞机场是马兰机场,而我们入疆后便驻防在这个机场,所以省却了熟悉机场、研究地图和空域等大量必要的准备程序,一开始便进入按照预案进行的飞行训练,模拟穿云取样。其间,还进行了飞机改装后的试飞、穿防护服带装备飞行、测定基底辐射飞行、改装后升限飞行等训练,并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预想,研究处置应对方案等。<br> 8月21日,参试的4名飞行员(参加任务3人,其中就有我,备份1人),向试验指挥部临时党委递交了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书。9月初,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只等爆炸的一刻。</h3> <h1><b><font color="#167efb">(三)对准烟云最浓处飞</font></b><br></h1><h3> 9月26日,核取样如期进行。我们进场后,按程序认真检查和接受了飞机,穿好代偿服,着好防护服,戴好全头盔。第一架取样飞机在“零时”起飞,我作为第二架,间隔十分钟起飞,再隔十分钟为第三架,备份飞机为第四架。<br> 听到塔台指挥员“开车”的指令后,我启动歼击六型战机,关好座舱盖并进行密封,用无线电向指挥员请示“滑出”。得到允许后,向机械师挥手致意,松开刹车滑向跑道。<br>对正跑道后,指挥员下令起飞。我加大油门,战机迅速增速,达到离地速度后平稳离地,然后一边上升一边增速。高度200米时,右转进入取样航线,保持航向迅速爬升。<br> 高度1500米进入自然云层,高度4000米出云,云上阳光灿烂,空中蔚蓝一片,能见度极佳。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出云后在左侧座舱壁上方,立即看到了核爆后形成的蘑菇云。由于距离较远,细部结构难以看清,只看到它突破自然云层,直冲蓝天向上发展。<br> 看到蘑菇云后,我立即用密语向指挥部报告。战机升至海拔10000米时,我按计划将飞机转为平飞,保持900公里/小时沿航线飞行。<br> 接近第一个转弯点时,透过云层缝隙,可以看到孔雀河以及蘑菇云下方的罗布泊。航线的第二边是任务的关键一边,转过一转弯,我调整航向将战机对准蘑菇云。<br> 为取到更多样品,我操纵飞机降低高度至9000米,将战机对准烟云最浓重的部位飞行。进云之前,打开取样器(这是关键的一个动作,不开取样器等于白飞),随着战机接近蘑菇云,加装在座舱内仪表板上方的伽马累积计量仪开始摆动,说明正受到蘑菇云发出的辐射。临近蘑菇云体已看不出其整体状态,只觉得其颜色由黄白色转为黄色。</h3><h3> 犹如平时复杂气象飞行一样,巨大的蘑菇云体迅速压迫而来,战机瞬间便向着云体最浓重的部位穿插进去。此时,伽马累积计量仪的指针迅速向右偏转,一伦、二伦、三伦……八伦、九伦,剂量在迅速加大。我根据仪表指示操纵飞机保持飞行状态,同时向外观察,只觉得云中能见度较差,大约只有几米,因为观察不到飞机的翼尖。</h3> <h3></h3><h1><b><font color="#167efb">(四)没有颠簸状况出现</font></b></h1><h3> 我入云时,已距“零时”近半个小时,爆炸瞬间所产生的高温高压已经缓解,蘑菇云体发展稳定,所以云中飞行比较平稳,没有预想中的颠簸状况出现。蘑菇云中飞行大约持续40秒钟,依据飞行速度推算,所穿越的云体直径约有8—10公里。<br></h3><h3> 出云瞬间,伽马累积计量仪的指针指向10伦,后来逐渐增大到11.5伦不再上升。出云以后,我关闭好取样器,保持航线继续飞行。根据指挥部的指令,在转过二转弯后逐渐降低高度速度,返回机场着陆。</h3> <h1><b><font color="#167efb">(五)不知不觉汗湿衣衫</font></b><br></h1><h3> 飞机着陆后,我将战机滑向洗销坪,停车出舱。守候在洗销坪的地勤机务人员、航医和部队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走向飞机,向我表示祝贺,询问相关情况,记录相关数据并取走我身上佩戴的计量笔(后来得知,计量笔显示的外照射数据为9.5伦)。<br> 在简单介绍了情况后,我便被带到设在洗销坪一侧的洗销室,卸去防护服,脱下代偿服,摘下全头盔。