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匾探幽

山溪

<p>  以匾研史,可以佐志;以匾学书,可得笔髓。</p><p> 一一代题记 </p> <p>  外公家有三方古匾,其中两方保存完好,分别悬挂于正门门楼和仪门门楣。另一方是新近发现的,从未悬挂过,也未染过漆,岁月剥蚀,饱经沧桑,距今已有203年的历史。</p><p> 外公家距壶关县城12公里,位于城北集店乡土河村东头。外公家的院落是一处清代老宅,宅子分为前院、正院、后院、偏院和外院,共有窑洞4串,房屋66间,布局独具特色、风格古朴典雅。</p> <p>  前院大门有砖刻门额"山青水秀",正院门楼有道光、同治年间木质阳刻、阴刻"贞扬彤管"、"年高德邵"的匾额,仪门有平板墨书“耕读传家"的楣额。步入外公家的宅院,仿佛走进悠远的历史。建筑因匾额而高贵雅致,愈加显赫;匾额因建筑而流芳百世,益加珍贵。赏心悦目,雍容凝重。</p> <p>  从小记事起,外公家的门楼、匾额曾多次彩绘、刷新,院落、房屋的修葺也从未间断。八十年代之后,特别是跨入新的世纪,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富裕起来的村民,不少将祖上留下来的老屋拆除,原貌荡然无存。而外公家的老宅及门楼匾额却保留完好,历久不衰,说是一个奇迹也不为过。</p> <p>  按照常理,外公辈兄弟二人,退休后叶落归根,荣归故里,合乎情理。但舅父辈兄弟四人及表兄弟辈七人都有工作,市里、县里也有新居,或单元楼或独自一院,脉络分明,各有千秋,然家族的熏陶、家庭的融洽,延续着厮守老宅、不舍不弃的传承难能可贵。</p><p> 三舅在世时,虽排行老三,但一言九鼎,说一不二。比如,分家不分产,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所有财产可以共用。事实上,家什的添置,房屋的修缮,婚丧嫁娶的操办等等,都以三舅为主,家庭成员都有份额。分家也只能是划个道道。甚至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凡家庭内的红白大事,城里有家也得到老家举办。城里只能算作小家,老家才是真正的大家。反正院子大,一次摆上几十桌、上百桌不在话下。三舅愿意张罗,甚至不惜贴本,小辈们何乐而不为?传统家教礼数在外公家根深蒂固,可见一斑。</p> <p>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公、外婆、大舅、大妗、二舅、二妗、三舅相继去世。管理家庭、家业的重任也自然落在了已退休的四舅肩上。四舅虽久居城市,但对故乡的眷念和对老宅的情怀却是与日益增。今年春季,四舅在修缮房屋、搬动家俱时又发现了一块当了床板的嘉庆年间木质阳刻"德立行修"的匾额。这块匾额宽度被锯裁了15毫米,落款最后二字都少了半个。四舅惋惜不已,嘱托我看能不能把缺失的文字联对起来?</p><p> 兴趣爱好、亲情心愿和珍视文化遗产的初衷,我尝试尽可能将外公家的匾额及建筑物上的砖木、石雕石刻等实物文字逐解读,尽力做到雅俗共赏,以飨读者。</p> <p>  </p> <p>  一、"德立行修"字匾</p> <p>  这块匾额为阴线阳雕,木质制作,结构严谨。匾宽220厘米,高80厘米,厚6厘米,上书“德立行修”四个楷书大字,字体丰满,笔法苍劲,雕工娴熟,刀法精湛,远看近观立体感凸现。上首小字为“壶关县儒学训导加一级甲寅科□□为”(□□二字缺失过半,推测应是题匾人姓名),下首落款为“乡耆赵慎躬立 大清嘉庆二十二年七月 毂旦”。正中上方加盖6字汉满文篆体印章,虽已磨损模糊,但“壶关县儒学”等字样依稀可辨。</p><p> 匾额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甲寅科壶关县儒学训导□□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年)七月赐给乡耆赵慎躬的。壶关宋代始设县学,也就是县儒学,是一县最高教育机关。儒学设训导一人,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清代乡饮分为宾、介、耆。乡耆是指没有做官而又年高望重的人,赵慎躬就是其中之一(《壶关县志·卷七·人物志》)。毂旦,指吉利的日子,表示择好日子有取好兆头之意。挂匾之日,焚香点烛,响鞭放炮,宴请当地官员、名人以及亲朋好友共享喜事,隆重神圣可想而知。</p><p><br></p><p> “德立行修”语出张廷玉《明史·孙玮传》,顾名思义就是修行为、立品德的意思。古时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修行之道、成功之道、艺术之道、健康之道、财富之道为五道,其中修行之道为根本。