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立德树人:STSE与传统文化的化学价值

江贵民

<p class="ql-block">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教案:立德树人——STSE与传统文化的化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一、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1. 知识与技能目标</p><p class="ql-block"> 学生能够了解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在材料、资源、环境、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应用知识。</p><p class="ql-block">学生能识别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化学物质,判断相关化学变化及物质分离方法,理解古代化学技术原理。</p><p class="ql-block"> 2. 过程与方法目标</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STSE和传统文化中化学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联系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借助小组讨论与交流,提升学生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p><p class="ql-block"> 体会化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领略传统文化中化学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增强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二、教学重难点</p><p class="ql-block"> 1. 教学重点</p><p class="ql-block"> 化学材料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生活健康等STSE知识要点。</p><p class="ql-block"> 从传统文化经典史料中准确判断化学物质、变化和技术,如常见化学物质的古文描述对应、化学反应类型判断、古代化学工艺原理。</p><p class="ql-block"> 2. 教学难点</p><p class="ql-block"> 运用化学知识深入分析和解决STSE中的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解决方案设计、新材料性能与应用分析。</p><p class="ql-block">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内涵,挖掘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对传统文化中复杂化学工艺的原理剖析 ,如古代冶金技术、造纸工艺等。</p><p class="ql-block"> 三、教学方法</p><p class="ql-block">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p><p class="ql-block"> 四、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 (一)课程导入(5分钟)</p><p class="ql-block"> 展示古代化学相关图片(如司母戊鼎、古代炼丹场景、造纸流程等)和现代科技成果图片(如新型材料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环保新能源设施等)。提问引导:从古代的炼丹术到如今的航天材料研发,化学贯穿了人类发展历程,在这些古今事例中,大家能发现哪些化学的身影?又蕴含着怎样的化学价值?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STSE与传统文化的化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二)知识讲解</p><p class="ql-block"> 1. 化学与STSE(20分钟)</p><p class="ql-block"> 化学材料与化学资源</p><p class="ql-block">讲解金属及合金材料特点:合金熔点低于各组分,硬度比成分金属大,如铝合金用于航空领域因其质轻且强度高。介绍常见资源开发利用,如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产物有石油气、汽油等;石油裂化和裂解是化学变化,提高轻质油和乙烯等产量。</p><p class="ql-block">化学与环境保护</p><p class="ql-block">阐述绿色化学理念,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如化工生产中提高原料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介绍常见环境问题及原理,如PM2.5是可吸入悬浮颗粒物,雾霾由SO₂、NOx和颗粒物与雾气结合形成;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主要因硫、氮氧化物排放。</p><p class="ql-block"> 化学与生活健康</p><p class="ql-block">讲解杀菌消毒和水净化原理,如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活性炭吸附水中杂质。指出福尔马林虽能使蛋白质变性,但不可用于食品保鲜。说明生活中常见化学物质的应用与危害,如亚硝酸钠可作食品添加剂但需严格控制用量。</p><p class="ql-block"> 2. 化学与传统文化(20分钟)</p><p class="ql-block"> 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判断</p><p class="ql-block">通过举例说明,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指石油;《本草经集注》里“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KNO₃ 。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物质描述特点,判断物质类别和成分。</p><p class="ql-block"> 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p><p class="ql-block">分析诗句和史料中化学变化,如“烈火焚烧若等闲”是碳酸钙分解;“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置换反应。让学生判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描述中的化学变化。</p><p class="ql-block">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p><p class="ql-block">介绍古代文献中物质分离方法,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渍”是萃取,“绞”是过滤;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制造工艺涉及蒸馏。</p><p class="ql-block">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p><p class="ql-block"> 1. STSE案例:给出“某城市雾霾治理措施”案例,包含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工业废气处理、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中化学原理和作用,如工业废气脱硫脱硝涉及的化学反应,新能源汽车电池中的化学知识。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点评,强化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知识。</p><p class="ql-block">2. 传统文化案例:展示“古代湿法炼铜工艺记载”,让学生分析工艺流程中化学物质转化和反应类型。讨论古代化学工艺对现代化学发展的启示,如对金属冶炼技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中化学工艺的科学性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四)课堂总结(5分钟)</p><p class="ql-block"> 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梳理化学与STSE在材料、环境、生活健康方面联系,以及传统文化中化学物质、变化和技术要点。强调化学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化学,感受化学魅力。</p><p class="ql-block"> (五)布置作业(5分钟)</p><p class="ql-block"> 1. 收集生活中一个与STSE相关的化学现象或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字数不少于300字。</p><p class="ql-block">2. 查阅资料,找出三个传统文化中未在课堂提及的化学知识案例,注明出处并分析其中化学原理,下节课分享交流 。</p><p class="ql-block"> 五、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案例选取应更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传统文化部分,可引入更多实物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化学工艺。同时,在作业批改和反馈中,针对学生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中讲解,提升教学效果 。</p> 学而思网校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