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少年的千年绝唱

徐文茜

<p>青绿山水是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cūn]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p><p><br></p><p>什么是皴笔?</p><p>皴笔也叫皴法,是一种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p> <p>中国人十分注重“传承”二字,才造就了中国5000年的悠悠历史。那么在正史中青绿山水的传承是怎么样的呢?现存最早的青绿山水作品为隋朝展子虔[qián]的《游春图》,可视为青绿山水之祖。</p> <p>展子虔《游春图》</p> <p>展子虔之后是唐朝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由于他们都是武将出生,也被称为:“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p> <p>李昭道《明皇幸蜀图》</p> <p>李思训《江帆楼阁图》</p> <p>接下来是南宋赵伯驹、赵伯骕[sù]兄弟,他们是正史中记载最后专攻青绿山水的画家。</p> <p>赵伯驹《江山秋色图》</p> <p>赵伯骕 青绿山水手卷 局部</p> <p>历史的车轮来到元朝后,水墨山水占据绝对的主流,已经没有画家专攻青绿山水了,但有一位以书法传世的人依然有青绿山水方面的杰出表现,他就是“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fǔ]。</p> <p>赵孟頫《渡江待别图》</p> <p>进入明代后,由于推崇宋人古风,青绿山水又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其中首推“吴门画派”的几位画家,如沈周、文徵明、仇[qiú]英等。其中,仇英在青绿山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高。</p> <p>沈周 青绿山水图</p> <p>文徵明 仿古青绿山水</p> <p>仇莹《玉洞仙源图》</p> <p>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依然有人坚持青绿山水的创作,代表人物为吴派的张宏和浙派的蓝瑛。</p> <p>张宏 青山绿水图</p> <p>时间来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此时,青绿山水的代表画家为崇尚仿古的“四王”——王鉴、王时敏、王石谷、王原祁。</p> <p>王鉴 《溪山深秀图》</p> <p>王原祁 山水图卷</p> <p>王石谷 仿古山水图册</p> <p>王时敏 仿赵伯驹山水图册</p> <p>到了近现代,青绿山水迎来了新的表现形式——泼彩。代表画家是张大千、刘海粟[sù]。</p> <p>张大千 泼彩青绿山水</p> <p>刘海粟《黄山人字瀑》</p> <p>正史青绿山水传承表</p> <p>上面的表是前面所讲知识的总结。</p><p>对照前面的知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正史青绿山水传承表中似乎有问题?</p><p><br></p><p>是的,在唐朝和南宋中间缺了五代与北宋两个时期。而这段时间正是山水画的成熟期,在这样的重要节点,青绿山水却消失了?成为了空白的220年。难道这段时期真的没有传世的青绿山水画作?有的话为什么正史没有收录?</p><p><br></p><p>接下来我们公布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p><p>这个时期有青绿山水的传世佳作。那时有一个人,13、4岁进入皇家书画学院学习,18岁时由书画皇帝赵佶亲自教授技艺,半年后,画出一幅纵51.5厘米、长1191.5厘米的巨幅绢本青绿山水长卷,其名为《千里江山图》,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这个人就是以一幅作品,千古垂名的少年天才——王希孟!</p><p><br></p> <p>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p> <p>第二个问题比较难,不知道你们答对了没,我们来看看答案。</p><p><br></p><p>正史中没有的原因:</p><p>(1)、五代至北宋初年社会动乱没有青绿山水的作品留存。</p><p>(2)、北宋时期水墨山水被奉为主流,青绿山水逐渐边缘化。</p><p>(3)、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关于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的记载,寻遍史料,只有该画后方蔡京的题跋,一共77个字,历史资料太少,史学家不敢轻易下结论。</p><p><br></p> <p>这青绿山水空白的220年虽然没被正史记载,但这个人和这幅画实在太耀眼了,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还是最亮的那种。正所谓“一生一画、垂名千古,丹青势不负少年头”。</p> <p>蔡京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题跋</p> <p>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蔡京的题跋,来进一步了解这位画家。