此时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所着内衣已被汗水浸湿。而后便在洗销室进行沐浴洗销,所着飞行装具以及内衣经洗销后作销毁处理。战机则在卸下取样器后,由防化分队进行专业洗销,而后长期停放,直到经检测放射性衰变到安全范围,以后再进行试飞,投入正常战备训练使用。</h3> <h1><b><font color="#167efb">(六)任务完成十分圆满</font></b><br></h1><h3> 任务完成后,参与穿越的飞行员被转到天山脚下的基地医院接受观察。当晚,朱光亚同志在秘书陪同下,带着西瓜等,来到病房看望我们,并转达中央领导的祝贺与慰问。<br> 他说:“你们今天说‘西瓜丰收了’,所以拿西瓜来慰问你们。”他所说的“西瓜”“丰收”,是穿云取样时我们使用的无线电空中通讯密语。我们关心的是任务完成情况、是否取到取足样品,他笑着告诉我们,任务完成得十分圆满,样品不但取到,而且取得很多,足够他们分配而且有余。他所说的“他们”,是指核武试验单位的相关院所。<br> 我们向他汇报,任务之前压力很大,担心完成不好。这时,他的秘书告诉我们,朱光亚同志的压力更大,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因为他代表国防科委向中央作了保证。</h3><h3> 住院观察3天时间里,每天都有领导同志前来看望慰问,从总部、空军、九院、兰空,到军、师、团等部队和地方首长,一批一批前来,让我们深受感动。上级给我们每人记三等功一次,奖励四卷本《列宁选集》一套。</h3> <h1></h1><h1><b style=""><font color="#167efb">(七)</font></b><b><font color="#167efb">两个月后重回蓝天</font></b></h1><h3> 9月底,我们搭乘空军伊尔—18飞机飞抵北京,在空军科研部作了相关汇报,并由空军安排在京作了相关检查。10月初,由空后卫生部介绍,来到空军杭州疗养院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康复疗养。疗养期间,每天进行检查。入院三天后,发现血象变异,红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大幅下降,经用进口丙种球蛋白治疗,一周后逐渐恢复正常。<br></h3><h3> 疗养结束后,我于11月中下旬返回新疆戈壁滩上的马兰机场,继续履行保卫试验基地、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使命。</h3> <h1><b><font color="#ed2308">六、写给爱华的诗</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作者]张增荣</font></b><br></div></h1> <h5></h5><h5><font color="#333333">《妻子》谭晶演唱</font></h5> 不知不觉之间,不经意间,<br>你,七十岁了,<br>迎来了生命中的七十年华。(注一)<br>但在我的心里,<br>你的年龄没有这么大,<br>永远只是二十七、八。(注二)<br><br>在你过去的七十年生命中,<br>我们共度春秋四十有二。<br>这四十二年,<br>我没能让你<div>大红大紫,富贵荣华,<br>也没能让你</div><div>享受高堂华屋,宝马香车。<br>当年我们都一无所有,<br>但是我们不靠外力,没靠老爸,<br>凭着自己的诚实劳动,<br>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家!</div> <div><h3>对于这个家,<br></h3></div><div>我的贡献真的很少很少,<br>你的付出实在很大很大。<br>这个小家里的一切,<br>哪一样不是你筹谋、计划,<br>哪一样离得开你的设计、牵挂?<br>你为这个家</div><div>奉献了青春、健康和美丽,<br>你就是这个家的家长、老大!<br></div> <h5>2016年5月29日西安举办建师五十周年纪念大会</h5> 四十二年的共同生活,<br>有十一年我们是相隔天涯。<br>为了我的特殊的工作性质,(注三)<br>你一个人将家庭的重担担下。