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记

段延兵

<p><br></p><p>这个时候,如果到了城外或者农村田地里,正是麦苗碧绿、杂花生树、油菜花开的季节。最先触春的杨柳也冒出了一枝一枝的绿芽儿。可是因为疫情,就很少人愿意出去踏青观看了。</p><p><br></p><p>疫情期间,除了那些冒着生命之虞战斗在一线的伟大的人之外,多数人都呆在家里,静候转机。因为有了网络和电视,呆在家里的人,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平台了解外界的发展动向,知道外面的一些人,每天都在直面生生死死,却又义不容辞。时代风云,搏击出战的总是那些可敬的先锋。与疫情战斗的人,历史会记录下来的。</p><p><br></p><p>知道哪些人牺牲在了一线,有的人被病魔夺取了生命。这些最为打动人心。人生真的很脆弱,真乃生死只一线。叹一声,只有暗自祈祷一下,却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当然牵动人的,还有疫情数据的升升降降。</p><p><br></p><p>呆在家中的时候,每天的下午,都能听到对面楼上一家男声唱歌,高音调子,唱经典的革命歌曲,可是感觉都唱不全,三两句就换了。有时候调子也不准。后来随着天气变暖,歌声绝迹。有时候偶尔听到长啸几声。我想,大概这个人储存的歌曲可能都被唱完尽了。</p><p><br></p><p>我们这个小城,历来交通不太发达,到现在还没有通上高铁。正在建设。可能这也成了一种好事。人流不旺。所以,确诊的病人只有十七例。放在没有受到的家庭,这些数据病例只是一个数字。可是不临谁头哪知苦啊,却对于这十七例的每个个体来讲,从开始收治到患愈出院,于身于心,却又经历了多少难以名状的恐惧和痛苦啊。固然生老病死虽是人之常情,但这种经历,却是多么可怕的。</p><p><br></p><p>特殊时期,情绪是会被放大的。</p><p><br></p><p>每个人的生活小区,一开始把控是很严的。不能随意出入。真的有事出入,需要证明,需要记下电话,需要测量体温。戴着口罩把在门口的人,都是小区物业上的,后来配上了居委会的人,社区的人,住在小区的党员。对来来往往的人询问知情。我每次走在这个特殊的门口,都要向把关的人道一声“辛苦”。这种辛苦,不是客套的话,是发自肺腑的。人要讲情,换了你,站在这个寒冷冬天的白天或夜里,你当是他们真的愿意的么?有时候,这一句“辛苦”,会换来彼此的理解和同情。</p><p><br></p><p>呆在家里的人。便生出许多事情来。其中之一,那就是在家变着花样做饭。在网上搜出美食的做法。生活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人们还趋亲美食,实在是生活的一种自信,对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一种全程信任。知道春天还会来,困难,只是暂时的。</p><p><br></p><p>我窝在家里,也自找其事。那几天,我一气儿接连看纪录片,在网上。不过都是国内的。有老早以前拍的,也有近年的。老早以前的片子,现在看起来仍然给人许多思考和惊感。有的虽是苍凉贫穷,总体感觉却都暗暗流露出淡淡暖意。看的纪录片有《铁路沿线》《海石湾》《最后的马帮》《山里的日子》《边走边唱》《乡愁》《深山船家》《干妈》《闲着》《俺俩》等,又重新看了遍《算命》《差馆》《市长》,这些纪录片,均能恪守原味,真实感动,葆有社会良知和创作的良心。在豆瓣评分都不低。感觉比赞扬式的纪录片要好的多。其中《边走边唱》,讲的是陕西省清涧县说书盲艺人李守旺的生活,他是一个盲人,儿子倒插门于他乡,闺女智障,又嫁人不顺。儿女的外走只剩他独自过活,却又需要照顾这两个孩子,凸显他平凡而伟大的父爱,展现了他人性的光辉。里面的故事情节无法想像,写实浓郁,生活悲切,却又给人纯朴干净和勇敢向上,值得品味。《乡愁》镜头对准的是河南省民权县花园乡的吴老家村,有一股泥土的芬芳,纯粹,朴实,表现了农家人对人生对生活的挚爱与深情。那个《干妈》纪录片,还是值得一看的。说的是江苏徐州农民剪纸艺术家王桂英的日常。这个老太太很强大,剪纸艺术功力深厚,老太太有生活的哲学。她的两个儿子,大的叫计划,二的叫路线,孙子叫臊蛋。纪录片,关键得有精神和思想。国内还有一部非常长的纪录片,叫《铁西区》,九个多小时。</p><p><br></p><p>在缓驰湖北武汉的时期,我们这个小城市奔赴武汉一线的一位医生的家属生了一个孩子,来了个全城征名活动,很感人。最后起名叫“佑华”。此情此事,良可叹也。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为自己的名字骄傲和自豪。</p><p><br></p><p>荆楚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伟大之域。此时遭难,一定是天妒其才。</p><p><br></p><p>满大街的横幅标语,都是宣传如何防治新冠肺炎的,有的内容太绝了。标语在中国是个特色,非常有时代感。以前贫穷时,街面上曾挂“残菜剩饭必须回锅见开再吃”的宣传口号。计划生育时期,是都生一个好的内容。到了现在,又开始宣传二胎的好处。大凡强制性的工作,宣传口号标语横幅一定满天飞。这次疫情时期的标语口号,不知有没有人收集,收集起来,肯定是一套十分有趣的东西。</p><p><br></p><p>疫情逐渐好转起来。最忙的是各类企业。复工是件大事。企业有企业的难处,员工难找,难以管控,调度复杂。于是乎各级政策纷纷出台,一批批领导视察督导,给企业派驻服务员驻厂员。其实上,企业最抵触的就是这类什么挂职派驻的服务员了,看着很服务很贴心,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日常服务的不足,但谁都不挑明说。上午派下去服务员,下午就催着要成果。其实为企业服务最好的方式就是,真正把现有的政策落实到位,各类涉企部门办好厂外的事情,让企业少跑路,企业只抓厂内生产管理,真正实现安静生产日。有家上市公司,以往接待各类参观观摩什么的,平均每年二三百次。企业专门设有一个机构,就是应付这些活动的。苦不堪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