</p><p>原文: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事在作之而已。</p><p>释文: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闰四月八日皇上把《千里江山图》赐给了我。王希孟画这幅画时才18岁,他很小的时候在皇家书画学院当学生,毕业后进入了中央档案馆工作。但他仍然坚持作画献给皇上,但那时他的作品还缺乏写实技巧。但皇上见他如此执着且具有慧根,是个可造之材,就亲自教他绘画技巧。不到半年,他就献上了此画。皇上觉得画得实在太好了,就赐给了我。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真的是要——精耕细作、贵在坚持啊!</p><p>以上就是我们对于这个人,这幅画所有的资料了。而王希孟在完成该画后或因劳累过度,或因体质羸弱,二十岁左右就去世了。请同学们通过这段唯一的史料,思考一下,想象王希孟是怎样一个人?</p> <p>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千里江山图》这幅画。首先给同学们两个问题,请你带着问题来欣赏画面。</p><p>一、整幅长卷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小小的空间能看到千里的景色,即古人讲的“咫尺有千里之趣”,你觉得是怎么做到的呢?</p><p>二、作为画面主角的山川,它们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p> <p>还记得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吗?怎样做到“咫尺有千里之趣”?</p><p><br></p><p>作者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同学们一般画画其实用的是“焦点透视法”,你的人是不动的,你只有一个观察景物的点。而散点透视法,观察点是不固定的。根据作画需要移动,不同立足点上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中。即“移步换景”。</p><p><br></p> <p>第二个问题, 画面主角山川的布局特点?</p><p><br></p><p>采用了三远结合法 ——高远、 深远、平逸。即从山下能仰望山巅为高远;从山前能看到山后为深远;从近山能望远山为平远。</p> <p>平远</p> <p>深远</p> <p>高远</p> <p>作品构图: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p> <p>请同学们找寻画面细节,说说自己的新发现。</p> <p>连绵的群山,江河流水,树木草地,渔船芦苇,小桥流水,房屋村民,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飞鸟等。</p> <p>局部</p> <p>局部</p> <p>局部</p> <p>局部</p> <p>局部</p> <p>你们看《千里江山图》的开阔,开阔得非常具体。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都是详确动人的细节。</p> <p>那么它们在用色上的区别呢?</p><p><br></p><p>一改前朝勾线平涂的方式,借鉴水墨山水,通过皴法画出山石,产生立体感,草绿色打底后再上石青、石绿。</p> <p>笔墨色彩:强调统一又富于变化,青山绿水的鲜亮色调强烈,但其间又以不同浓淡和掺粉加储的色泽来渲染树石水天,形成变化多端的效果,丰富充实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能力。</p> <p>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圈》比较。我们从“山、树、水”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这些景物在造型上的区别? </p> <p>同学们比较一下《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在山、树、水造型上的区别。</p> <p>“山、树、水”三类景物造型上的区别:</p><p>•千里江山图的山雄壮挺拔,富春山居图的山清灵圆润;</p><p>• 千里江山图单笔画树干再点树叶,风格写实细效,富春山居图双勾画树干再点树叶,风格写意概括;</p><p>•千里江山圈的水全图布有水纹,富春山居圈的水只在山脚下画有水纹。</p> <p>《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要完成这样一幅长约12米的青绿山水画相当的不容易,需要画五遍才能完成。第一遍是绘墨稿,第二遍是豬石红上色,第三遍石绿上色,第四遍石绿上色,第五遍石青上色。</p> <p>第一遍</p> <p>第二遍</p> <p>第三遍</p> <p>第四遍</p> <p>第五遍</p> <p>我们通过五个层次关系来完成这幅画作,相当于画了五遍11米长的画卷,才有今日我们能看到的千古不褪色的绝世之作。而还有关于《千里江山图》的一大看点,则是其所用颜料之珍贵,所有原材料诸如孔雀石、蓝铜矿、猪石等等,皆是矿石、宝石之中的上品,才会被用来做颜料,所以可以保存的时间几乎是无限制的,这也是被称为传世作品的原因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