清金兰生编著的《格言联璧》也对“德”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意势为德”。虽是古语,对今人而言,仍然不失为陶情励志的左右铭。</p><p> “德立行修”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体现了题额人的高洁情怀和受匾人的崇高志向双重用意。如此硕大、年代久远的匾额现在当地实属罕见。反映出我县这一时期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对研究壶关民俗变化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p> <p>二、“贞扬彤管”字匾</p> <p>  这块匾额为平底阳雕,金粉勾勒、制作精良,保存完好。匾宽200厘米、高80厘米,厚6厘米,上书“贞扬彤管”四个描金大字,字体饱满,笔法隽雅,雕刻精湛,感观优美。正上方加盖“壶关县印”满汉文印章,上首小字为“赐进士出身壶关县正堂加五级十次茹 为”,下首落款为“节妇赵王氏 大清道光十七年荷月 毂旦。”</p><p> 匾额书法俊秀飘逸,字面气宇轩昂,行文寓意深远。如此字迹清晰、制作精良,保存完好的匾额实不多见,反映出我县地域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对研究我县民风民俗演变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鉴赏价值。 </p><p> “贞扬”即弘扬贞节,“彤管”即赤管笔。古代女史以彤管记事,故“彤管”引申为“女史”。明清时期,贞节观念登封造极,从一而终成为全民风俗。朝廷旌表守节不再嫁的妇女为节妇,以图教化民众。“贞扬彤管”即赞扬节妇的光辉形象传扬于女史之意。</p><p> 这块匾额是知县茹金赐给节妇王氏的旌表。茹金,陕西汉阳人,进士出身,道光年壶关知县,著有《衣江官迹录》,也是道光版《壶关县志》的编修。 王氏,赵为琮妻,添旺之女,三十守节,持家有道,教子有方,享年八十岁。儿子赵梦弼以孝著称,孙子赵兰玉、赵良玉以诸生知名。</p><p> 从节妇赵王氏的经历可以体现,在崇尚妇女守节的封建社会里,节妇们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强忍悲痛,艰难支撑,含辛茹苦,夜以继日,承担着抚老育幼的家庭重任,最终儿孙有成、后代尊敬也是她们最好的归宿。用匾额旌表贞节是对节妇们的崇高褒奖,而支撑这崇高荣耀的背后却是女性的青春和被吞噬的灵魂。独守苦熬寡言笑,青灯晓月老泪多,节妇们的凄楚人生、心酸苦难,又岂是一方匾额旌表可以诠释和慰藉?</p><p> 以时间推算,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距今193年的历史,匾额应悬挂于正门门楼,却悬挂在仪门正面,背面为墨书门楣“耕读传家”。而正门门楼上悬挂的“年高德邵”的匾额(同治七年即1868年)比道光十七年要迟31年。想必是后人将两块匾额的位置做了更换?留下疑团。</p> <p>三、“年高德邵”字匾</p> <p>  这块匾额悬挂于正门额枋、腰橼、斗拱、覆盆之间。与仪门(过门或二门)处悬挂的“贞扬彤管”前后对应,相互衬托、珠联璧合、相得益彰。</p><p> 匾额为平板阴雕(沉雕)、阳雕结合,大字阴刻凹进,小字阳刻凸出,陷入的、隆起的文字相映成趣,布局疏密有序,结构严谨完整,更加富有空间感和立体感。</p><p> 匾宽200厘米、高80厘米、厚6厘米,镌刻“年高德邵”四个描金大字,黑底漆面、金粉勾勒,笔势沉稳清新、笔法圆润秀美,正上方加盖“壶关县儒学”汉满文印章,上首小字为“敕授文林郎拣选知县现任儒学正副堂加一级石傅为”,下首为“乡饮耆宾赵梦弼立 大清同治七年岁次戊辰六月 毂旦”。</p><p>匾额是敕授文林郎拣选知县现任壶关县儒学正副堂加一级石傅于同治七年(即1868年)赐给乡饮耆宾赵梦弼的。</p><p> 清时的七品县令都是皇帝敕封。文林郎是散官正七品文官。拣选知县即候补知县的意思。清初制度,凡举人三科不中者,准予铨补知县,一科不中者可就教职,以州学正、县教谕录用,称为拣选,乾隆时仅成虚名。拣选知县,是挑拣选择的备用知县,只有在朝廷认可后才能上任,并成为一名真正的县令。</p><p> 儒学的创设始于西汉,至元、明、清才普及于各府、州、县,专供当地生员(秀才)读书。壶关县儒学始建于宋朝,亦称县学。儒学是圣庙和学校合一的机构,其宗旨“上以释奠先师、下以育养人才”。圣庙(文庙、孔子庙)供奉孔子及历代诸贤,学校则是招纳生员“习道求经”的场所。</p><p>明清时地方乡学每年都要举行乡饮酒礼,将乡学中德艺俱佳者推荐于君主。由乡大夫作主人,为之设宴送行,待以宾礼,饮酒酬酢。按照清代制度,每年要由各州县遴选,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所举荐的宾、介姓名,要造册报送礼部,称为“乡饮耆宾”。