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谈教育教学之因材施教

焦店镇中心校支部

<p>   一、曾国藩简介</p> <p>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p> <p>  二、曾国藩的学习故事</p> <p> 故事一</p><p> 一日,小偷潜入曾家藏于房梁之上,只等熄灯之后,再实施偷盗计划。</p><p> 小曾国藩深夜背诵像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样的文章,小偷左等右等,长夜漫漫,只等他背完。可是,马上就快天亮,曾国藩仍未记忆下来,仍然反复背诵……小偷实在按捺不住,翻身下梁夺其书,当着曾国藩的面背诵一遍,破口大骂他是一个笨小孩,挥挥手没带走一块金子,只留下呆若木鸡的笨小孩!</p> <p> 故事二</p><p> 虽说曾国藩是一个笨小孩,但他发奋读书,从不懈怠,人虽笨,但韧劲足,年年参加秀才资格考试,落榜了,来年就再去考,单单一个秀才他足足考了七年。</p><p> 时光荏苒,转眼曾国藩已经十九,曾国藩的父亲(职业:私塾先生)虽下了大力气,但与考取功名还有很大差距,仔细盘算便把曾国藩送至汪老师那里求学。当今,学知识快的同学,往往让老师喜爱,而学的慢的同学,往往让老师厌恶,古时也差不多。</p><p> 一日,汪老师反复教曾国藩,而曾国藩不得其法,气的汪老师破口大骂说:“如果你曾国藩日后能有出息,我愿意做你的书童为你打伞。”</p> <p> 故事三</p><p> 其实曾国藩知道自己不太聪明,但勤能补拙。他无一日不读书,而且经常读至深夜。天资不高,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通过曾国藩的不断努力,他终于考上进士,走上了为国家施展才华的大舞台!</p><p>&nbsp;</p> <p>  三、对笨小孩成才的思考</p> <p> 思考一</p><p>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后,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及时加以引导,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者,但只看蒙者时之所及则导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教师还必须善于发现学生变化的转折点,及时进行教育,“当其司,乘其同而施之”。任何不适时的教育,都收效甚微,有时反而会出现与教育目的相反的结果。</p> <p>· 思考二</p><p> 每一种品质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如勇敢的品质总有怯弱的品质与之相对应,勤劳的品质有懒惰的品质与之相对应等。所以教师在了解学生所具备的某种品质之后,就可以运用与此品质相矛盾、相对立的品质,去发扬它、维持它或克服它。</p> <p> 思考三</p><p> 因为每位学生的遗传基因、父母观念,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一样,学生对事务接受的快慢也不一样。我们家长、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做到因材施教。</p> <p>  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p> <p>  四、因材施教的再认识</p> <p>  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p> <p>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p> <p>  五、因材施教的方法探讨。</p> <p>  1.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教学;</p><p> 2.因人制宜,发扬优点,克服缺点;</p><p> 3.针锋相对,利用矛盾,培养良好品质;</p><p> 4.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促进发展;</p><p> 5.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p> <p>  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因材施教的追求</p> <p>  教师在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时,不能包办代替,而应当把因材施教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只有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材施教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从孔子的言论与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点。例如,他曾向门生指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一个人要具备仁人的品质,关键不在别人,而在于自己,如果你想要努力使自己向仁义方面发展,那你就能具备这一品质。在孔子的这种教育下,他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自我教育的能力。</p><p>&nbsp;</p> <p>  曾国藩小时虽是一个笨小孩,但他的一生也是不断反省、不断完善、不断自我教育的一生,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培养其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其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