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抗击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的好转,关门一个多月的 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陈列馆开放了。今天2020年3月16日开门的第二天,这是我在江边散步无意中发现的。进陈列馆要经过测温、登记、排查一月内所到处之后才能参观。一个上午只有参观者的我和两名讲解员。</p><p class="ql-block"> 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陈列馆位于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阿什村(吉丰公路15公里处)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布展面积130平方米。1990年筹建,1991年开放。</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期,为经略祖国东北,特派遣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于永乐十八年、洪熙元年、宣德七年三次领军至此兴役造船,建立造船基地,成为连接京师、辽东都司和努尔干都司的纽带。清朝时期,为抵御沙俄入侵,于顺治十三年在明代船厂的基础上设立清代吉林造船基地。并被吉林将军长顺监修《吉林通志》时收入“金石志”。1961年,由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当时吉林市郊区文物管理所进行日常保护。1972年至1975年,吉林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调查、拓拍。1983年,建立了一亭一阁。“阿什亭”由时任吉林市副市长李挥题写;“摩崖阁”由我国著名书法家金意庵先生题写。1990年建立了历史陈列馆,并在两处石刻外加筑玻璃罩。1992年,改由吉林市文物管理处进行日常保护管理。2002年,吉林市文物管理处建立了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并对《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进行了重新布展,进一步充实、完善了陈列内容。</p> <h3>阿什亭</h3> <h3>摩崕阁和阿什亭里面,分别保存着两个摩崖石刻。</h3> <h3>摩崖石刻</h3> <h3>两个摩崖石刻一个是刘清刻的,另外一个是一位道士为了纪念刘清所刻。</h3> <h3>日本侵略吉林修建铁路隧道时,发现了这两处摩崖石刻。</h3> <h3>陈列馆外景</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吉林原名“吉林乌拉”,译为沿江座落的城市。</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吉林一直是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p><p class="ql-block">在元、明、清时期契丹人首先统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国。后来女真各部落日益强大,逐渐统一了各部落,于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国。后来蒙古人推翻了金国,成立了蒙古汗国。在明朝时期,建州女真在其首领努尔哈赤的帅领下,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于公元1616年建立了与明朝对立的后金国。吉林被归后金国管辖。</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永乐七年,既公元1409年在黑龙江入海口设立了奴尔干都司。吉林先归辽东都司,后归奴尔干都司管辖。</p><p class="ql-block">辽东都指挥使,骠骑将军刘清先后三次到吉林造船运粮,并在松花江边山崖的石壁上刻字留念,吉林从此又有“船厂”的称谓。因此吉林又有一个别称---船厂。</p><p class="ql-block">公元1644年满族入主北京,进而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清王朝,清灭明后吉林归宁古塔将军管辖,宁古塔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宁古塔将军迁往吉林,并在吉林建城,设立将军衙门,船厂从此改为“吉林乌拉”后来简称吉林。成为清政府统治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的军事重镇吉林乌拉城,素有“迎长白,近绕松花江乃三省通衢”之美誉,可见在清朝,吉林已是东北三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经两次巡幸吉林,检阅吉林水师,做好反击沙俄的准备。康熙皇帝更赞叹松花江的奇丽,即兴写下了松花江放船歌。</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登上吉林北山,嘹望吉林城,赞叹“四山屏立,江城如画”。因此,吉林市又有“江城”之称。</p><p class="ql-block">在清朝时期,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吉林一直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在1954年政府出于经济,交通发展的需要,吉林省会迁往长春。</p> <h3>刘清</h3> <p class="ql-block">康熙来吉林时题诗。全国叫江城的地方有好几个,吉林江城则是皇上御赐。</p> <h3>陈列馆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和文字资料不许拍照,只能这样了。</h3> <h3>造船厂遗址。当时造船的地方有两处,另外一个在温德桥附近。</h3> <h3>陈列馆外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