</p><p><br></p><p><br></p><p><br></p> <p>  "年高德邵”匾额收受者赵梦弼就是同治七年壶关县举荐的乡饮耆宾。赵梦弼是节妇赵王氏之子,以孝著称,其子赵兰玉、赵良玉以诸生知名。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学生称为生员,生员有附生、增生、廪生、例仕等统称诸生。</p><p>题匾者石傅生平无考,拣选知县后是否任用,因资料所限无法佐证。</p><p> “年高德邵”言简意赅,是对德高望重的人的高度美誉,是对尊老敬老传统理念的大肆宣扬。邵,也作“劭”、“韶”,美好之意,谓年龄大、德行好(语出汉·杨雄《法言·孝至》)。匾额结构严谨、字迹平稳、雄浑沉厚、纯正庄重,为清代崇尚的“馆阁体”。</p><p> 匾额又称“匾牍”、“牌额”,古代多赐于有地位的官宦富贵或节孝德品堪称楷模的人家。其特点为文字不多,富意深远,书法劲壮美观,匾额庄严肃穆。匾额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传承的真实再现,它不仅对当时的人物、事件以实物来记载,还可以对史书进行补正,不仅留下了名人的笔墨、匾上的题字,落款更是历史的见证。而外公家的三方匾额从嘉庆二十二年至同治七年跨度51年、距今196年,正充分体现了以上特征,也是清代盛行授受匾额的一个缩影。</p> <p>  除以上三方匾额外,前院有砖刻门额“山青水秀”,仪门有墨书门楣“耕读传家”。一是文字通俗易懂,无需言述;二是纪元无可考证,不能定论。但艺术精湛、年代久远无可辩驳。</p> <p>  另有窑洞窑脸之处“三多九如”砖刻文字、吉祥纹样。文字纹样中暗藏二孔,用作流通空气之口,俗称囱眼。</p><p> “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孙(典出《庄子·天地》)。“九如”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如月、如日、如南山、如松柏(典出《诗经·小雅·天宝》)。以佛手谐音“福”,以桃子寓意“寿”,以石榴暗喻“多子”为“三多”。九支如意谐音为“九如”。“三多”相配“九如”称为“三多九如”。</p><p> "三多九如"纹样,多见于瓷器、玉器、金银器皿,但砖刻少有,用作通风口文字纹饰更是罕见。它是传统儒学文化在民居民宅中的象征性反映,意在祈福家族兴旺,祝愿吉祥如意。</p><p> 正院东、西楼房梁下有支梁石,分别上刻文字“磐石”、 “永固”。一是祈愿房屋牢实,二是祈愿赵氏基业安如磐石,固若金汤。</p><p><br></p><p><br></p><p><br></p><p> 外院东、西楼房的山墙分别有象形文“福”、 “禄”二字,为砖雕阳刻,大小对称,形象生动。字高、宽各1.5米,加边框高、宽各1.8米。“福”字完好无损,“禄”字毁坏无存。后人用水泥依瓢画葫芦,补上“禄”字。</p> <p>  外公家庭院幽深,楼窑结合,院中套院,门中有门,布局有序,错落有致。尤以正院、外院的正房、厢房等建筑对称考究、层次分明。据嘉庆匾额年限即1817年赐授,距今已203年的历史,建筑物毋庸置疑,经历了200多年,跨越了两个世纪。加之院内匾额、砖、石雕刻等文化色彩浓厚,形成了独特别致、古朴典雅的人文景观。正是这些文化特征的点缀,打破了建筑物原本高墙深院的禁锢感,赋予了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增强了建筑物的审美观,二者交相辉映,相形益彰。</p><p><br></p> <p>  外公家的匾额,均由官府出资制作,历练凝聚,字字珠玑,可读可悟,可言可行,陶情励志,弥足珍贵。随着传统文化大潮的复兴,匾额文化也必将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彩。</p><p><br></p><p>参考文献:</p><p>道光、光绪版《壶关县志》</p><p>海潮出版社《壶关县志》</p><p>壶关县教育志编篡委员会《壶关县教育志》</p><p>三晋出版社《三晋文明之最》</p><p>天津古籍出版社《说文解字》</p><p>福建美术出版社《古匾集粹》</p><p>中国书店《古代玺印》</p><p><br></p><p><br></p><p><br></p><p><br></p><p> </p><p> 刊载于三晋文化研究会《文化研究》、《壶关文萃》、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太行山大峡谷志-卷九》、《上党晚报-大文化副刊》、《长治方志》。改编美篇于2020年3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