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水老家,高峰寨是一座家喻户晓的名山。出名的原因,大致有这三样:一是高。高峰高峰,就是很高的山峰嘛,它相对处于逆水的中间地带,几个村庄成环状分布在山脚下。二是因为寨,寨,就是山寨,以前人们占山为王的地方吧。有人说,这个寨子是当年太平天国时,洪秀全的部下为了抵抗清政府的围剿,在山顶上修了寨子;也有人说是逆水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抵御太平天国残部而修筑的,说法不一。上面的古城墙、舂米的石窠等,真实地记录着曾经发生于此的往事,一次次撩拨人们登山的冲动。三是因为山的形状。高峰寨的正中间,有一个巨大的沟壑,把整个山头分成了两个部分。记得小时候,爷爷跟我讲过这个沟壑由来的传说:有个和尚云游到此,想在山脚下修一个寺庙,却苦于没有好的石料。有一天夜里,天上来了神仙帮助他。神仙手里有一个拂尘,能够轻松劈开各种石头。天快亮时,神仙着急回天庭,一不小心,手里的拂尘用力一挥,正好从高峰寨的山顶划过。山石都滚落下来,高峰寨的山顶便出现了巨大的沟壑,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神仙的拂尘肯定是没有的,巨大的沟壑应该是山体滑坡造成的。在山脚下的一处,无数巨大的石块杂乱地堆叠在一起,巨石与巨石之间有很多不规则的缝隙。记得小时候,我就在那些缝隙之间玩耍过。这些巨石,极有可能就是从高峰寨上被泥石流携带至此的。 站在自己门前,远眺高峰寨 作为一个逆水人,开门见山是最常见的风景。高峰寨于我,最熟悉,似乎又很陌生。熟悉到一天能远眺无数次,可是对于那山顶的沟壑,那古城墙,我却一点儿也不了解。记得那年中考,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学校拿高中录取通知书。回沙畈的时候,大家鬼使神差,都说去高峰寨看看。因为对地形不熟,我们是稀里糊涂地往上爬,好像是什么都没有看到,至于到没有到山顶也不太清楚。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大山里的玉米地里,每人都掰了几根嫩玉米,在山上生火烤着吃了。好像烤得焦黑,好像又特别香。 由于今年的疫情,山里的老家也封闭了。小伙伴们既不能出去上班,也不能走亲戚,于是去高峰远足一下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朋友圈里晒出高峰寨的雪景银装素裹,那古朴的城墙清晰可见,不断地拨动着我的心心念念。 这个周末,天气特别晴好,我们从潜山出发,到沙畈老家吃完午饭后,再也按捺不住那颗蠢蠢欲动的心,说出发就出发。一大家子人,开了两辆车,直奔高峰林场。因为只有走那里上高峰寨的山顶最近,而且没有什么大的坡度。毕竟我们的队伍里,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奕豪还不到五岁。虽然山路十八弯,但是路况却是相当的好,清一色的水泥路面,两边绿树成荫,别有一番情趣。停好车,就开始了徒步登山。妻不是个特别喜欢运动的人,她最关心的是路程。兼职向导的昭军叔一脸的轻松:“很快哦,从这里到山顶,一公里吧。”昭军叔走在前面给我们带路,我们跟在后面,负责几个孩子的安全。进入林区,四周都是高大笔直的松树和杉树。行走其间,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地上铺满了落叶,踩上去软软的,上坡和下坡的时候,有点滑,不过不太影响行动。对我们最重要的是要辨别方向。这样的林区,人迹罕至,没有明显的路线。我们只能根据高峰寨的方向,沿着山脊前进。我们边走边开玩笑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路。走了不久,奕豪早已坐上了他爸爸的肩头,诺诺和奕航也总是反复地问着:“还有多远?”我们都是哄哄说:“快了,快了。”我很喜欢这种自然的风光,一路走,一路不忘拍照。我发现这里的树,很多顶部都有折断的痕迹。原来这里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在冬天里遇到雨雪天气,树冠上极易结上厚厚的冰,当冰雪的重量超出树枝的承受能力时,树枝就会被压断。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很多松树的一米多高处,都被人剥去了树皮,像一个巨大的伤疤。一问,才知道人们这样做是为了获取松树脂。虽然树木没有触觉,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通向山顶的公路 宁静的山间公路 开始登山 走在林间松软的落叶上 加油,少年! 一起卖个萌 深林里的春天 高大的松树 高大的松树 伤痕累累的大树 被冰雪压断的松树 悬崖边上的小路 抱怨与鼓励地不断重复,放弃与坚持的反复博弈,最终,在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古城墙与城门真实地出现在了眼前。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与雄伟,但石头彻的墙还是很规整的,城门也依然挺立。往日的刀光剑影早已不复存在,但这些残损的建筑却无声地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在一块巨石上,舂米的石窠静静地躺在那里,它原本就是在大石头上直接凿成的。它的使命早已不在,留给我们的,只是对往事的无限遐想。传说当年山寨被围,寨上的粮食都吃完了,只剩下最后一升米,大家心生一计,把最后一升米煮饭给寨上的狗吃了,然后再把狗从城墙上扔下来。狗摔下来后,肚子里的饭都从嘴里出来了。围困的敌人一看,狗都能吃得这么饱,山寨上的粮食还充足得很,觉得围寨没有意义,就撤走了。 坐在古城墙上合个影 极目远眺 山顶卖萌 飞起来 飞起来 <p>一家三口</p> <p>山顶远眺</p> <p>山顶远眺</p> <p>山顶远眺</p> <p>向导昭军叔</p> 城门里比个剪刀手 古城墙和城门 城门 石窠 站在山顶远眺,远处的天柱山清晰可见,山脚下的村庄环绕着高峰寨,“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山的一边是妻的老家,另一边就是我的老家。大家打趣说:“这要是从山底下打个隧道,来去多方便啊!”我笑着说:“要是知道影子同志现在是我老婆,当年初中同学的时候,就应该对她好一点嘛。”时光荏苒,转眼已步入中年的行列了。多年以后,我们能否像这山、这城墙、这石窠,在这人世间留下一点点痕迹呢?<br> 太阳偏西,我们得要在天黑前下山。大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后就踏上了归途。<br> 回到家,远处的高峰寨又映入眼帘,一种神秘感又若隐若现。沟壑、古城墙、石窠,似乎又要来撩动我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