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研究学院十六期格物班27课《寄邹谦之书》原文导读

爱之声

<h1>各位致良知研究学院格物班同学们,大家好,本周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呢,是《寄邹谦之书》。邹谦之是阳明先生非常优秀的弟子。也是阳明心学重要的传承人之一,他深得阳明先生的真传。在这篇文章里,阳明先生收到谦之的来信,非常欢喜。而且呢,谦之在给先生的信中提到。学而时习之的,这个字的时候呢。表达的非常的清晰深入,杨先生呢,也非常认同谦之的观点。并且呢,表达说阿。后世人心泄密,祸乱相寻,皆有此学不明之故。只将此学自头脑处,只夺得透彻使人。动岚之是自己深深立命之源。</h1> <h1>如木之有跟畅茂条达自有所不容易,先生说。后世人心陷溺,祸乱不断,都是因为圣学不能昌明的缘故。那么为什么上学不能昌明呢?因为当时做学问的人啊,他们对于这个学的理解大部分人理解为向外学知识,学文字文艺学语言,其实这个学不仅仅指的是圣贤的这些文字文艺。更重要的是圣贤之学。没有对真正的学的主旨彻底的了解。而谦之在讲学的时候啊,他把论语学而篇里面讲的这个学而时习之。非常讲得非常清晰。</h1> <h1>这里的这个学啊,是内求。儒家文化的这个学是去除心中的私欲。存养心中的天理,致得良知。走上成圣成贤的大道,这才是真正的学。明白这一点啊,所谓的不亦悦乎,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就都明白了。都是一回事儿。阳明先生所倡导的向内求的理念,完全传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那么真正领悟学而时习之的这个学字不是外求。不是,去学外面的知识,去学四书五经的那个内容。即便是学那个内容,也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能够致得良知。通过每一个当下,能够向内看。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致良知的人?真正是透过这个。</h1> <h1>透过这个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致得良知,让自己的心更加的纯粹透彻,这才是我们真正学习,当我们真正在自己内心上去学去私欲的时候,就是在道儿上践行的时候。真正致得良知啊,就会了悟世间一切规律,看清一切真相。那么所有的发生呢,都将会以对的方式呈现。大家都知道明朝阳明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啊。一个人要想成功的话,可以说渠道并不是太多。最重要的渠道就是考取功名,而考取功名就是读四书五经。这些经典要学。但是学经典啊,不能够把焦点放在文字文艺上。那样的话呢,就是我们所说的手指指曰止飞跃了。嗯。</h1> <h1>大家就是研究这个手指。还以为这个手指就是真正的月亮。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圣学怎么能够昌明呢?那么我们了解了这个根本。像只球,离于事物者,误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们只需要在心上求,就可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本身都有一座无限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天我们说,要想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问题和烦恼。其实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内求,因为所有问题,所有烦恼是从我们的大脑里面产生出来的。所以有问题就要看自己,看自己是用一个什么的观念标准经验看法来看待这一切。从而制造了我的世界中的所有问题。如果这个方向错了,一切无解。</h1> <h1>我们真正在生活中去践行,在心上下工夫。真正值得良知的时候,我们再去看这个文字语言,我们才能够真正的透彻明白。圣贤。传下来的这个智慧,是真正的大智慧,是真正让我们走上圣贤之道的光明大道。否则的话呢,只会停留在那个概念上面。他是不能够解决我们真正的问题的。先生说,数只要有根,只需要在根上下工夫,在跟上去培养灌溉。自然枝叶茂盛。跟上下工夫。当我们真正在跟上下足功夫的时候啊,其实根本不用去考虑这个职业花果儿的问题。那么这些花果一定没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在枝叶花果上做一些这个无用功的话。</h1> <h1>那么反而这个枝叶花果它是长不出来的。我们来看第二段某近来却见得良知二字。日益真切建议。近来越来越体会到良知两个字的真切简易。这句话向我们透露的信息是什么?阳明先生到了晚年,其实已经是开悟之人。可以说已经是圣贤了。但他仍然不断的去用功,不断地去体悟这个盛行的学问。而且越来越体会到良知二字真切简易。其实就是那个天机,它是一切的那个根本。先生说,朝夕与朋辈讲习。只是发挥此两字,不出每天与朋友,包括学生。讲习这个学问的这个过程当中啊,他发现所。</h1> <h1>都不超过这两个字。就是良知所讲的一切,只不过是对良知的阐发而已。即便是运用,也只是良知的妙用。为什么呢,原词两字人人所自有,故虽置于下品。一提变形角。杨先生晚年提出,致良知啊。其实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简单直接透彻。真切能够表达圣贤学问的概念。那我们一开始知道就是去私欲存天理,那么后来呢,我们知道天理即是良知。那么,当杨先生真正体悟到致良知,这三个字的时候,它真的是非常欢喜。感觉到啊,太真切了,就是他了。</h1> <h1>这是因为呀,良知呢,人人本有。每一个人内心的良知都是一模一样的。不管你是所谓的好人,也好坏人也好,哪怕是那些强盗,小偷,他们内心的良知呢。也是。和我们。一模一样的。就算是最为愚笨的人,稍加提醒他就能够明白。因为你只要这个做的事情是符合良知的。那么每一个人呢,他内心的良知啊,都会产生一种共鸣感。就比如说,我们去大街上捡垃圾,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这是一种符合良知的行为人,人觉得都可以。比如说我们讲诚信守承诺,那这也是一种符合良知的行为。那么人人听到这个以后,他挑不出毛病来,他觉得就应该这么干,这是良知的共鸣。</h1> <h1>致良知的学问能够在今天这个社会大行其道,就是因为。一个人只要值得良知,不管是自己的家庭,事业。人际啊人生,甚至国家世界,所有的问题就会全解。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只要我们做事情符合内心的良知,那么绝对不会违反。