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太的美篇

张业太

<p>话说上河工(原创)</p> <p>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五十多岁以下的人还不知那个时代的父辈们在河工上经历了怎样的艰苦生活。为了让年轻一代了解一下父辈们艰苦的岁月特写此篇拙作,也祘本人的简单回忆吧。</p> <p>上河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事,在历史上我们祖祖辈辈经常遭受洪水泛滥的灾难。由于洪水泛滥,我们祖辈们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有时被迫流离失所。历代政府无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治河道,兴修水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兴修水利这一大事。在九十年代前,每年农闲时上河工是中国农村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其辛苦程度是今天孩子们无法想象的。</p> <p>上河工有大小河工之称,县以上河工为大河工,乡以下河工为小河工。每年农闲时大小河工一齐上,青壮年上大河工,妇女以及年纪大点的上小河工。农村除了老人小孩基本上无人在家。大河工都是部队建制,县为团,乡为营,村为连。上河工干活的和连带队的统称为民工。连部有带队干部和工程员兼财供二人组成。连部人员生活住宿都在自己所在的组。</p> <p>在改革开放前,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民普遍缺吃少穿,上河工又是最苦的活,干活还要起早带晚,一般每天要干十多个小时,有时甚至白天黑夜连轴转,夜里用自带的马灯(煤油灯带罩子的)照明。生产工具也很落后,全部用独轮车和扁担抬,有时遇到坡长和坡陡,一辆车要二至三人才能拉上去。在八十年代后民工们想出一个土办法,把独轮车大皮去掉用绳子穿在轮子上带上拉勾,利用滑轮原理往上拉。用这种方决极大地减轻了民工的劳动强度和提高了工程进度。过去的河全部是采取人海战朮来完成的。现在全国的河流绝大部分都是我们上辈用血汗挖出来的。</p> <p>在那上河工的年代,民工们住的是自已带的稻草或麦草搭的棚子,两檐到地。人只能爬着进去,坐着能抬起头来。遇到下雨天根本无法睡觉,晚上也无法洗脚,整个棚子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为了便于施工和管理,一般一个连都连片把棚子搭在一起。每到夜里整个民工居住的地方呼噜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好象难听的音乐响起。民工们一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伙食,灶砌在露天,吃饭也在露天。在那个时代,民工们生活是很艰苦的,早晚玉米面稀饭,放点菜和盐。中午一般是玉米面水饼,偶尔也能吃一顿米饭和烧点菜湯。粮食是自己带来的,县以上河工上面也会按士方补助一点粮食和菜金。由于高强度劳动,民工们一般是吃不饱的。由于缺少营养,几十天河工结束,民工们绝大多数都面黄肌瘦,就是再强壮的体质也叫你经受不住。那时的农民对社会的付出真是太多太多了。</p> <p>我是1976年从部队退伍回乡的,因为是农村兵,按当时政策还是回到农村。回村后由于在村里任职也带了几次河工。在七十年代以后,农村的条件也稍微好了点,但农民温饱问题依然还没有解决。上河工吃住所需物资由生产队按人口筹集,政府再给一点补贴,生活上基本能够解决。记得第一次带工是泗阳三线船闸士方工程,八五年正月十五上工,到收油菜时完工,一一共几个月时间。时间长,工程难度大,施工地段窄,施工人员多。同时是一边出士,还要在一百多米外才能倒土,由于我第一次上工,缺少经验,好胜心强,处处想争第一,因而使民工多走弯路多吃苦。记得工程快要结束时遇到了流沙,往下挖一点塌一点,己经挖下去的地方面临着前功尽弃的危险。民工们多少天的苦力面临着白出的境地。怎么办?我在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找来木板,用木棍打桩来挡住流沙。这方法果真奏效,挡住了两边往下塌的泥土〈我们地段二边是兄弟单位工段)。我又发动民工速战速决,加班一夜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争得了全乡第一,也给全乡带了一个好头。</p> <p>农民上河工苦,我们最基层带工的人也不容易。我们本地统称民工是“大老爷’’,可见民工是不易得罪的。离家近的几十里,远的有上百里。可以说是一个不怕天,不怕地的群体。他们普遍有把他们车绊拿掉才好的想法(车绊是推车放在肩上的辅助工具),意思是叫他们不扒河才好。所以在河工上轻易是不能得罪他们的,不能有群体性罢工事件发生,如果发生大家都消极怠工就麻烦了。这说明基层带工人要有一个良好的素质,要善于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关心他们的疾苦。生活上不能搞特殊,上工时要多做一些力所能极的事,不能做甩手掌柜,要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心换心。要尽量减轻他们劳动强度。几次带河工经历使我认识到要带好工,首先要选好用好河工小队长,通过小队长来带动民工,来调动民工积极性。我每次带河工都积极争取把工分在排头(即和兄弟乡交界),因为在工程总土方上能占点便宜。土方量少一点,民工就少负担点。做好排头兵也是不容易的,第一要有实力,第二要有处理好邻里关系的本领。第三只能先进不能落后,不能影响全乡进度。工程进度和质量不能打折扣,在整个工期起好表率作用。我所带几次河工在工程质量和进度都走在全乡前列。</p> <p>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九十年代后我国全部采用机械挖沟和清淤。人工挖河的历史结束了,现在五十多岁的农民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上河工的人,我也是历史上最后带河工的人。</p> <p>以上两张图片来自网络。</p>