<br>一个月一个来回的鸿雁传书,<br>叙说的都是平安美好,秋月春花。<br>但是你常常是<div>长夜难眠,惦念着戈壁风沙,(注四)<br>默默地将困苦酸楚和泪咽下。<br>你是要强的,更是坚强的,<br>沉重的负担,繁重的工作,</div><div>几乎要把你压垮。(注五)<br>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之下,<br>你一个人将我们的独生女儿带大。<br>在我们的三口之家,<br>你是顶梁柱的妈,我是不称职的爸。</div> <h5>张增荣爱人虞爱华</h5> 我还要感谢你,<div>感谢你融入我们这个大家。(注六)<br>“<b><font color="#ed2308">长嫂如母</font></b>",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br>你孝养我的父母,教养我的弟、妹,<br>周旋于姑嫂、妯娌之间,<br>排难解纷,调和众口,大度包容,和谐融洽。<br>你赢得了</div><div>父母的赞赏、同辈的尊重、小辈的敬爱,<br>因为你的言行举止光明磊落,树立榜样。<br><br>你对我的恩义永远情义无价,<br>你时时关心我的身体,</div><div>支持我的爱好,<br>满足我的愿望,</div><div>成就我的规划。<br>每次我参加活动,外出离家,<br>你都不忘为我梳梳头发。<br>你包容我的缺点,原谅我的过失,<br>纠正我的错处,鼓励我的升华。<br>你的话语,总是给我教益,<br>你的劝导,更是治病的良药。<br>有人陪伴,生命路上不孤不怕,<br>家有贤妻,这个家才能节节开花!</div> 你跟我说,日子过这么快,<br>要是重头重过一遍该多好哇!<br>是啊,我们失去过很多很多,<br>有些是大势所迫,<div>有些则因为无知和无邪。<br>但我们得到的也很多,</div><div>我们要感谢生活的造化。<br>如今,七十岁了,</div><div>我们都不可逆转地老了,<br>虽说"<b><font color="#ed2308">人生七十刚开始,转头又是一少年</font></b>″,<br>但毕竟这是豪言壮语,<br>也是自欺欺人的假话。<br>我们要面对现实,调整心态,<br>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过好当下。</div> 人生七十是一个坐标,<br>大自然的铁律不可虚化。<br>回首往日的光阴,<br>我们最后一次告别芳华。<br>面对未来的岁月,<br>让我们扶持前行,<br>平安、健康地走好后续的人生,<br>耳听风生水起,眼观日出月落,<br>在你八十、九十、一百岁的时候,<br>到那时我们<b><font color="#ed2308">再续佳话</font></b>! <h5><b><font color="#167efb"> 注一:虚七十岁。那地方兴过虚岁,不像本地,以实足年龄计岁。<br> 注二:据了解,二十七、八是张增荣叔叔和爱华经人介绍相识,而后书信相处,直至"大婚"时爱华的年龄。按当时的标准,符合晚婚的时代要求。<br> 注三:这里的特殊性质的工作,指作者只是一名空军部队的歼击机飞行员,也就是某位空军司令曾说过的,是"赶大车的″。<br> 注四:指作者的部队驻守在西北地区的某机场,地处戈壁、沙漠地带。而且在那一干就是二十年,奉献了人生最宝贵的黄金年华。<br> 注五:那时爱华在一个国有企业工作,负责过生产、财务方面的事务。而那个企业最多时有3000多名职工,每月按时足额发工资就是一大难题。<br> 注六:作者的家庭是个大家庭,兄弟姊妹很多,而且是在苏北某州县(区)的一个农村。而作者是家中长子,排行老大。</font></b></h5> <b><font color="#ed2308">《妻子,辛苦了》</font></b><div><h3><font color="#167efb"><b> 注:根据初占芳的美篇和《春的故事》资料制作,感谢张增荣、初占芳战友。</b></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谢谢欣赏!</font></b></h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