法律法规道德。任何人看到以后,体验到以后,接触到以后,他内心自动会有一个共鸣,感觉得这样做就是对的。所以杨先生说,良知之学,即便是最愚笨的人,稍加提醒他也能够明白。后面阳明先生又说道。弱智齐集。所以圣人天地不能武汉顾说此两字穷竭。</h1> <h1>另外一个方面呢,是对于良知之说来说。就是要想完全的致得良知。即便是圣人,也不能说它都全部做到没有遗憾了。所以说良知二字啊。永远也说不尽,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致良知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啊。杨先生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他说阿进有相,大夫,覃某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某达运,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因为后市这些做学问的人啊,他们还是怀疑。因为它们以为啊,这两个字啊,不足以穷尽天下所有的里。那么都是因为啊,他们还没有真正的去践行实际的体悟的。杨先生说,最近呢,有一位乡里请我去讲学,他就问我,因为我在讲学的时候呢,只讲这个。</h1> <h1>然后呢,他就问我,先生啊,除了良知咱还有什么别的可说的吗啊?先生就回答他说,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所以透过这个例子啊,我们能够深切的体会到杨先生晚年对于良知之学。是非常的笃定,没有任何的。由于怀疑或者丝毫这个不赌那个面,所以在这里呢,也给到我们一份巨大的信心和力量。今天我们学习成长,甚至修行,其实不用想别地了就在。致良知这条路上下工夫。就在良知之心上下工夫,此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质量质。当我们有这样一个方向的时候,我们真的就在成圣成贤的这条光明大道上开始了垂直攀登。良知二字。使我们。</h1> <h1>是我们所有学问的那个跟啊,是每一个人生身立命的根本啊。我们看最后一段,后世大患。全是似乎与虚文相框,略不知有诚心实意。刘基成风,虽有忠信之质。一切名利期间不自知觉。杨先生说,这个厚是最大的问题。当然也包括今天我们今天这个现实社会当中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们。以虚文。相框就是什么用一些所谓的文字语言啊来。自我欺骗。把焦点呢,就是放在刚才上面所说的那个文字文艺上面。我记得有一次我做一个专题讲座。内容呢,讲质量这三个字啊,比较多,说的比较多。后来有一个同学在答疑解惑的时候就问了。</h1> <h1>他说,老师,你说的这两只这么多,你是不是对质量这两只太执着了?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当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很肯定,他以为这两支是致良知这三个字。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质量,所以,他认为我对致良知这三个字太执着了。就在这个文字语言上去执着时,其实呢,我们这里所说的致良知三个字啊,他不是一个概念。他是一个什学,他是一个真正在生活中每一个小事儿上。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时刻,下工夫才可以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质量值。什么是真正的诚意正心?我们真正在这个致良知上执着,那不是执着,那是一份坚持,一份精进。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任何的担心,杨先生说道啊。</h1> <h1>后市这些做学问的人啊。不能够诚实地在心上下工夫,而且慢慢的形成一种这种。这种惯性或者这种风气。甚至有素质很高品质不错的人也被迷惑沉溺其中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呢,事故已知为止,则非笑已知为陈泽飞中。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致良知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做到这个中校。那个可能只是一个表面文章。所以说这个非常非常的严重,当然咱们现在在这里也给出了一个解药,这个解药就是。监狱旧址唯有返朴还淳是对症之际。顾母豺今日用工物在偏僻敬礼,山魈樊文使得。先从先生。</h1> <h1><b><font color="#ed2308">《寄邹谦之书》</font></b></h1><h3><br></h3><h3><br></h3><h1>教札时及,足慰离索。兼示《论语》讲章,明白痛快,足以发朱注之所未及。诸生听之,当有油然而兴者矣。后世人心陷溺,祸乱相寻,皆由此学不明之故。只将此“学”字头脑处指掇[duō]得透彻,使人洞然知得是自己生身立命之原,不假外求,如木之有根,畅茂条达,自有所不容已,则所谓“悦”“乐”“不愠”者,皆不待言而喻。书院记文,整严精确,迥尔不群,皆是直写胸中实见,一洗近儒影响雕饰之习,不徒作矣。</h1><h3><br></h3><h1>某近来却见得“良知”两字日益真切简易。朝夕与朋辈讲习,只是发挥此两字不出。缘此两字,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若致其极,虽圣人天地不能无憾,故说此两字穷劫不能尽。世儒尚有致疑于此,谓未足以尽道者,只是未尝实见得耳。近有乡大夫请某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某答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不审迩来谦之于此两字,见得比旧又如何矣?无因一面扣之,以快倾渴。正之去,当能略尽鄙[bǐ]怀,不能一一。</h1><h3><br></h3><h1>后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流积成风,虽有忠信之质,亦且迷溺其间,不自知觉。是故以之为子,则非孝;以之为臣,则非忠。流毒扇祸,生民之乱,尚未知所抵极。今欲救之,惟有返朴还淳是对症之剂。故吾侪[chái]今日用工,务在鞭辟近里,删削繁文始得。然鞭辟近里,删削繁文,亦非草率可能,必须讲明致良知之学。每以言于同志,不识谦之亦以为何如也?讲学之后,望时及之。</h1>

良知

我们

这个

真正

两字

杨先生

先生

一个

就是

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